标题 | 中日天台宗佛教音乐对比研究 |
范文 | 周琪 [摘 要] 天台宗发源于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创办的佛教宗派,也是佛教音乐的发源地。在佛教宗派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中,佛教音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天台宗佛教音乐经历的从内而外的历史巨变,对中国佛教音乐的变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中国天台宗佛教音乐和日本佛教音乐的来源和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天台宗;佛教音乐;中日对比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21-03 天台宗音乐是天台山佛教音乐的代表,是天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结构元素。早在公元400—499年期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智者大师),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有特色的、完整的天台宗哲学思想的。为了使他的这些哲学思想符合教义的需求,随之而来便发展成天台宗特有的佛教音乐。经悠悠岁月的长期沉淀,天台宗佛教音乐成为天台山佛教音乐的代表,并且还对同一时期的民间戏剧产生了影响,这些音乐连同戏曲一起传播海外。薛艺兵认为:“仪式中的音乐就像任何其他用途的音乐一样是为了发挥功能而存在的,并且在没有任何人为的、社会的附加原因的条件下,仪式音乐——无论它是简单的节奏音响还是复杂的旋律曲调,音乐声音本身就具有对仪式行为者产生生理和心理影响的潜在功能,这就是音乐的基本功能——美感功能。”自创建天台宗佛教初期,佛教管理的重要性包括佛教礼仪是否规范等管理手段都被运用到其中,推动了天台宗佛教音乐的产生。 一、天台宗佛教音乐的起源 (一)天台宗的形成过程 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东西两汉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了中国,随后不断吸取中国文化,使得佛教得到扩大发展。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统治环境下,佛教向南朝和北朝两个方向发展,南朝注重讲求精益、探求明理的学问,北朝注重心灵的培育。然而,北朝周武帝夏至将佛道二教断除,使得大量北方佛教僧人迁移南方,推动了南北两边佛教文化的融合,也促成了新佛教文化的出现。北台和尚有慧文慧思等人对天台佛教积极发扬传播,而智顗(天台实际创始人,后被世人尊称东土释迦)通过结合含有印度和中国文化思想的佛教,创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佛学制度,即天台宗[2]。在天台宗佛学创作中有些教义来源于中国本土文化,包括传扬皇权至上等理念,因此受到陈、隋皇朝的支持,认为该宣传理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在此期间,天台宗是所传扬的慈悲济世理念和轮回思想教育让大多百姓接受,天台宗在陈、隋期间成为影响力较大的佛教宗派。 (二)天台宗佛教音乐的形成过程 智顗创办天台宗佛教活动主要以两个方向为主,一是将宗派作为哲学理论进行传播,二是为制定教戒仪轨体系而活动。笔者在研读相关佛教资料和天台宗历史文献后发现,形成天台宗佛教音乐的来源有以下几点:第一个是僧侣团队建立的需求,智顗是天台宗首要创始人,在其短短的60年人生旅程中,他身处的环境是一个长期分裂的社会,常年动荡不安。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下,要想建立具有时代标志的天台宗佛教,就得建立严谨而规范的僧侣制度。第二个是建立天台宗僧团制度的方式,在南北两朝之际,因为梁、陈统治者拥有足够的正统王权自信,采取了幫助佛教发展的态度,佛教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明正。由于陈宣帝统治期间给予了智顗物质上的帮助,才让天台宗寺院在经济上获得独立[3]。 二、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佛乐,它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东汉时期,随着西域交通的开辟,佛教也渐渐地传入了中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也随之一并传入中原。时至今日,佛教音乐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89年田青在其著作《中国民族音乐大观》中,将佛乐划分为四个时期,先总结如下。 (一)汉朝时期 东汉末年的印度佛教跟随佛教典籍共同来到中国土地。汉明帝时期中国历史上首次来到中国的印度和尚竺法兰,以及桓帝时期来到中国的僧侣安世高纷纷唱颂来自印度的梵呗。梵呗也被称作赞呗,来源于印度文化,是佛教信徒在佛祖面前歌颂供养赞叹的颂歌。在这里需要特别解释,早些时间的佛教音乐通常是以梵呗——僧侣歌颂赞叹的颂歌,和转读两种不同方式作为念经方式。这里的转读和赞呗不同,转读是指咏经,即朗诵经文部分。之后跟着佛教慢慢流进中国后,佛教的朗诵经书制度尽管已经被汉地部分和尚接纳,但仍存在一些印度赞呗无法完全融入中国本土的问题存在。 (二)南北朝时期 天台宗佛教音乐到南北朝时期之后,中国关于佛教的礼仪清规制度渐渐得到全面发展,逐渐形成能够影响后世行为的标准。在此期间,存在较为经典的佛事涵盖着当时南朝水陆盛行佛事和梁武帝在朝期间举办的盂兰盆斋佛事。无独有偶,八关戒斋和浴佛等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盛行佛事。在南朝,方式完整的佛教乐舞受到大量的整合发展。与此同时,还建立起较为全面的佛教仪轨,尤其包括了赞呗诵经方式的规范等等一系列措施,无一不是之后佛教音乐发源的奠定条件[4]。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对音乐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佛教音乐得到了高度发展,达到了其繁荣鼎盛的时期。该时期,每一朝的统治者和其地下王公贵族基本上都是佛教的信奉者,在佛教事业与文化的传播者方面,这些王公贵族都是中坚力量。在历朝帝王中,如李世民、李治、唐懿宗、李隆基、武则天,在对寺院修缮、经典佛经的典籍梳理、校对、编译上,以及佛教礼乐与文化的提倡上,都有自己许许多多的一些想法与措施。这些做法对佛教事业繁荣,佛教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因为涌来了许多来自西域的乐工,与此而来的是西域特有的敬神方式或佛曲文化,所以北宋时期佛教音乐受到了西域文化的一定影响。在这里值得另外讨论的是北宋时期,不仅拥有传统的佛教音乐,还时常长会在寺院进行其他的伎乐活动,例如行像活动,通常举行于盛大歌舞场景,该活动在其他许多相关文献中有提到。 三、日本佛教音乐的起源 (一)“声明”的诞生 在中国被称为梵呗的僧人诗经歌颂在日本称为“声明”,之后随着音乐爱好者的相关研究,终于将“声明”当作舞台表演内容沉陷于台上用于欣赏,即是佛教音乐。日本“声明”也是传统起源于印度的赞呗,在中国传入日本后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到现在。尽管“声明”在日本是用于希望国家安泰百姓安康的祈祷方式,是一种用于表示虔诚敬仰之心的呈现形式,但令人惊奇的是“声明”能够凭借自身旋律特色,带给人们独特的听觉感受。因此现在在日本,普通民众不仅把日本“声明”作佛教梵呗来看待,而且更是把它等同于佛教音乐,甚至把它当作音乐艺术的形式。相关音乐艺术记载中,日本梵呗主要是在僧侣进行佛事时举行的声乐唱诵。自从日本引入了我国的佛乐后,便不断有日本本土的一些专业人士创造了带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表白”“合赞”“讲式”。 (二)佛教说唱的出现 除了以上日本声明佛教音乐方式,还存在以节谈说教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佛教说唱,是通过僧人进行相关法事,结束后对人们传播的佛教活动来源进行的说唱。在佛事的举行中通常负责弹奏琵琶的是盲僧。普遍而言,正是因为他们是通过弹奏琵琶来举行佛事,还引来了之后民间的说唱类别。江户时期,一些会吹尺八的僧侣在民间行走,之后衍生出尺八音乐。如此看来,日本佛教音乐的具体理念来源于在日本音乐学者能进行的“声明”研究活动,之后才使得佛教音乐在日本逐渐出现。在这里,可以通过寻找美术相关文献的得知[5]。 (三)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对于近现代出现于日本国家的音乐来讲也具有同样的历程。经过日本音乐爱好者对音乐深入研究后得出“佛教音乐”相关概念后,曾作为僧侣祈祷过程中的梵呗逐渐成为放入舞厅舞台供艺术表演的艺术音乐。那么令人疑惑的是,当佛教音乐伴随着艺术音乐的横空出世,生命本身是否在传统文化中发生了变化?若是发生了变化,那么该变化对之后的佛教音乐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无一不是需要详细考虑的问题。这些研究性的问题留给其他学者或笔者之后再细致探讨,本文详细探讨的是日本国家和中国天台宗佛教音乐的起源及发展,接下来笔者将着重讲解两国之间的佛教音乐异同点。 四、中日两国天台宗佛教音乐比较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1972年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关系逐渐得到改善之后,日本国家天台宗佛教僧侣曾数次来到中国拜访,并在国清寺建立祖师碑亭。之后1988年日本佛教高僧在天台山建塔,进一步增进了日本和中国天台宗佛教文化的关系。天台山传入到日本其实在南宋元代,当时日本佛教僧侣曾两次来到天台山禅法,他们回到日本开始创建圣福寺,予意发扬佛教文化[6]。 (一)中日佛教的差异 佛教之所以称为佛教,原意指的是佛陀之教,因为佛的本质传授是要在佛陀之教的教义当中传习教授,这就是说为的佛法;把对成佛之道的实质性对芸芸众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便是所谓的佛道。佛法、佛教与佛道三方面的融合,便是佛本质,而将这三者融合为一体即是佛教之义。在佛教音乐的弘扬途中,将全部众生作为最后觉醒者进行教诲,才是最关键的步骤。相比于中国传统佛教,日本佛教传授佛教的目的显现得较为单纯。就像戒定慧三学重点将信作为佛教重心,日本佛教传扬以念佛作为主导思想代代相传,念佛的地位在日本人心中如同神圣一般的存在着。虽然中国与日本在念佛层面上是统一的,但是日本的念佛渐渐从观念流传为信念再到执念,流入到骨髓,成为佛教信徒的人生信仰[7]。 日本佛教来源于中国佛教,没有中国佛教的发展就没有现在的日本佛教。因此,日本在佛教信仰上和中国是相通的,理论上是相通一致的,但是在具体行动上两国具有天壤之别。不仅是日本佛教来源于中国,韩国佛教也是。大致从古代唐朝开始,中国佛教文化便不断地被周边国家及其他的东亚地区学习吸收,也正因为如此,其他国家像中国一样吸收到佛教文化便将其有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性的佛教文化[8]。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与中国有所区别,具体表现在对佛经的理解和相关戒律的表现上,中国佛教在戒律中要求僧侣始终执行独身、以素食为主、穿僧衣等;但是日本佛教信徒却可以允许僧侣吃肉结婚等,有着背道而驰的文化差异,至今为止佛教流传到日本已经经历了1400多年,日本佛教信徒多数是属于镰仓佛教。 (二)天台宗教派的中日差异 天台宗佛教的宗派与其他规章制度是普遍相通的。其中一个较大的不同点在于日本佛教創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门派——净土真宗。该佛教起源于战国时期,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佛门教派,其信仰宗旨是他力本愿,主要讲的是以自身修炼为主要意愿,而他力即是佛祖的恩典。只有具备他力和本愿两个条件,才能成佛。日本佛教在戒律方面几乎废除了所有内容。例如,他们的佛教净土真宗最高指导人都是可以肉食、结婚的,因此所有的僧侣以他们为效仿对象,并代代相传。除了具有佛教思想之外和平常人一样,并无戒律。就算是发动战争或是其他抗力的活动,都被他们认为是正常的佛教观念[9]。 传统像中国佛教信徒庐山慧远所修炼的一般,只将佛教信仰存于脑海中。到了唐代,从观念静默信仰变成口头需要诵经的念佛方式。与庐山慧远静默念佛方式相比,口头念佛较为单纯纯粹,并随着日本佛教的不断前进,不断吸取周围文化进行更替,佛教音乐渐渐倾向于艺术音乐,日本与中国佛教最大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中国佛教戒律繁多,而日本佛教僧侣和常人并无特别不同,只有信仰差异。因此,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佛教文化,使其佛教音乐也大相径庭。 日本的佛教音乐深受中国的影响,包括法式仪轨和仪轨音乐以及世俗音乐。但是令人痛惜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对佛教毁灭性打击的事件,从元朝开始,天台宗的佛乐与净土宗的进行了一次融合,因此,使得现今的华夏大地,反而没能保留住关于天台宗佛教音乐特征佛教乐谱。曾金寿在其《试论中日佛教音乐的汉化形态》一文中指出:“虽然中国方面没有乐谱遗存,与此相关的文字记述也不多,但唐中期传播到日本天台、真言两宗仪式音乐仍有传承。”[10]这就表明中日两国有较详细的传承历史脉络、乐谱以及乐曲的记录等。 中土人士对佛教教义进行一次自身的诠释,而后再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质,渐渐使佛教音乐进行了汉化。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其不仅融合了中国人的音乐理念,而且还加入了对乐谱的记录形式、依词配乐的各种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对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产生了强有力的辐射,特别是日本。它受汉文化、汉佛教、汉音乐影响最深。特别是在公元581—907年间,日本官方多次派遣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当他们返回时带回去大量的中原文化,这些活动都大大加深了两国在文化上的广泛交流。在710—794年间,随着我国佛乐的东传,日本人也渐渐崇拜唐朝的文化、唐朝的诗、唐朝的建筑以及唐朝的佛经等。总之,在该时期日本社会普遍出现了一种学习唐朝风尚。 结 语 综上所述,对比中国和日本国家佛教文化以及天台宗佛教音乐文化差异大相径庭,正如当前社会以及其他国家社会存在各式各样的文化习俗差异一样。同理,长期处于各自国家文化习俗背景的佛教音乐是不同的,这是最直接使得国际佛教音乐出现差异的原因。 注释: [1]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音乐研究,2003(01):42. [2]曾其海.智顗对佛教忏法的贡献[J].台州学院学报,2010(04):9. [3]丁天魁.国清寺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65. [4]同[1]. [5]王日昌.谈古代典籍中的佛教音乐[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04):6. [6]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3. [7]曹本冶.“仪式音声”的研究:从中国视野重审民族音乐学[J].中国音乐学,2009(02):29. [8]白化文.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70—71. [9]颜廷亮.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2):20. [10]曾金寿.试论中日佛教音乐的汉化形态[C].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音乐学院,2009:450.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