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及教学效果提升路径探究
范文

    王燕

    摘 要: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的一门人文类基础性课程,其定位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其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文学审美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考虑,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后,使语文的学习不致中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学效果提升路径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对大学生的观念和人格进行塑造和培养。大学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旨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后,使语文的学习不致中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其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文学审美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需要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审美)、理解、评判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通过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因为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主要反映的是作家真实的情感与价值理念,展现人性、人权、人生以及人道,体现的是对于自然生态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与人生哲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洞察力及理解力,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人文素养和心理基础。[1]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1.大学语文课是训练大学生思维的方法课。大学语文课时有限,要扩大课程的容量,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传授,促使学生自己去阅读参考书目,自主分析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和现实,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获取大量知识,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大学语文课是文史哲科学贯通的综合课。大学语文课在对作品进行解读时,需要介绍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将作品放在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中,去启发学生。通过文学观察社会,体验人生,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3.大学语文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学鉴赏力的文学课。大学语文课通过传递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知识,提高大学生文学鉴赏力。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人文素养培养力度,用开放性的理念实施教学,推进大学生思想的升华。[2]在解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生命,体验人情世态,提高审美品位,提升精神境界,成为有高度修养、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二、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路径

    (一)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专门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数量有限,无法为全校非中文系开展小班教学,大班教学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科背景,而阶梯教室中的教学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在此环境下,要求大学语文的教师仅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阐释,很难实现带领不同背景的学生体会人文内涵、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的目标。同时,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内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情感真挚、主题积极向上,但内容能否有效传递却受限于师资、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

    (二)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路径

    1.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由于大学语文的包容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需要教师具备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3]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从以下五个层次开展,第一个层次是教育学与课程论;第二个层次为语言文学,这个层次除包括自己所学的专业外,还应包括文艺理论、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语在近三十年的流变)以及外国文学等;第三个层次为政治、历史等;第四个层次为哲学、宗教、美学、社会学,其中儒释道(包括玄学)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理论,对解读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有重要意义,尤其需要掌握;第五个层次是关注世界与国家时事,关注当下社会的政治走向、文化思潮、价值趋向与审美动向,并独立地较为正确地判断,了解当代前沿的自然科学成就和重大的经济建设成果。

    2.改进大学语文教學策略

    2.1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认知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无法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应关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结合当前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外延,增加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适当加入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内容,反映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增加大学生喜欢的内容,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带着兴趣走入大学语文的世界,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大学生喜欢看的影视作品,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大学语文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是与大学生活紧密相连的,从而激发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2.2改进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效果才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崭新教学模式的出现可以重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应用可以优化大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利用好互联网工具,将网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改进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形成师生互动的良性关系,达到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传授与内化统一。大学语文的网络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为教学基本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后教学延伸等内容,并结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效设置线上线下需要完成的问题,这是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2.3将大学语文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

    充分利用大学生校园生活自由、宽松的特点,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高中阶段相比,自由宽松得多。既没有升学的压力,可支配的时间又相对较多,同时大学的硬件设施也较多样齐全,各种社团活动亦很丰富,这使大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活动的主体性大大加强。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改变过去单纯以“讲”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结合大学语文的特点,分门别类实施多样化教学。例如,对于诗歌、散文的教学,以开朗诵会的形式实施;对于戏剧,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自写、自编、自演。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教材也创新地让大学语文教学立体起来。例如,添加二维码,手机一扫,就能链接到“名师课堂”的视频以及朗读、吟唱诗词的音频。适应时代发展,只要坚持不懈,不急功近利,大学语文的作用会越来越显现。

    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就含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语言文字不单纯是交际工具,更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情感交流的有效载体,是人文精神传播的重要媒介。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言行都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教学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与育人紧密融合,师生相互交流与配合才能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通过学生深刻的感受与运用,大学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时红.“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02):143-148.

    [2]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53-55.

    [3]陈嘉伦.大学语文课程提升人文素养的路径和实践[J].语文建设,2015(33):23-2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