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肖邦《E大调第四谐谑曲》(Op.54) |
范文 | [摘??要]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浪漫时期杰出的钢琴音乐大师,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风格也十分广泛,其中谐谑曲这一体裁在肖邦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肖邦为这一音乐体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使谐谑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E大调第四谐谑曲》是肖邦4首谐谑曲中篇幅最为庞大的一部作品,曲式结构复杂、主题形态发展独特、调性及和声色彩也十分丰富,音乐形象单纯明朗,将肖邦独特的风格和浪漫气质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通过曲式结构、主题形态、和声技法三个方面对肖邦《E大调第四谐谑曲》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肖邦;《E大调第四谐谑曲》;作品分析 谐谑曲是一种乐曲体裁,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明确轻巧,并且一般为三拍子。它的曲式结构通常比较复杂,主题材料之间对比明显,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1]肖邦一生共创作钢琴作品200余首,其中有4首谐谑曲,虽然数量较少,但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肖邦对谐谑曲这一体裁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全面的突破,他将一个乐章性质的谐谑曲体裁逐渐发展为一种全新的独立器乐体裁,并赋予其生命力。[2]谐谑曲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体裁形式后,进而获得了跨时代性的发展,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肖邦的创作运用混合性的结构原则,以及多样化的主题发展手法,使谐谑曲的形式更加丰富,音乐也更具表现力。 《E大调第四谐谑曲》篇幅长达967小节,肖邦大胆创新结构形式,采用奏鸣曲式和三部曲式相结合的混合曲式进行创作。作品中的音乐主题丰富且富有对比性,作曲家有意识地变换不同的音乐色彩,以制造出不同的美感。这首作品也是肖邦4首谐谑曲中唯一一首采用大调调性创作而成的作品,整首作品调性转换频繁,作品中的和声运用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和声色彩也极具表现力和灵动性。 一、纵观肖邦《E大调第四谐谑曲》 首先,从曲式结构、主题形态、和声技法这三个角度,纵观肖邦《E大调第四谐谑曲》的创作特征,体会肖邦独具匠心的音乐创作能力。 (一)曲式结构 浪漫时期的作曲家大多崇尚自由,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追求个性解放,于是常常对传统体裁和形式做出突破,以寻求更能表达自己音乐性格和情感的结构形式,并尝试创作出更为复杂的作品形式,混合曲式便是之产物。混合曲式是指在一部作品中同时运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结构具备很强烈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也展现出作曲家全新的创作思维模式。 肖邦《E大调第四谐谑曲》的创作便是运用了混合曲式结构原则,作品结构既复杂又自由。整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奏鸣曲式,第二部分为三部曲式,第三部分为奏鸣曲式,这种曲式结构将幻想性与抒情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作曲家内心的情感世界。 (二)主题形态 作品的音乐主题丰富,突出了主题材料的对比性。在第一部分的奏鸣曲式中,主部和副部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开过程中通过变奏手法的运用使音乐继续向前推动。中间部分的三部曲式,音乐比较深沉忧郁,且富有歌唱性,与首尾两端奏鸣曲式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部分的奏鸣曲式省略了再现部,但较之前的音乐更加激动。由此看出,作曲家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强调多主题的对比,使音乐具有强烈的动力性,从而变换不同的音乐色彩,带给听众不一样的感受。 (三)和声技法 作品的首尾部分以E大调为主,音乐真挚、热情,描述了一闪而过的美丽回忆。中部以升c小调为主,音乐忧伤、柔和。 作品和声新颖,同时兼具古典音乐的严整性。肖邦非常注重发挥和声色彩的表现力,在创作中运用了许多复杂的和声进行,并使用交替调式,大胆地运用离调以及转调来变换和声,进一步强化了和声方面的对比作用,制造出音乐色彩的多样性,并将半音阶和声的运用扩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肖邦《E大调第四谐谑曲》本体分析 肖邦《E大调第四谐谑曲》采用的是奏鸣曲式和三部曲式相结合的混合曲式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下面将对每一部分进行具体地分析与阐述。 (一)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383小节,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插部、再现部组成。在这一部分中,调性转换频繁,乐句形态多样,音乐形象轻盈柔美,但情绪上稍显动荡不安,从整体来看,第一部分的音乐是歌唱性与器乐性相融合的。 1.呈示部(第1—248小节) (1)主部:第1—65小节,在E大调上进行陈述。第一句为1—8小节,音乐悠远宽广,具有歌唱性,像是在深情的倾诉,音乐在中音区连绵不断的发展,为八度同音齐奏,旋律线条呈波浪形,造成了悠长的音响效果,最后在E大调属七和弦上结束。第二句为9—16小节,这一句的开始为大字一组的B音,音乐非常具有弹性,形象比较活泼,第11小节运用八分休止符,使音乐更具动力感,一系列和弦跳进主要在主调的主和弦上进行,最后结束在重属和弦上。第三句为17—25小节,一连串柱式和弦音型的跳音,上行力度由弱到强,下行力度再由强到弱,使音乐听起来非常飘逸洒脱,最后在E大调的主和弦上全终止。这三句音乐材料各具特色,对比明显。第26—32小节起补充连接作用,音乐形象仿佛沉思了片刻。紧接着的33—65小节,是对之前部分的反复,除了将音层进行加厚处理以外,还出现了短暂的向A大调的离调,使得主题更加多彩。 (2)副部:第66—152小节,调性转至主部属方向的B大调,音乐比较华丽且流动轻盈。第66—72小节为一连串华彩性上下行走句,肖邦在此处借用了波兰民间音乐中一种特殊的半变音音阶,营造出一种飞驰的音乐形象。第73—81小节类似于主部中起补充连接作用的乐句,接下来的部分都是由这种具有沉思意味的乐句和华彩性走句交织进行而发展的。直至第98小节,高声部的华彩性走句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在第122小节发展为高低声部同时进行的华彩性走句。在副部快要结束时,出现了大量临时导音,增进了音乐的推动力,最后在一组丰满有力的柱式和弦进行中,结束了整个副部。 (3)展开主部:第153—213小节。副部之后,作品又回归到主部的音乐形象之中,这一部分在调性布局上别出心裁,由降A大调到f小调再到F大调,最后到升F大调,运用调性的变化与对比,使主题得到不同的呈现。从第210小节开始,高低声部为齐奏的下行半音阶,预示着副部的展开。 (4)展开副部:第214—248小节,调性为升C大调,音乐华丽流畅。可将展开副部分为两大句,第一句为第214—232小节,半音阶首先出现在低声部,通过上行过渡到高声部,随后便一直在高声部发展,旋律连绵起伏,低声部则辅之伴奏,最后在升C大调的主和弦上结束。第二句为第233—248小节,是在第一句基础上进行的上方二度的模进,音乐非常具有层次感,旋律的起伏更加波澜壮阔,调性由升g小调转至降E大调。 2.插部(第249—272小节) 在B大调上进行陈述,音乐流畅自如,插部的旋律线条呈下行的波浪形状态,在这个三乐句乐段结构中不断迂回发展。高声部可分为两层,外层为抒情的旋律线条,内层的音符跳动则起着衬托旋律线的作用,低声部则完全起伴奏作用。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结束部分都是一连串的琶音,第三句的结束部分为连续的下行二度模进。 3.再现部(第273—383小节) 调性依然为E大调。主部在织体上有所改变,前四小节的低声部增加了下行二度的模进,使音乐内部更加流动。副部调性为B大调,没有与主部保持统一,而且去掉了具有沉思意味的乐句,完全由华彩性走句构成。第353—383小节为连接段落,运用模进手法使音乐的情绪层层递进,最后在六小节强有力的柱式和弦中结束了第一部分。 (二)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為第384—600小节,为三部曲式结构,较第一部分中多样的音乐形象而言,这一部分的音乐形象相对单一,音乐非常深情悠扬,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回忆的色彩,非常具有感染力。 1.引子部分:第384—392小节,高声部缓缓奏出抒情的单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首部:第393—432小节,为二段式结构。可分为四句,第一句为393—407小节,以升c小调进入,后转回E大调;第二句为408—432小节,以升f小调进入,后转至升c小调,并结束在升c小调的属和弦上,之后带有6小节的扩充;第三句和第四句为第433—474小节,是对之前材料的变化反复,主要变化表现在高声部音响的加厚处理上。 3.中部:第475—512小节,为乐段形式。对之前主题进行展开,高声部依然是缓慢抒情的音乐,低声部整体音型及旋律线条并没有变化,但在调式上进行了改变,升F大调和F大调的出现,使中部音乐色彩更加明亮。 4.再现部:第513—578小节,是首部的变化重复,调式上依次经历了升c小调、E大调、升f小调、C大调。前半部分中,高声部做了音层的加厚处理,低声部依然为分解琶音音型。到了后半部分,旋律轮廓开始变得模糊起来,高声部变为长音和弦,低声部变为连续不断的上下行分解和弦,音乐情绪越来越激动,随后进入连接部。 5.连接部分:第579—600小节,激烈的上行半音阶跑动后,音乐到达了一个高点,随后是一连串急速的下行半音阶,音乐充斥着很多不稳定因素,动力性大大增强,最后在六小节颤音齐奏中,将作品推向了第三部分的奏鸣曲式中。 (三)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为第601—888小节,是第一部分奏鸣曲式的再现,但是省略了再现部,是不完整的奏鸣曲式。在这一部分中,频繁出现转调,极大地丰富了和声色彩的表现力,在听觉上给人“应接不暇”的感觉,音乐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但同时张弛有度,与第一部分的轻盈柔美相比,更具感染力。 1.呈示部(第601—848小节) (1)主部:第601—665小节,以E大调进入,音乐更富有激情和动感。大体上与第一个奏鸣曲式结构中的素材相同,主要改变体现在织体上,高声部以柱式和弦进入,低声部为二度颤音,高低声部中均采用e音作为保持音。 (2)副部:第666—752小节,调式由E大调发展到B大调,音乐素材与先前基本保持一致,由快速的上下行半音阶构成,最后弱奏出的柱式和弦,预示着展开主部的到来。 (3)展开主部:第753—813小节,由降A大调进入,音乐情绪更为高涨。最后一连串柱式和弦的跳音演奏,促进了展开副部的发展。 (4)展开副部:第814—848小节,由升C大调发展至降E大调,主要变化为低声部加入了一些装饰音,使得音乐更加灵动。 2.插部(第849—888小节) 材料依然为之前的三个乐句,不同的是第三句在结束时加入了17小节的扩充,高声部采用分解和弦形式,辅之低声部宽广的八度和弦,音乐流畅自然的将作品引入到最后的尾声部分。 (四)尾声部分 尾声部分为第889—967小节,和前3首谐谑曲的尾声部分相比较而言,篇幅并不是很大。尾声音乐性格的差异也十分明显,第四谐谑曲既不像第二谐谑曲在华丽、炫耀、辉煌中结束,也不像第一谐谑曲和第三谐谑曲在紧张、澎湃中结束,第四谐谑曲的尾声性格甜美,充满了回忆与幻想。 尾声部分回归主部调性E大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开始由低声部的二度颤音进入,高声部以双音形式与低声部交替进行。到第913小节开始,出现了一连串的柱式和弦,是对主部主题旋律部分的回忆。但在原来乐句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离调进行,并最终回归E大调,复杂的和声进行使音乐的张力越来越大。第926小节开始,高声部如同波涛一般来回荡漾,音乐不断呈上升趋势,低声部则采用跨度较大的琶音,形成波浪形的旋律线,为高声部增加推动力,随着这一部分力度的不断增强,情绪也越来越激动,音乐由此逐渐形成了高昂的气势。 结??语 肖邦的谐谑曲创作在西方音乐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他深入挖掘出了这一体裁潜在的艺术表现力。[3]通过自己成熟的作曲技法不断丰富这一体裁的创作,无论是作品结构的复杂性、主题形态发展的独特性,还是和声色彩的丰富性,都为后世音乐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E大调第四谐谑曲》通过运用混合曲式结构,展现出作曲家肖邦极富个性的创作思维,为作品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条件。作品中飞掠急驰的音流、多变的调性、半音化的进程、不协和和弦的运用、丰富的和声色彩,这些都让人充分感受到作曲家内心相互交错的复杂情绪,营造出一些具有歌唱性与幻想性的音乐形象,因此也更具有谐谑性。《E大调第四谐谑曲》的创作不仅契合了当时浪漫主义的音乐文化,还充分地展现了作曲家内心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世界,使之成为典型的浪漫主义抒情音诗。 注释: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6. [2]陈??雷.论肖邦E大调第四首谐谑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王效轲.肖邦四首谐谑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收稿日期]2020-12-19 [作者简介]刘雪琦(1998—??),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开封??475000) (责任编辑:刘露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