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急救护理配合用于心肺复苏患者中的体会及效果 |
范文 | 【摘要】为探讨在心肺复苏患者中配合急救护理后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体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1月抢救的182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的整个复苏过程中配合急救护理,全部182患者中,141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41例无效;其中125例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治愈,18例患者于复苏后10天内死亡,说明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开展急救护理配合,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救护理;心肺复苏;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5..02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心功能的突然丧失,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抢救,极易造成各器官不可逆的损害,严重者会直接导致死亡。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至关重要,及时的心肺复苏对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的恢复有重要的意义。心肺复苏的整个操作过程要求及时、准确、快速,除了需要医生的技术外,与护理人员的操作也息息相关[1]。本研究对本院抢救的182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急救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其护理效果和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1月抢救的182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2例,女70例;年龄29~78岁,平均(59.21±7.52)岁;心脏骤停的原因分别是重型颅脑损伤97例、急性心肌梗死29例、药物过敏5例、一氧化碳中毒7例、溺水3例、输液反应3例、创伤性休克25例、电击伤2例、脑出血12例。 1.2 急救护理及配合 1.2.1 对患者状况的判断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瞬间的评估判断并进行迅速的急救是復苏术的关键。观察的指标包括:是否出现颈动脉及股动脉等大动脉搏动的消失(首要、关键),除此之外观察患者是否有正常呼吸、吞咽等自主活动、是否有瞳孔散大、是否全身发绀,整个评估判断应在10 s内完成。 1.2.2 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后,可轻拍患者双肩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如果患者意识不清并且呼吸、脉搏消失则立即对患者进行复苏。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是最简单、及时的复苏方法。取头后仰位,抬举下巴或下颌,使舌根向上提起,保证呼吸道通畅;口对口吹气扩张肺组织,予以其肺部吹人新鲜空气;有助于进行气体交换;同时行胸外按压,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以维持其血液循环。整个胸外按压过程需要实施者有合格的操作水平,如果按压频率或姿势等不正确,则可能出现按压无效,严重者会出现肋骨骨折[2]。抢救过程中遵医嘱应用肾上腺素;需要除颤时,协助医生进行电击除颤[3]。患者复苏后严格检测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刚恢复时每5 min测1次,慢慢稳定后每半小时或1小时测量1次)和心电变化。 1.2.3 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 由于心脏骤停后,呼吸也会立即停止,因此复苏过程中也要重视呼吸的复苏。当患者伴随大咯血、分泌物阻塞气道、呼吸极度衰竭等情况时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4]。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进行插管、吸痰等。 1.2.4 护理人员分工 ①建立急救小组应急处理预案:在护士长的指导下进行护理人员分配、分工并实行责任制。②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对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及操作的培训并考核,定期模拟操作,培养护士的应变反应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③启动急救护理流程:(1)高年资的护士及时快速判断病人意识,给患者开放气道、吸氧并清除患者的痰液,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管道插入后注好气囊给予妥善的固定,连接呼吸机,确保呼吸顺畅;患者恢复心跳后,对其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检测。(2)有经验的护士实施胸外按压,进行抽血、配血及输血,在3 min内迅速开放2条静脉通路,协助医生进行除颤、穿刺等工作;(3)低年资护士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做好抢救仪器的准备,配合另两外护士完成工作,并且术后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协助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治疗。在只有两名护士的特殊情况,低年资护士的任务由高年资护士兼任。 2 抢救效果 182例患者的心肺复苏过程中均配合急救护理,且按上述步骤进行及时的胸外按压、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等。患者经回顾性分析后发现,全部182患者中,141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41例无效;其中125例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治愈,18例患者于复苏后10天内死亡。 3 讨 论 心脏骤停是急诊中的危重疾病之一,医院内心跳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仅约30%。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有效的手段,要求医务人员快速、准确,不能过度浪费时间,越及时的抢救,成功率越高[5]。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和其他重要器官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临床上对心脏骤停的急救有“黄金四分钟”之说。大多数情况下,护理人员是患者的第一接诊医务人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护理人员在能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并实施胸外按压,将大大提高初期复苏的成功率[6]。本院通过对182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发现全部182患者中,141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41例无效;其中125例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治愈,18例患者于复苏后10天内死亡。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体会到,优质的急救护理在患者的的抢救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优质的急救护理通过建立急救小组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启动急救护理流程,确保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急救技术及较高的应变反应能力,对患者病情评估有预见性;对急救护理过程进行明确的分工能有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率[7]。 综上所述,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开展急救护理配合,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獻 [1] 倪焕娟,杨 喆.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1713. [2] Krage R,Zwaan L,Lian T S L,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technical skills and technical performance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does stress have an influence?[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17,34(11):728-733. [3] 楼滨城,朱继红.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解读之一,概述及基础心肺复苏[J].临床误诊误治,2016,245(01):75-80. [4] Kleinman M E,Goldberger Z D,Rea T,et al.2017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Focused Update on Adult Basic Life Suppor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An Update to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7,137(1):e7-e13. [5] Considine,Julie,Mohr,Marie,Lourenco,Rosemary,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requiring unplanned transfer from subacute to acute c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13,19(2):186-196. [6] 方竹君.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18,7(2):119-120. [7] Considine,Julie,Street,Maryann,Bucknall,Tracey,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emergency interhospital transfers from subacute to acute care for clinical deterio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2019,31(2):117-124 作者简历:王慧萍(1973年-),女,本科,广东东莞人,主管护师,急诊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