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分析 |
范文 | 姚文娟 【摘要】 目的 探究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 152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根据是否存在认知障碍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 每组76例。对比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及颈动脉数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hs-CRP(3.26±0.45)mg/L、non-HDL-C(3.94±0.27)mmol/L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的(1.52±0.67)mg/L、(2.29±0.17)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量均明显多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non-HDL-C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颈动脉数量可作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 【关键词】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25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梗死灶位于脑基底节区, 患病初期临床上无明显症状, 但已有研究证实, 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等认知功能障碍[1-5]。但这些研究中有部分研究未设立对比研究, 还有部分研究只对比了单一指标, 缺乏对于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征及影响关系的整体探究。因此, 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76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及76例无认知障碍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两组患者hs-CRP、non-HDL-C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量, 对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MRI检查的152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根据是否存在认知障碍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 每组76例。研究组女28例, 男48例;平均年龄(62.13±1.45)岁。常规组女29例, 男47例;平均年龄(62.24±1.6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纳入患者均经MRI检查确诊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②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了相关协议。排除标准:精神障碍、阿尔兹海默症及帕金森病患者。本次研究及患者选取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 1. 2 认知障碍判定标准 对患者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测定, MMSE总分<27分, 判定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MoCA总分<26分, 判定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1. 3 方法 1. 3. 1 hs-CRP、non-HDL-C水平测定 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hs-CRP、non-HDL-C水平测定, hs-CRP水平<10 mg/L为正常;non-HDL-C正常参考范围为1.97~4.63 mmol/L。 1. 3. 2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及颈动脉数量检测 根据两组患者MRI影像检测结果, 对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量及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量进行统计。 1. 4 觀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hs-CRP、non-HDL-C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颈动脉数量。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hs-CRP、non-HDL-C水平对比 研究组患者hs-CRP、non-H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及颈动脉数量对比 研究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量均明显多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多由脑小血管病变引起, 并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6-8]。本研究通过对出现认知障碍及未出现认知障碍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hs-CRP(3.26±0.45)mg/L显著高于常规组的(1.52±0.67)m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蔺芳菊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 蔺芳菊等对200例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了研究, 其中病例组hs-CRP水平为(3.11±0.63)mg/L, 高于对照组的(1.22±0.10)m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本次研究结果类似。hs-CRP能够参与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 通过与脂蛋白的结合对脑白质及血管内膜造成破坏,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hs-CRP异常升高可作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指标。non-HDL-C会损害血管, 是形成动脉硬化以及血栓因素之一, non-HDL-C含量升高会提高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几率,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从而加重患者基底节区梗死, 引起患者认知障碍。杨兴东等[10]认为, 患者认知障碍风险随着non-HDL-C的增加而上升(P=0.004<0.05), 与本次研究结果十分相似。动脉粥样硬化增多, 会加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 引起患者神经代谢紊乱, 增加患者神经元的受损程度,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11]。本次研究中可见:研究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量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杨兴东等[12]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 hs-CRP、non-HDL-C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颈动脉数量可作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并且, hs-CRP、non-HDL-C水平升高,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颈动脉数量增加都会增加患者认知障碍风险, 为临床中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獻 [1] 倪高飞, 王英.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3):319-323. [2] 张庆梅, 曹辉, 陈枫, 等. 应用MoCA、MMSE、P300评估有症状与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 中国现代医生, 2018, 56(13):5-9. [3] 粟珺, 任力杰. 脑小血管病的结构影像学特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性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8, 25(31):86-88. [4] 张剑平, 姜冬梅, 石国锋, 等.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分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 34(3):250-253. [5] 杨梅, 孙佳凡, 闫建玲, 等.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动态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8,?19(5):52-55. [6] 蔄红好, 毕玉华, 于永鹏, 等. 单侧孤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多因素分析及缺血耐受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卒中杂志, 2016, 11(8):642-648. [7] Ye S, Dong SY, Tan J, et al. White-Matter Hyperintensities and Lacunar Infarcts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the Elderly in China.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 (Seoul, Korea), 2019, 15(1):46. [8] Zhou YN, Gao HY, Zhao FF, et al. The study 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everity of white matter lesion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erebral microbleeds in the elderly with lacunar infarction. Medicine, 2020, 99(4):e18865. [9] 蔺芳菊, 刘辉, 陈炜, 等. Hs-CRP、Hcy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35(21):128-129. [10] 杨兴东, 曾一君, 唐晓梅, 等. 非高密度脂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5):412-415. [11] 睢海霞, 高娟, 黄素娟, 等.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17):112-113. [12] 杨兴东, 曾一君, 唐晓梅, 等.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关系的研究. 中国卒中杂志, 2019, 14(5):422-426. [收稿日期:2020-03-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