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味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 |
范文 | 吴万清 【摘要】中国的语言文字绚烂多彩,要让学生领略当中的精髓,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精讲多练,即是多读、多想、多演、多写,让学生品出“语文味道”来。 【关键词】语文味道;语文教学 所谓“语文味道”,就是字音的韵律美,字形的架构美、词句的节奏美、段落的章法美和篇章的意境美,也就是说要品出当中的诗情画意和哲理。多年来在中国的教育界,为师者谨遵“授业解惑”的信条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少的教师唯恐学生不能透彻理解而把知识分解得极为琐碎,嚼得如同米糊一样才喂给学生,使一篇好端端的美文学起来味同嚼蜡。其实,只要教师能精确地分析要点,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他们也能领略“个中三味”。那么,如何通过精讲多练来让学生品出“语文味道”呢? 一、多读得其韵味 语文文字的读音本身就各有特点,组合成词、句更是抑扬顿挫,被选入在教材的都是些优美的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琅琅上口、富于音乐韵味的朗读别有一番情趣。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们陶醉在这朗读中,不知不觉喜欢上这些文章。如,第一册的《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生字多、三拼音节多(如qiáang、 chuāng、 liǎng 、xiāng等),要读好这首儿歌,对学生暂有的知识水平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只要老师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读准读熟三拼音节,整首儿歌难道不富于节奏和韵律、悦耳动听了吗?这样的儿歌学生越读越爱读,一节新课讲完,大部分同学能把儿歌背下来了,就连关爱生也能在课后,把儿歌熟练、流利地背诵出来。这当然归功于诗歌本身的文字优美,也不能不说是让学生多读的效果。 多读,指的并不是放任学生自己去进行简单重复的朗读,而是在老师指引下的去朗读,及教师的多示范,也不能只片面去强调学生“要读出感情”。究竟读出什么感情呢?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抱歉?假如学生弄清了这些语感基调,不一定能把握不准其分寸,然而听了一遍较标准的示范后再去读,效果就不同了。 二、多想得其意味 虽然很多学生把一篇文章读得很流利,然而别人听起来没能感到有美感,追根到底是同学没能读出其中的意味来。很简单,就如读“美丽”词,如果你只是平平淡淡地读出来,就算你咬字再准,也只能算是“读得对”;但若你看到这词后,脑子里想着一些美好的事物如盛开的鲜花、初升的太阳等,此时此景所用读出来的语气是充满喜爱的,听者认为不但“读得对”,而且“读得好”,这就是读中多想的功劳。 老师们都觉得,学生对早些年代写成的诗歌、散文理解起来比较艰涩(故事性的记叙文还好一点),原因是学生现在所处的社会或心理背景与作品完成时所处的背景大不相同所至。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老一辈的读者一看到题目,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出一股对人民好总理由衷的敬爱和缅怀之情,而现在的小学生对周恩来只是略知其名和事(从学过的课文中),对总理的敬爱之情还处于朦胧阶段,对作者所表达的沉痛的哀思不能很好地把握与理解。笔者是这样教的:先找来当时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看,肃静的人群、沉痛的哀乐、缓缓开过的灵车,再配上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学生边看边想边听,种种情感力量扣击学生的心弦,掀动学生胸中的感情波澜。这时候再让学生回想上述的情景进行朗读,学生也就能自然地和老师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三、多演得其趣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表演性强的素材,老师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激发学生求学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些表演,小至个别词句的模仿,大至整个故事的完整表演,均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培养其独创性。记得那次学校举办的课本剧大赛,班上的同学选用了第二册的《我们也要当红军》一文作为表演内容,节目一开始,全体师生的目光“唰”地一下被吸引到场上小“红军”的脚下,原来他们真的穿着草鞋,不折不扣的草鞋!那是德全同学的杰作,他用打下来的稻草捆扎了一对简易的能穿在脚上的好像鞋子一样的东西,拿到班给大家一看,大伙的灵感来了,对!就这么着!于是,纷纷回家里编制自以为质量上乘的草鞋准备演出时用,有的还用玉米须粘起了假胡子,扮演穷孩子的两位同学则找来最旧的衣服并在上面粘上几块不同颜色的布头权作“补丁”。看着这些虽不精致但极有趣的道具,你说同学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不起来吗?让学生多演吧,我们会得到很多意外的惊喜。 四、多说多写得其全味 低年级还好一点,大部分是看图写话等有内容可写;高年级同学每到作文课,总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为老师就不能避难就易,而是更要训练学生多说多写。无话可说,我们就以日常生活的小事说起:家里卫生谁搞,搞卫生时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表现得怎么样?最后搞得怎么样?猫的样子怎么样?猫怎样捉老鼠?狗长得怎么样?有哪些生活习性?你每天、放学后回家狗有什么表现?来了陌生人狗又怎样?哪种玩具最好玩?你是喜欢自己玩?还是喜欢跟朋友分享着玩呢?校园里花坛种的什么花开了,开得怎么样?同桌今天穿什么衣服……这些都是我们经常看到又容易无视的事情,平时多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谈论,无形促使他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慢慢写作的素材就积累了。然而对无事可写,我们就可以创设情景,强化写作材料的感性。如,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从学生的作文反映出来每年的主题不同:游园活动,同学会写游戏时少先队员的动作神态及得奖后的心情;是歌咏比赛的,同学会写少先队员嘹亮的歌声和小指挥的优雅风度;是跳蹈比赛的,大同学会写出少先队员的优美舞姿和漂亮道具;是小品表演的,大家又会写少先队员有趣的化妆和逗人的情节等等。总的来说,学生会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印象特别深刻,作文写起来也就胸有成竹。除了艺术节,儿童节以外,教师在平时班级中多开展些小型的主题活动、小表演、手工制作等,学生在实践中训练写作,就算不写完整一篇也可写一个片断,功多手熟,熟能生出“巧”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训练写得多”,概括了學生的“多评改”,既是对别人作文的“评”也是对自己作文的修改。要训练学生驾御文字的能力,就要通过不断的提高改进。 只要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坚持精讲多练,让学生细品“语言味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语文知识会掌握得更好,运用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济远.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