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问题引导”初中数学课堂模式的实践探究
范文

    胡猛辉

    摘 要:相比于其他学科,初中数学较为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思维。为促使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教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问题引导”教学方法应运而生。“问题引导”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够有效发挥“能力导向”的作用,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讨“问题引导”的概念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初中数学实施“问题引导”教学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引导;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以问题为基础,通过探索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引导”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课前导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课中引导学生对引入的问题展开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后进行总结,梳理教学知识,剖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深度理解引入的问题,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一、问题引导的概念及作用

    “问题引导”主要以问题为学习目标导向,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教学内容,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教学知识。“问题引导”教学方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参与探究问题的过程,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调动。

    二、初中数学“问题引导”教学策略

    (一)课前导入,引发学生思考问题

    作为课堂的起始,课堂导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参与这节课的注意力及状态,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导入方法,按部就班地出示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很少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更不用说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导入方式。

    “问题引导”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状况,通过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课堂上。为更好地实施“问题引导”,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起始阶段,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相关案例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应用数学知识的相似事物,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这些事物具备哪些共性,从而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欲望,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产生疑问与思考,产生探究这一问题的动力。比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篮球架”“衣架”“自行车”“太阳能”“塔吊”等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能知识的事物,引发学生观察并总结这些事物具备的共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事物都可以归纳为三角形,是三角形具备什么性质吗?然后导入教学知识,开始教学课堂。在这些实际生活中常见到事物的呈现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开始认真听讲,愿意主动学习相关教学知识。

    (二)课中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知识的学习就是“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应用教学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探究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教学知识时,往往要求学生背诵与记忆相应的教学概念或者定理,对于相关定理概念的验证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促使学生记住相关内容,但是学生并没有深度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知识的理解止步于记忆阶段,在以后的学习解题过程中,一旦稍微出现变化,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学习需要归纳与总结,尤其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知识之后,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与体系,帮助学生深度理解问题,促使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相关内容。

    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实际动作操作、探究及验证教学知识,在验证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其中涉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定理,教师可以以这两个定理为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手边工具,将纸张剪成特定长度的纸条,通过拼装验证这两个定理。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尝试不同长度纸条三角形的拼接,从而会发现不满足上述两个定理的纸条无法构成三角形。这样的探究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知与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观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学法引发学生观察与发现生活中涉及数学知识的问题,然后在講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探究相应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最后,为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

    参考文献:

    [1]侯作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教育,2017(22).

    [2]周叶红.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32):9-10.

    [3]周元庆.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7(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1: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