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故乡》中的景物描写赏析
范文

    王明

    摘 要:对于鲁迅小说《故乡》的教学,许多教师往往注重了它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批判思想,忽视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只是把它简单的当作环境描写去理解赏析。认为《故乡》中着墨不多的四段景物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是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中国文人传统审美思想的感性显现。

    关键词:故乡;景物描写;赏析

    鲁迅是一位古典文学修养很深而又极富艺术创造力的作家,他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一种极其丰富的审美形态。如果说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惯用“画眼睛,勾魂灵”的中国画的白描手法的話,那么,笔者认为他的景物描写常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中国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的参与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作画纵笔挥洒、墨彩飞扬,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较之工笔画更能体现所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是融诗与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主张神似,注重用墨,强调个性发挥是写意画的主要特点。现以《故乡》中的几段景物描写为例,做一浅析。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是小说开头第二段“渐近故乡时”为读者所描绘的一幅水墨山水画。它不是一种实景写生,而是纵笔挥洒,淡墨粗笔,只三两下就勾勒出一幅深冬江南水乡具有苍凉神韵的大写意山水图。构图上视野开阔,视角从船上延伸到远处,近处是大片的水域,一边是用浓墨勾出的近景,最前方是淡墨洇染的村庄与天际相接,中央正好留出大片的空白以代替水面,再加以两三条乌篷船作点缀,正好符合三角构图的规则。整个画面意境幽远而广阔,完全是传统文人诗画的景致,韵味无穷。给人一种破败、萧条、冷落的视觉感受,同时一种对故乡的失望、悲凉心情油然而生。

    小说第六段中写道:“第二日清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本段的景物描写虽然只有一句,但视角独特,特写了屋顶瓦楞上的几株枯草,在淡墨绘成的天空背景下,通过仰视的角度、简单勾画的枯草,运用对比,使天宇下的个体显得如此渺小,给人一种生命的无助与颓败感,在凄凉氛围中又增添了几分悲凉,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感情基调。

    小说第十二段中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本段景物描写与前面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亮丽,由深蓝、碧绿、银白、金黄四种颜色构成,景物由静而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盎然意趣。但它不属于工笔画,因为背景是夜色,景物是朦胧的。同时整幅画面以冷色调为主,尽管画面中有“金黄”这一暖色调,但只有一点,不足以左右整个画面,这幅画仍属于以冷色为主的小写意。但毕竟这幅画中有一点暖色,这一点暖色其实是作者的匠心独用。正因为这一点,这幅画面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它使小说灰色的悲凉氛围中有了亮点,这亮点就是“我”的“希望”的象征。

    在最后一部分的七十八段,作者这样描写道:“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如果说前面三幅写意画用的是浓淡互补、枯润互破的“破墨法”和“积墨法”,那么,在这幅大写意中,作者便采用了“破墨法”和“宿墨法”,整个画面以大片浓墨为主,浓到化不开时便“装”成“宿墨”(深黛色),笔痕却清晰,没有被覆盖,笔痕、水痕有一种自然感与力度,形成一种特有的奇趣。这种大手笔的处理画面,笔简意丰,充分表达了黑夜来临的主题,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孤独与悲愤感。故乡的人和事“使我非常的气闷”“我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这样的路还很长,而且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我”清醒地知道“唯黑暗和虚无为实有”,“我”要独自“扛住黑暗的闸门”,为前行者开路,小说的主题在此得到了升华。

    总之,“鲁迅是一个古典文学修养很深而又极富艺术创造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的抒情性,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一种不同于浪漫派作家直抒胸臆的另一种更富中国艺术特征的方式——写意抒情。他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验、深切感受,化为诗的意境,通过创设孤峻、高洁的意境,表达他的独特人生体验。”(杨联芬《中国现代小说导论》126页)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既是他沉郁悲愤、心忧天下的批判思想的流露,又是他旷达舒朗、物我为一的审美情怀的感性显现。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杨联芬.中国现代小说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