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高计划”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向度与路径 |
范文 | 杨勇 商译彤 摘 要 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新起点与新征程,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逻辑、耦合类型教育属性的价值逻辑、契合人才需求升级的实践逻辑。“双高计划”的提出为高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办学定位有“高度”、专业群建设有“精度”、产教融合有“深度”、人才输出有“认可度”。高职高质量发展应拓展实践路径,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发展,重构专业群体系;双向赋能,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服务升级,打造智慧育人环境;质量先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德技兼修,强化“双师五能”;扩大开放,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助力高职教育打赢提质升级攻堅战。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逻辑;向度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6-0006-06 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1]“双高计划”的提出为高职建设指明方向,高职院校应坚持立足当前、站位全局、着眼未来、服务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开启高职教育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双高计划建设是一场高职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2]。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服务战略发展、产业升级与区域建设,“双高计划”背景下厘清高职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缘起、应然向度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蕴与现实价值。 一、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缘起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类型教育。高职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是类型教育定位下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抉择,符合历史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 (一)高质量发展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逻辑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是国家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主要产业的重要支撑,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1978年改革开放肇始至今,40余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无数“中国奇迹”,走上强国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体系日臻完善、结构逐渐优化、规模日渐扩大、内涵趋向深化,支撑国家经济建设,并跑产业升级转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共经历复苏期—跨越期—提质期—黄金期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复苏期(1978-1995年),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职业教育复苏重建,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对“生产能手”需求量提升。为解决普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以及职业教育规模小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1991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发布,职业教育进行内部结构优化,建立了第一批职业大学。 第二个阶段是跨越期(1996-2004年),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经济增长向集中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迎来跨越发展期。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三改一补”和“三教统筹”政策实施。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印发,明确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融合办学道路,高职规模迅速扩张,模式高效优化,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第三个阶段是提质期(2005-2014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企业的崛起、全球产业结构优化,教育质量需求日渐突出,高职教育进而全面转向注重内涵发展的提质期。“双高计划”的前身——“示范校”“骨干校”建设计划先后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向特色化、现代化、全面化发展,办学质量大幅提升,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黄金期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个阶段是黄金期(2015-至今),市场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进入新常态,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国家经济转型,将完成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双高计划”的提出,建设高水平院校与专业群,引领产业改革,支撑经济发展,精准服务国家战略,扩大招生规模,强化内涵建设,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高质量发展耦合高职类型教育属性的价值逻辑 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3]。高职教育缺乏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与经验,定位经历了培养文化水平与普教相当的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三个发展阶段,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与本科教育趋同,价值弱化,“方案”的提出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地位与价值。高职高质量发展与类型教育的属性双向耦合,突出了高职教育“高等性、开放性、职业性、跨界性”的特征。随着“双高计划”的提出,职业教育的“高等性”被重新定位,区别于普通教育侧重科技研发与理论创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侧重技术技能的升级与创新。社会多元、交互、灵活的办学模式,彰显了高职教育“开放性”办学特点,多元参与,资源共享。服务产业升级与企业发展设置专业与学科,“职业性”体现出高职教育精准服务社会职业需求与岗位需求,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模式具有明显的跨界特征,“跨界性”体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资源整合,职业与教育有机结合。在类型教育属性的明晰与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下,高职进一步找准办学定位、调适专业布局、创新育人模式、优化管理服务,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迈进。 (三)高质量发展契合人才需求升级的实践逻辑 “方案”提出,重点聚焦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以及民生改善与就业创业满足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4]。经济新常态下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深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高科技、新技术、新产品快速发展,倒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承担技术研发与技能创新的使命,加速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生力军。“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国制造业要转型为“中国智造”与“中国质造”,打造中国品牌,为实现这一目标,创新是首要战略驱动,人才是重要根基。新时代对高职提出新要求,培养高质量的“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输出的学生德才兼备,具备超高的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的精神与能力。数字经济与智能时代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人口红利消失后,高职应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学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最大化地释放人才红利,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输出与社会需求适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整体提高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二、“双高计划”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维向度 瞄准“双高计划”总体目标,办好新时代高质量高职教育,以办学定位有“高度”、专业群建设有“精度”、产教融合有“深度”、人才输出有“认可度”四个维度为高质量发展的应然向度,加速助推我国教育强国与人才强国建设。 (一)办学定位有“高度”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5]。“双高计划”的提出更明確了高职高质量办学的目标、方向与定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助力国家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首先,高移战略定位,由服务角色向支持引领发展角色转变。面向“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伴随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我国生产方式、工作模式、生活形式都在发生转变,这些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与新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引领改革,驱动发展,催化企业技术进步,形成支撑引领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服务“一带一路”与乡村振兴,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其次,办学特色鲜明,以“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为高质量办学的重要依据,形成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面向世界,提供具有中国特色高职办学方案。要借助“双高计划”的战略实施,契合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国际市场导向,在办学模式、理念、政策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提质升级。 (二)专业群建设有“精度” “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6]。高水平专业群是“双高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是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动力源泉,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应以提升专业群建设精度为导向,从追求数量走向打造精品,做到“四精”,即“精确供给,精准创新、精细管理、精益质量”。精确供给是指专业群精确对接产业链,服务产业需求、岗位需求与社会需求,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群布局、课程体系与实践安排,输出需求侧急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精准创新是指专业群精准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支撑核心项目发展与重点产业转型,打造技术技能创新高地。精细管理是指细化管理体制,优化内部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优化专业群建设管理,打破传统院系统一管理的局限性,探索专业群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精益质量是指专业群质量的保障与提升,建立专业群评估、诊断与反馈机制,多层双向实施质量检测与评审,及时纠正、调整专业群发展方向。 (三)产教融合有“深度” 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7]。因此,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加速器,推动二者形成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将教育、产业、科研、人才有机融合,相互贯通。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通过40余年的持续改革、结构优化、转型升级,逐步趋向现代化、体系化、全面化发展,具有强大的驱动力。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质量升级与国家重要产业升级关系最为密切,对国家发展有重要贡献力,二者强强联手,跳脱当前“有合无融”的现状。从战略导向、精神文化、育人目标等方面形成“命运共同体”。战略导向深度融合,达成愿景共识,统一发展方向,健全协同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校企文化深度融通,将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多元文化有机融合,从意识形态层面建立校企情感纽带。形成校企双元育人的深度融合模式,为教师与师傅交流互通搭建平台,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定学生职业素养、技术技能、专业知识等育人目标,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 (四)人才输出有“认可度” 高等职业教育从跨越期、提质期到现在的黄金期,人才的培养质量一直是核心内容与重要使命。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8]要着力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力,将人才的产业需求侧与职教供给侧双向耦合,学生的职业规划与社会趋势有机统一,回应社会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诉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健全体制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输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技术精湛的“大国工匠”,以实现毕业生就业率高、技术技能水平高、职业综合素养高、社会支持认可度高的“双高计划”战略目标。 三、“双高计划”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聚焦“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改革,推动建设,拓展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一)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定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依据教育法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9]。“双高计划”再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高职要坚持五育并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培育、专业知识传授、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首先,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德育体系,拓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施路径,健全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其次,打造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金课”,以思政课程为中心形成育人圈层效应,避免课程狭隘化、“泛娱乐化”、简单化。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坚定政治方向、养成政治信仰、内化职业素养,明确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再次,要完善师资培训体系,从认知、理论、实践三位一体、进阶式、多元化制定培训方案,增强全体教师的思政意识、理论自信与教学实践能力。最后,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根据培养标准,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以形成性评价及表现性评价为主,制定评价方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目标,除检验其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外,着重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行、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提升高职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触发高职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再升级。 (二)引领发展:重构专业群体系 建设高水平品牌特色专业群要坚持“精确供给、精准创新、精细管理、精益质量”的原则。首先,明晰专业群建设方向,进行结构优化与调整,重构专业群体系。如图1所示,将专业群体系分为融合型专业群、新生型专业群、特色型专业群三部分。融合型专业群建设,不是将传统专业简单组群,而是在原有专业中进行筛选与升级,选择优质专业单元融合领域相关的新生单元组建专业群,优势互补,以适应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触发的传统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升级与职业迭代。新生型专业群,是指顺应产业链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新增专业的组群,服务社会职业与岗位的新需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数字人才与新技能人才。特色型专业群,是指学校根据产业导向与自身办学优势,将关联性强,特色突出的专业进行组群,凝聚合力,协同发展,形成品牌效应,提升辨识度,打造引领发展的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其次,进行专业群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资源整合。专业群管理过程中,权力充分下沉,组织结构扁平化,突破院系一元管理壁垒,管理体系向专业化、多元化、开放化、系统化转变。依据专业群特点与需求,精准配置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最后,完善专业群评价体系,重新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多维度实施专业群评价,并及时反馈、调整、优化专业群结构,整体提升专业群质量,延长生命周期。 图1 专业群重构体系图 (三)双向赋能: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 校企强强联手,双向赋能,形成“命运共同体”。第一,健全育人机制,为共同体建设注入动能。完善顶层设计,将机制保障贯穿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明确权利责任,完善利益驱动,共建学院、工作室、培训中心等,校企同频共振,各自配置资源,取长补短,协同育人。第二,顺应产业链发展,激发校企合作内能。根据产业链发展,校企协同优化专业群建设,在“新生型专业群”建设中,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定期更新岗位需求与用人标准,前瞻性地提出专业设置意见。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条件,与企业共同设计专业课程、开发教学项目、制定课程计划,使人才专业能力符合企业需求,精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第三,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产生势能。校企共建技术技能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实践平台,协同打造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四,校企共建研发部门,释放化学能。研发分为教学研发与技术研发两部分,教学研发指校企协同开发专业与课程,为师资研讨、培训与交流搭建平台;技术研发指校企共建技术技能、项目、产品研究院,提升技术与创造能力。 (四)服务升级:打造智慧育人环境 智慧育人环境的打造分为教学环境与管理环境两部分。在教学环境方面,根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专业特点改革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课程向个性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变,满足学生多样化与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破解教材内容后置、产业脱节、更新缓慢等困宥,与企业协同建设高职教材内容,结合新技术、新流程、新材料,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效衔接、有机融合,突出职业特色。推动互联网+教材建设,加强立体化、个性化、动态化的线上教材开发力度,匹配在线精品高职教育课程,协同增效。在管理环境方面,引入先进理念、人才与设备,促进校园管理信息化与治理现代化,搭建一体化的线上服务平台。运用体系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与工具,创新管理模式,为学校管理与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学生学习与生活、教师教学与科研、行政人员规划与统筹。 (五)质量先行:完善制度体系 完善制度体系是高职高质量发展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职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完善制度体系,使人才质量有评定标准、有保障体系、有改进依据。细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按照社会需要、行业标准与企业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关键要素量化,健全保障体系,完善管理制度。着重建设1+X证书制度,提升人才的专业性与复合性,凸显类型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与终身性。保障政策有效实施,顺利落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衔接、融通与转换,通过“X”加强“1”的专业水平与技术技能。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参与制度制定,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健全保障机制,完善证书类型、认定标准与等级分类,明晰经费投入与使用标准,将职业等级证书嵌入人才培养目标中,以点带面推动政策全面落实与实施。 (六)德技兼修:强化“双师五能”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教师是学生技术技能提升、理论知识学习、职业素养养成的引导者与领路人,而“双师型”教师是师资队伍的领军人,所以“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提质升级的重中之重,是高职的立教之本。要组建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师生比,强化“双师型”教师培育,搭建培训平台,拓展培训渠道,加强师德建设,完善评价机制,跳脱当前高职师资建设重知识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重聘任轻培育的困境。如图2所示,重点强化“双师型”教师五项能力,包括教学基础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课程思政”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数字教学能力。 教学基础能力强调“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学业务水平,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打造“有机课堂”,引导学生思学交融,更好地吸收与内化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侧重提升“双师型”教师指导专业内核心实训课程能力,强调指导专业竞赛能力与专业技术等级。“课程思政”能力注重增強“双师型”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职业素养与理论自信,强化其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科研创新能力指导强化“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产品创新、技术服务、项目研发等能力,整体提升其创新的思维、技能与水平。数字教育能力强调提升教师适应智慧育人环境,应用数字教学工具的技术技能,实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标。 (七)擴大开放: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是高职院校强化创新能力、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发展质量的根本出路,“双高计划”是高职国际化发展的强心针与助推器。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看齐国际影响力高、办学水平高、办学质量高的一流高职院校,加大对国际项目、跨国工程、技术研究的科研投入力度,健全奖励机制,强化高职院校的内外协调性与适应性。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学生传递国际政治、科技、经济、市场重点导向,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国家储备创新型、知识型、技术型人才,拓展学生就业与创业机遇。开设高品质国际课程,引入与开发双措并举,筛选高质量的国际课程,引入后开展学习、研讨与交流,同时加大国际水平的课程开发力度、师资培训力度、经费投入力度,打造高质量国际课程,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整体提升高职教育的创新性、系统性与前瞻性,面向国际舞台,彰显中国特色、引领发展、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实力。 参 考 文 献 [1][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3-29.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7]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Z].发改社会[2019]1558号,2019-09-25.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 [2019-06-20].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9]马树超,郭文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应坚持立德树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35-38. Logic, Direction and Path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Double-higher Plan” Yang Yong, Shang Yitong 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a new starting point and a new journe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conforms to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value logic of coupling type of educational attributes, and the practical logic of meeting the needs and upgrading of talents. The“double-high plan”is the most powerful strategic measure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re“height”of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precision”of specialty group construction,“depth”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recognition”of talent output. To boos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expand the practice path,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educating people first”, fulfill the basic task of“cultiv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guide the development and re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group system, double-way empowermen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upgrade services and create an environment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and give priority to quality,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improve both moral and technical skills, strengthen the“double-skill teachers five abilities”, open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hel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n the battle of upgrading quality. Key words? “Double-higher pl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ogic; dimension Author? Yang Yong, professor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 Shang Yitong, postgraduat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