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课程超市:新发展形势下高职教育 课程组织模式研究
范文

    张科丽 陈悦

    

    

    

    摘 要 “课程超市”以课程为管理单位,是一种运用“商品超市”经营理念,由学校提供“课程库”、学生自主“选购”课程,最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结果进行“结算”和“支付”并授予学生相应专业学历证书的课程组织模式。“课程超市”主要由学生、教职工、课程三部分构成,具有开放性、丰富性和自主性等特点。首先,“课程超市”通过采用“职业—课程—教学—专业”的课程组织运行路径,实行模块化课程设计和管理,提高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紧密性,彰显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其次,“课程超市”通过灵活自由的课程组织形式,在选择课程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赋予学生最大自主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最后,“课程超市”通过实现各专业之间、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以及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之间相似或相同课程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和积累,提高高职教育的沟通衔接性。

    关键词 课程超市;商品超市;高职教育;课程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6-0029-06

    2019年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对高职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当前,高职教育的定位、“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提出以及高职百万招生政策下生源結构的多样复杂化要求高职教育彰显特色、适应需求和相互沟通。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超市”是对课程组织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康乃美所著的《学习型社会新体制:教育课程超市》一书中,认为课程超市模式是以课程修业为结构单元,由教育机构提供一批可选择修业的课程,修业者灵活地选择和组合所需要的课程而注册修业课程,采取“教考分离”和学分“零存整取”的方式,依据所修课程学分积累的数量与结构,获取相应的学历文凭或修业证书[1]。因此,“课程超市”源于选课制,同时又是对当前选课制的进一步提升,其发展进步具体体现为与“学分银行”相辅相成,学生修习课程的组织构建突破专业限制,强调课程学习输出结果的管理。“课程超市”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库”以及充分营造开放自主式的学习环境,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

    一、高职院校课程组织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按专业组织课程的模式,即以专业为单位,根据各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预先组建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为各专业学生提供统一的课程教学活动。这种按专业组织课程的模式在课程学习门类数量、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次数等方面都具有既定性和处方性,尽管有利于教学的统一管理,但也存在灵活性、适切性和联结性不足等问题。

    (一)按专业组织课程模式的计划性限制了学生学习自主权

    所谓学习自主权就是学生学习的自我选择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可以选择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接受何种教育。学习自主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体制在教育上的体现,充分体现了个人自我意识的张扬[2]。当前,高职院校通常采用“职业—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以专业为单位组织课程、分配资源、实施教学。学生入学时已基本确定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并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进度安排按部就班地学习。按专业组织课程模式是一种刚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整个课程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教学计划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在专业方向、授课教师、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学习等方面的主观意愿和自主选择权受到了一定限制。

    (二)按专业组织课程模式的统一性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通常强调统一化管理,强调包办教育,无论是教育标准的制定、教育对象的选择,还是教育过程的实施、教育结果的考核,均体现了国家标准[3]。高职院校按专业组织课程的模式亦如此,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除选修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实际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外,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授课教师对专业内所有学生都是相对固定和统一的。按专业组织课程模式下的统一做法,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基础进行个性化学习。

    (三)按专业组织课程模式的独立性限制了专业间沟通联结

    从《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可知,同一专业类别下不同专业以及不同专业类别下不同专业在某些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上具有相通性,即一门课程适用于同一专业大类下的不同专业或者不同专业类别下的不同专业。以土木建筑大类为例,“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是土建施工专业类别下的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在《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工程计量与计价》等核心课程上具有相通性。同样,“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与“建设工程管理”分属于土建施工类和建设工程管理类两个不同专业类别,这两个专业在《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施工图识图绘制以及施工方案编制、工程资料管理等实习实训要求上具有相通性[4]。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分类严密,按专业组织课程模式下,同一专业类别下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自然班级之间的同一课程存在封闭独立状态,相同或相似课程缺乏转换互认,使各专业和课程之间缺乏沟通联结性。在转专业、辅修专业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学校的管理成本。

    二、“课程超市”的作用及意义

    “课程超市”以课程为组织管理单位,采用“职业—课程—教学—专业”的实施路径,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意愿组织构建课程体系。与按专业组织课程模式注重课程限定性和统一性输入不同,“课程超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注重对课程实际学习结果输出进行描述。因此,“课程超市”的课程组织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高职教育新发展形势下彰显职教特色、促进个性化学习以及提高沟通衔接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超市”有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职教育人特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5]。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育人任务。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以学科理论知识为主,教育对象主要为高中毕业生。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更为紧密,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教育对象因不受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等限制而复杂多样。“课程超市”根据高职教育的职教特色,改变传统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组织方式,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为课程内容模块,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意愿自由灵活组织构建各自学习的课程体系,从而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中瞬息万变的技术发展要求,同时也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多样化生源结构的学习需求。

    (二)“课程超市”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高职百万招生政策将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等非传统生源列入高职教育招生范围,这些人员在知识能力水平和工作经历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为此,面对复杂多样的生源结构,高职教育需要在管好教学标准和毕业质量标准两个关口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课程超市”可以实现个性化与标准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课程超市”实现标准化管理,输入端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开发设置课程,输出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审核认证学生课程学习结果;另一方面,“课程超市”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是自身学习的参与者和规划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基础水平和能力精力量身订制个人学习方案,自主选择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途径,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促进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三)“课程超市”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沟通衔接性

    未来高职教育将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相同或相似学习成果的认证转换,并通过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对学习成果进行存储积累,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课程超市”改变传统按专业规定学生所需学习课程的输入管理型方式,采用对学生实际所学课程结果输出进行描述和验证,达到专业对课程数量和质量要求便授予相应专业学历证书的输出管理型方式。这种课程管理方式可以打破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促进相同或相似课程之间的转换互认,加强各专业之间、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以及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之间的沟通衔接,方便社会成员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免修免试已学科目,提高高职教育的灵活性。

    三、“课程超市”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超市”依据“商品超市”的经营原理,是一种学校提供“课程库”、学生自主“选购”课程,最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结果进行“结算”和“支付”,授予相应专业学历证书的课程组织运作模式。“课程超市”中学生作为“消费者”和“顾客”,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精力量身定制个人学习清单,并自主选择课程或者“课程套餐”进行学习。“课程超市”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终身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开放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

    (一)“课程超市”的开放性

    1.学习对象的开放性

    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每位学习者个体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持久教育的道德理性,这既意味着教育对象不仅是短学制内的学生,还有更广泛的“学制后”学生以及“学制外”民众,使每个人都拥有随时学习的权利,使教育的范式与结构突破校园的围墙和学制的束缚,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6]。“课程超市”以课程作为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从按专业设置课程转变为按学习者实际所学课程结果定专业,打破传统高职教育领域中学习专业、学习者条件、学习时间等限制,實现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和处处学习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学习者的终身学习需求。

    2.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意味着其是一种动态的职业教育过程,课程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封闭固定的“知识技能体系”,需随技术发展、职业内涵深化和岗位迁移而不断调整。美国社区学院进行专业设置的线路是“职业—课程—专业”。社会对新职业的需求,反映在学校中首先不是以专业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当社会上出现新的职业时,学校总是先开设一门或几门有职业需求的选修课,只有当新的职业发展到相当的规模,产生稳定的人才需求,并且学校可以开设系列配套课程时,才会正式设置专业[7]。“课程超市”采用“职业—课程—教学—专业”的实施路径,依据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的发展要求及时开设相应课程,通过与其他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培训机构共享共用优质课程资源、在线课程资源等,及时更新补充课程设置,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动态化管理。

    3.课程之间的沟通衔接

    课程的沟通衔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的沟通衔接,即各专业间课程的沟通衔接;二是纵向的沟通衔接,即各教育层次间课程的沟通衔接。“课程超市”以课程的内容及层次水平为参考点和衔接点,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标准化、统一化的学习环境。一方面,“课程超市”通过相同课程或相似课程的互认转换,打破课程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实现专业间、学习途径之间、学习机构之间的沟通衔接,见图1。另一方面,“课程超市”以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和知识技能体系的高低层次为参考点和衡量点,加强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

    (二)“课程超市”的丰富性

    “课程超市”拥有“商品超市”所具有的品种丰富、数量充足、时时供应等特点,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上的需求。

    1.“课程超市”的品种门类具有多样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传统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无法满足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超市”根据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素养的综合性,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库,其中包含各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专业教学类课程、“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所有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以及文学、艺术等其他相关领域的素质拓展课程等,允许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特长和知识基础进行多元化、多方向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化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

    2.“课程超市”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具有多样性

    “课程超市”改变传统单一的面对面授课方式,引入MOOC等线上教学资源,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课程超市”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院校内培训可面向社会人群,院校外培训也可面向在校学生[8]。“课程超市”对学生在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途径下获得的课程学习成果予以认证、转换和积累,从而适应不同学习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高职教育的灵活性和人本性。

    3.“课程超市”的学习时间具有多样性

    “课程超市”实现课程的时时供应,即每学期的课程门类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为学生时时学习提供条件,见图2。与传统课程组织模式相比,按专业组织课程模式对课程实行纵向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进度组织不同的课程并安排不同的教师上课。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及授课教师选择上具有单一性和局限性。而“课程超市”对课程实行横向组织和管理的方式,课程就是“课程超市”中的“商品”,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授课教师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和灵活度。

    (三)“课程超市”的自主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做出选择和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9]。其中自主需求是自我决定理论假设中影响个体成长发展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10]。在教育领域,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个有主体意识的人,有着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机、兴趣、个性特征对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选择,可以充分体现自身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动机的持久性,增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目的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总学力。“课程超市”改变按专业组织课程模式中对课程和教师的限定性,通过自助式的课程选择机制,将学生置于自主选择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的内容、数量、时间、次数以及授课教师,为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提供平台,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意识转变,增强学生对自身学习发展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课程超市”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超市”的系统构成

    “课程超市”主要是由学生、教职工、课程三部分组合而成。其中,学生、教职工是“课程超市”中的主体,课程是“课程超市”中的客体,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1.学生是“课程超市”中的“顾客”和“消费者”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其重要特征就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性和结构取向的多元性。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拓展发展的空间、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发展的挑战,实现自我发展的不断超越[11]。同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影响着其对高职教育需求取向的多元性。因此,现代学习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作出选择和判断,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即自觉而有目的地学习、个性化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12]。“课程超市”以学生为中心,自由灵活地组织构建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设计学习方案,自主选择所学课程和专业,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

    2.教职工是“课程超市”中的“供货商”和“经营者”

    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以教学为工作职责的专任教师、以指导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为工作职责的辅导员、以保障教学运行为工作职责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任教师是“课程超市”中的“供货商”。专任教师根据知识结构逻辑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设计课程,为“课程超市”提供课程并实施课程教学活动。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课程超市”中的“导购”,负责指导和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向学生提供详尽而全面的专业介绍与课程介绍,根据专业对课程的要求、职業岗位对单元学习成果的要求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教学管理人员是“课程超市”中的“收银员”,对学生修习课程的质量进行审核验证,课程学习合格即授予规定学分,并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数量及学分要求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进行结算支付,最终授予相应专业的学历证书。

    3.课程是“课程超市”中的“商品”

    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除此之外,商品还具有经营和管理等其他属性。“课程超市”中的课程也同样具有上述四种属性。其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而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13]。课程的价值体现在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该课程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上。在学分制体系下,通常用学分表现课程的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14]。课程具有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有用性,其使用价值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所必需的。经营属性主要是指在日常商品流转过程中涉及的种种属性,包括商品编码、商品名称、商品种类、商品条码等,是商品的基础属性[15]。课程的经营属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一般信息上,如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课程条码等。商品的管理属性是指为满足在经营过程中的进一步要求而设置的属性,如商品保质期、保修期、某些商品的最高最低库存、商品的各种损耗率等,是商品的高级属性[16]。课程的管理属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具体信息上,如课程的有效期,课程安排的学期、周数、考核方式等。

    (二)“课程超市”的运行过程

    在“课程超市”中,专任教师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开发设计课程,建立“课程库”;导师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专业学习基础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学习方案和课程学习清单;学生则根据个人学习方案和课程学习清单选择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授课教师进行课程学习,学习合格便获得课程学分。当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数量达到专业要求时,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就授予学生相应专业的学历证书。其中,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另修课程或“课程套餐”,且辅修“课程套餐”与主修“课程套餐”中相同的课程可以转换互认,以避免重复修习。在学制内,当学生辅修“课程套餐”达到相应专业要求时,即可获得辅修专业学历证书;当学生未达到辅修专业所需全部课程要求时,已修习的学分便存入“学分银行”中,在毕业后一定有效期内通过其他学习途径修满剩余课程后即可从“学分银行中”支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超市”的具体运行过程包括课程的开发设置、选择实施、审核认证、转换积累4个环节,见图3。

    圖3 “课程超市”运行过程示意

    1.课程的开发设置过程

    课程的开发设置过程包括课程的“生产”和“采购”环节。“课程超市”的正常运营需要丰富、优质且分层分级的课程储备,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中,课程的“生产”环节就是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以及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开设课程。“课程超市”开设的课程打破原来按学科体系严密设计的逻辑,针对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任务,引入工作案例和应用实例进行模块化设计。同样,一门课程的内容也可以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针对不同对象的学习需求按课时分级和深入分层的方式组合不同模块[17]。课程的“采购”环节是高职院校为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根据职业岗位技术技能发展实时更新或新增课程设置,或是弥补本校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不足,与其他院校共享共用优质课程以及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合作企业引进网络课程等,以加强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之间的联系。

    2.课程的选择实施过程

    课程的选择实施过程包括课程的“购买”和“销售”环节。“购买”环节即学生的选课环节。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和课程学习清单,并从“课程超市”中选择课程或“课程套餐”学习。“销售”环节是指高职院校导师根据职业岗位发展现状和需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专业、课程的宣传咨询工作,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发展基础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编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以及组织构建课程体系。此外,“销售”环节也包括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地做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实施等。

    3.课程的考核认证过程

    课程的考核认证过程包括课程的“结算”和“支付”环节。“结算”环节是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进度安排,定期组织课程的考试或考查活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合格给予规定学分。“支付”环节是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内容及数量的要求,对学生修习的课程学习成果进行整合汇总,最终达到专业要求便授予相应专业的学历证书。

    4.课程的转换积累过程

    课程的转换积累过程包括课程的“兑换”和“存储”环节。商品经济中的货币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通过一定的汇率进行兑换。同样,“课程超市”中相同或相似课程的学分也可以按照学分兑换标准在不同专业之间、不同学习机构之间、不同学习途径之间以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进行互认转换。此外,学生可以将额外修习的课程学分存储到“学分银行”中,在一定有效期内通过其他职业培训、职业讲座等非正规学习途径获得课程学习成果,达到专业所要求的课程门类和学分数量即可从“学分银行”中支取学分,获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参 考 文 献

    [1]康乃美.学习型社会新体制:教育课程超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9.

    [2][3]金劲彪,刘斌.大学生专业选择权保障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63-16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2015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306-322.

    [5][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6]钱旭初.高等职业教育开放性诉求及实现途径分析——嫁接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构想[J].江苏高教,2011(3):117-119.

    [7]吴雪萍.基础与应用——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59-60.

    [9]Verywell Mind.What I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EB/OL].(2019-01-20)[2019-08-05].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self-determination-theory-2795387.

    [10]ThoughtCo.What I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Definition and Examples[EB/OL].(2019-05-27)[2019-08-05].https://www.thoughtco.com/self-determination-theory-4628297.

    [11][12]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3-116.

    [13][14][15][16]百度百科.商品[EB/OL].(2018-10-28)[2019-03-05].https://baike.baidu.com/item/商品/1245866?fr=aladdin.

    [17]杨凯.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刍议[J].职教论坛,2005(11):26-28.

    Curriculum Supermarket: The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ew Situation

    Zhang Keli, Chen Yue

    Abstract? Curriculum supermarkettakes curriculum as the managed unit and uses the concept of“commodity supermarket”, that is, colleges provide“course library”and students“purchase”courses independently. Colleges settle accounts and pay credits for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nd grant professional academic certificates to? students.“Curriculum supermarket”mainly consist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courses,an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richness and autonom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e personalized. Firstly,“curriculum supermarket”is advantageous to implement modularized curriculum design and management, improve the closeness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abor market. Secondly, curriculum supermarket is advantageous to endow students with maximum autonomy in choice of learning contents, learning time and learning methods. Finally, curriculum supermarket is advantageous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he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recognition, trans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imilar learning outcomes gained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Key words? curriculum supermarket; commodity supermarke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mode

    Author? Zhang Keli, EDD of Zhejiang University, research assistant of Zhejiang Construction College(Hangzhou 311231); Chen Yue, research assistant of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