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高三复习中的教学策略 |
范文 | 尹丽娅
摘 要: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在高三复习阶段如何安排才更有效,具体怎样实施教学,以多年的经验,谈谈在高三复习中对该模块内容的具体教学安排。 关键词: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和“有机化学基础”并列的选修模块。在高三复习阶段,怎样才能达到复习效率的最大化,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整合高中化学知识,进行知识的重组 在一轮复习当中,笔者把“物质结构与性质”放在“元素周期表”和“有机化合物”两个章节之间,承上启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经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利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可以进一步理解副族和镧系、锕系的出现。其二,进一步理解每一周期分别包含多少种元素,以及主族和副族元素的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的变化规律。其三,通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学习,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可以分析常见的有机物的分子构型,比如,乙烯中的两个碳是sp2杂化,进而分子呈现平面形;乙炔中的两个碳是sp杂化,最终分子呈现直线形。通过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前后联系,提高复习课的学习效率。 二、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网络 该模块知识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原子结构与性质。考纲要求:了解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表示常见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和电子跃迁;了解电离能、电负性和元素的性质。第二,分子结构与性质。考纲要求:了解共价键和键参数;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了解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区别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第三,晶体结构与性质。考纲要求:理解离子键和金属键;了解四种晶体的构成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能够判断不同类型晶体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通过归纳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和考纲要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 三、研究高考真题,确定试题深度 以下对近三年全国二卷第35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纵向比较。 通过近几年高考真题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该模块常见的考点基本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晶胞结构则是每道结构题中的压轴问题。在具体的复习课课堂上,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错?以下是笔者进行专项训练的教学过程设计: 1.定时训练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题目。根据题目(略),分別推出涉及的相关元素分别是:氢、碳、氧、钠、镁、铝、铜。教师巡视,观察同学们的解题情况。 2.小组讨论分析,相互交流分享。分析题目中涉及的考点:镁的电子排布式、钠的焰色反应及其原因、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氧化铜转化为氧化亚铜的原因等。教师对个别学生和小组进行指导,请学生讲述解题过程,找学生板演化学用语,及时点评,加深印象。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解决最关键的晶胞结构问题。铜与氮形成的某种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氮原子的配位数为?若晶体密度为ρg·cm-3,则铜原子与氮原子最近的距离为? 针对晶胞结构,特别注意密度计算和长度单位的换算。在该晶胞当中,Cu有12×=3个,N有8×=1个,可得该化合物化学式为Cu3N;氮原子周围离它最近且等距的铜,分别在以氮原子为原点的x、y、z三条轴上,即上下左右前后,共六个;根据密度公式ρ=M总/NA×V晶胞,可得ρ=(64×3+14)/NA×V晶胞,V晶胞=206/NA×ρ,对于常见的立方体晶胞,若设其棱长为a,V晶胞=a3,则题中所求铜原子与氮原子最近的距离为。 最后,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对前期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更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大纲,明确高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高三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素珍.《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教学时序对“有机物分子结构与性质”学习影响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4(6). [2]张六安.从高考新大纲看“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题的备考策略[J].化学教学,2017(5). [3]陈芳.《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高考总复习教学方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 编辑 温雪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