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高校写作教学中“仿学文本”的思考和实践 |
范文 | 赵军英 [摘 要] 在多年的高校写作教学中,不论选择何种教材,都会涉及一个共性问题,即如何选择写作教材中“仿学文本”。在教材中,编者所选“仿学文本”,学生或陌生或不感兴趣,致使有限的写作课堂教学充满层层障碍,难以有效完成写作教学任务。只有选择学生有兴趣、熟悉的经典作品,才有助于写作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关 键 词] 写作教学;仿写;文本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164-01 一、目前写作教材中“仿学文本”使用的困境 在多年的高校写作教学中,不论选择何种写作教材,编者都会在书中列举多篇文学作品或文学作品中的某个片段,作为某一写作技巧或写作理论的随讲“仿学文本”。学生对所选仿学文本的熟悉和喜爱程度,教师对所选文本的熟悉和分析能力、仿写指导的驾驭力都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目前的困境是不论使用哪种写作教材,仿学文本的使用都产生了以下结果: 困境一:不论选择何种写作教材,其中所列举各类文学作品数量多、范围广,且以选取中外经典作品的片段为主要形式。学生不仅对大多数作品比较陌生,而且断章取义地进行片段赏析,更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选作品无法起到示范仿学的效果。 困境二:学生阅读量越来越小。在中学阶段学生升学压力较重,无闲暇时间静心阅读,而且影视、网络等视频的视觉快感代替了对文字的审美情趣,学生对所选“文本”的阅读不感兴趣。 困境三: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如果不与学生共同阅读鉴赏,很难起到对写作理论的引导作用;如果花过量的时间阅读赏鉴,写作教学目标又难以完成,写作课堂陷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两难境地或二者混为一谈。 困境四:写作教师对所选文本的赏鉴水平和审美能力,直接影响对文本的分析和对学生写作的引导。如果所选文本是写作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就会驾轻就熟,如果所选的文本太多太散,写作教师也较陌生,就会大大增加写作教师的工作量,甚至会影响写作教学的教学质量。 针对写作教学中由于所选文本引发的情况,我认为学生对写作课程兴趣不浓,对优秀作品的生疏是横亘在他们面前难以逾越的学习障碍。 二、对如何选择“仿学文本”的几点思考 要想使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真正受益,我認为仿写文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选取大学生有浓厚阅读兴趣的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学生只有遇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才会增强阅读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鉴赏力。 (二)大学生的写作教学应该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接轨 浩浩文海,美文佳作林林总总,写作教师与学生首先面临的是选择文本的问题,然后才能为写作所用。所选的仿写文本应与中小学新课标阅读要求一脉相承。大学生阅读书目应与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阅读篇目对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此于2003年5月编辑出版了为“新课标”推荐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50种;2006年,在广泛听取教育界专家和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又推出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修订版)”60种;后来又再推出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增订版)”70种。这些书籍数量丰富,内容广泛,而且是经典中的经典作品,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家庭的必备藏书。高校教师应该从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作为写作教学的学习模本。 在这么多的书目中,《红楼梦》成为唯一受崇奉的书目,从小学到高中已形成连续性学习模式,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它已有初步的了解。由于它本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对这部经典作品充满兴趣。它写法技巧上包罗万象且别具一格,标新立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而言,重新阅读这部作品既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又可精益求精学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技法,何乐而不为。 三、案例赏析 学习目标:学习先虚后实、先抑后扬,先侧面描写后正面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 案例分享:以贾宝玉为例。作者写贾宝玉,不是从正面直接描写,而是在宝玉正面出场前先写各类人对宝玉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是虚写也是侧面描写。在评价中又以众人贬损为多,通过反复渲染,使读者不断地看到宝玉劣性愚顽,最后才写黛玉眼中的宝玉,进行正面描写,给读者“清水出芙蓉”的感觉,与众人所说构成强烈对比,从而取得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这种写人技巧新颖别致,比直接正面实写更耐人寻味。 (1)冷子兴评说贾宝玉(贬);(2)贾敏对黛玉叙述宝玉(贬);(3)王夫人对黛玉评说宝玉(贬);(4)黛玉心中的宝玉(贬);(5)后人有《西江月》两首,对宝玉直接评价(贬);(6)黛玉眼中的贾宝玉(褒)。 在正面实写贾宝玉前,以冷子兴和林黛玉为线索,写出了贾政、贾母、黛玉母亲、王夫人对宝玉的看法和评价,虚写宝玉多维个性,而且评价以贬斥为主,在读者心中层层设伏,亦犹如在黛玉心中留下“到底是怎样一个惫懒人物呢?”的疑问一样。但百闻不如一见,直至黛玉宝玉相见,黛玉才亲眼目睹了宝玉的容貌神采,读者又何尝不为之喜出望外? 通过这样的阅读赏析,学生不仅赏鉴了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而且浅显易懂,一目了然地明白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侧面和正面描写等一系列艺术手法。故事性较强,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比抽象的讲授概念效果更好,更有助于随后的仿写创作。 参考文献: [1]卢志玉.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9(6). [2]郭翠英.高校写作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