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
范文 | 卢力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求,根据当前教学实践现状,探究归纳几种激发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兴趣的方法,以期对改善课程教学质量有所借鉴。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教学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从目前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态度来看,学习兴趣不足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问题。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参与到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来;对案例的探究是兴趣索然,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等等。针对此,教师应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情境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生活化的案例、有趣的游戏等为学生创设导入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实现课程导入与课程讲解之间的有效衔接。例如“和朋友在一起”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为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并进行问卷调查:当遇到快乐的事,你最愿意与谁分享?当心里有秘密时,你最愿意向谁倾诉?当遇到困难时,你最愿意向谁求助?你最愿意与谁一起外出游玩?结果显示,“当心里有秘密时,你最愿意向谁倾诉?”“你最愿意与谁一起外出游玩?”这两个问题中绝大多数会选择“好朋友”。教师以此为线索,引出“朋友”这一话题,并结合现实生活调动学生的讨论、学习兴趣。 二、恰当引入案例,吸引学生探究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生活中的案例或者能够为理论讲解提供佐证,或者能够引导学生的反思,或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善于从生活中提炼案例,并恰当导入,吸引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守护生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讲述了一个个医护工作者的真实案例,他们作为“最美逆行者”,用血肉之躯建立起一道防护线,用专业的知识、最动人的勇气守护了数万条鲜活的生命。学生对这些案例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迅速进入状态,产生探究与分析的兴趣。 三、组织小组合作,激励学生互动交流 课堂上的互动沟通能够促使学生交换观点,交流思想,也能够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一些学习兴趣不高、常常被“边缘化”的学生进入讨论交流的中心,进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学习讨论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社会生活有秩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并要求各小组对“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引导小组内合理分工,重点关注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促使学生全体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并结合案例交换对“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不同看法,深入对社会生活秩序的讨论與思考。 四、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理论联系实际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最重要的培养理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途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将学生局限在课堂之上,而是应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例如,教师通过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如“吸烟有无毒害”“青少年上网现状调查”“了解身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等等,利用小组合作促使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际参与、亲身探究,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密切接触中,产生探究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兴趣,并通过团队的力量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让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有趣而富有创造性。 总之,兴趣是支撑学生接触新知、深入探索不可缺少的情感动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偏重理论,教师在指导中应打破理论灌输的局限,丰富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参与课程探究,并在情感调动中形成学习兴趣,以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丽娜.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41. [2]李莉.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黑河教育,2019(5):67-6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