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整数除法中模型教学的应用研究
范文

    任艳辉

    【摘要】一直以来,整数除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整数除法教学必须依托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活动经验较为丰富的前提下展开,而模型教学法正好能满足其教学需求。在小学数学整数除法中应用模型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算理掌握算法,还能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在体验中逐步理解除法的算理,进而有效提升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整数除法?模型教学

    整数除法既是小学数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整数除法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楚除法知识,还需要从算理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能更好地驾驭方法的算理。模型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能通过构建立体模型来转换学生思维,从而达到直观化的教学目标。整数除法体现一种逻辑性和抽象性,教师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式的方式展开教学,将模型教学发积极引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笔者结合实际教学,针对如何将模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整数除法中进行如下探讨。

    一、根据动手操作,掌握除法本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在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应用模型教学法开展数学整数除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消化相关知识,全面掌握除法本质。虽然数学整数除法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出现在教材中的除法知识却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吃力,从而产生抗拒学习的情绪。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将此作为重点进行授课。一方面能够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情境感知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除法算理的进一步理解,带动学生数学能力提高。例如,在“分一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前向学生发放纽扣、瓜子与棋子等实物,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分一分”的任务,与同桌之间讨论不同的分配方法并进行动手操作,这种方式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进一步理解除法所具备的两层含义以及掌握除法的本质。动手操作是一种认知活动,可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以及口说耳听的教学方式,使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通过实物开展数学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认识到整数除法等同于整体分为部分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地提高。

    二、应用实物模型,掌握竖式含义

    数学知识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应将数学课堂打造成充满创新和数学魅力的课堂,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实物模型教学,可充分结合实际生活,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课堂,不断思考和实践,解决疑惑。例如,教师可利用实物模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竖式的含义。在“分桃子”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代入“分桃子”的情境中,分析、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式。这一课中涉及除法的竖式计算,但固有的教学方式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学生兴趣不高,且“分桃子”的情境不易操作,教学时多依靠学生自行想象,效果一般。此时,教师可应用实物模型教学,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热点,创造模型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将“分桃子”转为“发作业本”“发铅笔”等更贴合学习生活的情境,问:“老师带了24支铅笔作为上次考试的奖品,请同学们帮忙计算一下,如果奖前两名的话,他们每人能够获得多少本呢?如果要奖励前三名的同学,他们每人能够获得多少本呢?”利用一个小事件引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日常分作业本的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提出24÷2和24÷3的算式。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方格纸、小棒等工具,通过模拟实际操作的方式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而掌握该类算式采用竖式分层进行书写的原因。

    三、引导学生创模,建立思维体系

    模型教学本身就属于创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时要加强教学反思,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创模,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深入探索模型的价值,从而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整除除法教学中如何运用乘法与减法思维去梳理除法,是一个比较有挑战的难点。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指引学生利用实物模型方式去解决,让学生在自主创模过程中去探索其中的含义。以“18÷3=6”这道题为例,在教学学生基础的除法题目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用“分”的建模思想思考,这里说的“分”其实就是先做减法。比如,学生选择“兔子分胡萝卜”模型,则表示第一只兔子先分到3个胡萝卜,第二只兔子也是分到3个,第三个也相同,以此类推,分到第六只兔子时胡萝卜就全部分完了。如果用减法算式可以表示为18-3=15,15-3=12,12-3=9,9-3=6,6-3=3,3-3=0。由此就可以看出,“18÷3=6”的商是“6”,同时也代表胡萝卜只能分给6只兔子。而用乘法计算就是一只兔子分3个,一三得三,两只兔子就是6个,二三得六,运用乘法口诀以此类推,最后分到第六只兔子也會分完。通过这样由简化繁,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模型,引导学生自主创模,从而掌握除法计算技巧和算理,提高自身数学计算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建构知识模型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有意义的、现实的,且极具挑战性的,同时这些内容要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实践、验证、推理等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整数除法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放置于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构建合适自己的知识模型。在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引入“平均分”这一概念,并让学生掌握理解其中的道理。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课堂上,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个熊猫分竹笋的视频:在一片森林中住着6只大熊猫,它们在一起觅食,忽然同时找到了一些竹笋,一只比较大的熊猫数一数后发现有36根,但要怎么分却难到大熊猫了。学生观看完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可以帮大熊猫分一下竹笋吗?”此时,学生就会采用平均分理念来解决,一共有36根竹笋和6只熊猫,那就是36÷6=6,每只熊猫可以获得6根竹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建立“平均数”数学模型的过程。利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平均分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除除法运算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存储能力要求相对于其他类型计算更高,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性思维体系尚未健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整除除法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模型教学对学生展开直观教育,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数学计算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景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J].学周刊,2020,(02):100.

    [2]吴莉娜.“数学模型”思想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数学之友,2019,(05):14.

    [3]张玉芳.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19,(09):7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