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依托挑战杯等竞赛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对策思考 |
范文 | 李相鹏 李伟 摘? 要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的之一。以挑战杯等重要科技赛事为平台,深入分析竞赛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并提出赛事牵引、加强教师指导、注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培育科研团队等切实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竞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挑战杯;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5?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2-0103-03 Abstract Promoting innovative abi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urpose?of high school students fostering. Taking "challenge cup" as an back-ground to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a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of research foster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approach of events leading, teachers' guiding, laboratory research team building and managing to improve innovative research abi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mpetition;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challenge cup; laboratory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重要指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根基”和“核心要素”。并对如何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育才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理念和人才观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汇聚、培育和运用好创新型人才,力争在国际竞争领域取得战略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竞赛为高校提供了一个深化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2019年,最新的“挑战杯”全国决赛增加了初审淘汰机制,进入现场总决赛的难度大大提高。笔者指导学生团队成为2019年苏州大学唯一入围“挑战杯”全国总决赛现场展示的理工科队伍,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获得机械控制组全国一等奖。本文就指导学生参与全国“挑战杯”大赛并获奖的经历,对理工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几点思考。 2 “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可追溯到1989年,由清华、北大、华中理工等34所高校作为发起高校,与全国学联以及中国科协等成功举办第一届“挑战杯”大赛,在全国大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团中央、教育部等权威部门开始积极参与组织后来的历届“挑战杯”比赛,使得“挑战杯”越来越被全国高校重视,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深化高校素质教育,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甚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对于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挑战杯”等科技竞赛类活动的开展,为提升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热情与参与度,极大活跃高校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以此类科技竞赛为平台,不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而且可以在竞赛中得到科研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研究领域,增加专业知识储备,获取行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明晰未来研究方向等。同时,能够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论文写作、人际交往等应用技能。基于“挑战杯”竞赛这个平台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为当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 竞赛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高教工作的核心所在。在当前“双创”大背景下,国内各个大学都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客观地说,目前阶段,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与激发创新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机制层面:有牵无引?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在高校层面,有“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三大赛事在创新创业两个层面作为龙头牵引,其中以“挑战杯”历史最为悠久,影响力最大,在创新层面也更为侧重。这三大赛事成为高校比武的大擂台甚至名利场,成绩好坏严重到影响学科排名甚至高校排名。各个高校纷纷投下资源,布下重兵,悬下重赏,成立相应的对口部门专门推动三大赛事,举办创新创业训练营、设立创业导师,以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拔得头筹。如此举措,有力地激发了高校师生参与“双创”运动的热情,在短期内确实也取得巨大效果。但是长远来看,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三大赛牵引,实则有牵无引。高校学生比的还是三大赛,三大赛的外溢效应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上下联动。这种创新机制上的不足,长期以来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很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环境,高校更甚。 学校层面:管理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进行科研创新活动需要校方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及设备等重要的物资保障。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与之匹配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限于国情现实,有能力对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和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尚不足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好的创意和创新项目因为缺乏物资支持不得不半途而废。再加上缺乏统一部署导致的管理职责不清,对学生科研立项、创新竞赛等活动的有效监督与指导缺位,导致学生在科研立项后,项目进展一拖再拖,甚至不了了之。 学生层面:目标不清、动机不强? 高校大学生是“挑战杯”的主体,但是他们存在参与科技创新动机不强,参与科技创新的目标模糊,知识储备不足以应付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等问题。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远远不足,对创新创业的趋势也知之甚少,碰到具体的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往往束手无策。另外,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优秀大学生,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上明显不足。同时,不少人参与“挑战杯”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偏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以及“挑战杯”的宗旨。 教师层面:重科研,轻教学? 当大学生真正投入一个科研项目中时,高校教师是领路人。但是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普遍评价体系下,高校教师往往“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维持老一套,不愿意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融入日常教学,也不愿意投入多少精力对学生创新创业做出具体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尽管有些大学生很有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冲劲,但是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连科研项目的门都难入,更别提做成项目或者成功创业了。 4 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机制创新:三大赛牵引,但是不唯三大赛? 创新能力培养基础是机制创新,在政府、高校、社会三个层面,要有“三大赛牵引,但是不唯三大赛”的认识。这样才能从上到下,形成多维度的创新创业目标导向以及评价体系,真正激发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潜力,做到真正的“万众创新,百花齐放”。考虑到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勇于投身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基本的物资保障条件,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其可以轻松上阵。如此,在高校甚至社会上逐渐形成较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同时,高校要探索改变现行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在教师评价体系上真正转向“教学科研并重”,引导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日常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参与学术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要组织交叉学科或者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培训,激励年轻人的拼劲和斗志;要遴选科研工作基础好、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且对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和科技競赛工作有热情的教师来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为课外科研提供技术支持。 过程管理:加强教师指导? 加强对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高校应当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或者人员,组织管理科技竞赛类活动,并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使“挑战杯”等科技竞赛能够得到在校教师与学生的重视,使之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提高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各环节进行细致指导和把关。应该遴选承担一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任务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将学生带入学术前沿,这样才能有效承担起创新育人的任务。在科研实践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科研团队量身定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科研规划,通过开展科研工作,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锻炼学生综合设计、应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包括查阅文献、提出方案、应用科学方法、分析结果等能力。 同时,指导教师在科研活动实践中要善于运用创新融合思维,鼓励大学生对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用国际前沿视域指导学生获取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选题,并在科研活动中善于发现学生的新成果、新问题以及偏差,能够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延伸拓展,甚至通过指导使得研究成果实现转化。 夯实基础: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科研能力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大厦的地基。没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习惯,再高涨的创新热情都是空中楼阁。大多数的“挑战杯”选题来自高校教师的实验室。因此,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积极参与科研学术活动,是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让学生在实验室经受完整的科研训练,提升科研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科学及工程问题的解决,是有效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一环。同时,让学生参与实验室活动,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融入科研团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甚至展示其领导力的重要途径。科研过程中细节的把握、科研论文的撰写等,都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对参加“挑战杯”大赛甚至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是有益的。 团队建设:培育科研团队? 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学生课外科研基金,或者成立专业性加强的科研社团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思广益、凝聚智慧来孕育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创新团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三大赛。以大赛为牵引,在高校内部开展丰富的校院级选拔赛,通过多维度的竞赛,锻炼大学生如何组织一个团队参加比赛(组队);如何选一个有竞争力的项目参加比赛(选题);完成所选题项目研究;撰写报告,制作样机参加比赛;如何展示自己的项目。这五个步骤的逐级训练,对大学生的锻炼是脱胎换骨的,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对学生科研团队的具体指导,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锻炼为重心,以专业能力提升为靶心。 5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对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要善于运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类平台,从体制机制上为创新能力培养松绑,通过注重比赛辅导、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培育大学生科研团队等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以竞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 [2]方武.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创新实践课程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20):37-40. [3]刘玉荣.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6):138-14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