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范文 | 朱丽 刘雷 徐晓鸣
摘? 要 基于新型工业化背景提出“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和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融合了当前的前沿理论,包括代际公平、生态工业学、灰色系统、生态足迹、生命周期评价、协同治理、区域绿地等,具有“精、深、专”的特点。从教学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五大要素提出“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发展趋势和改革要点,以期为高校研究生环境规划类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生;翻转课 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7-0096-03 1 前言 随着资源、环境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中国工业化道路面临转型和突破。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内涵特征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1]。因此,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围绕的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净化改善环境、提高人力资本这五大目标。无论是解决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还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都离不开高等教育这个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高地,而环境类课程教学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其中“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是高校环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2],研究生层次的“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课程更是承担着高端的环境规划复合人才的培养任务。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环境规划人才的要求会有相应变化,因此,研究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课程改革以满足社会需求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2 新型工业化背景及对“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的新要求 我国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就给高等学校的环境规划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内容体系应充分体现和吸收新型工业化所涉及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理念、思想和理论,如生态优先原则、雨洪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思想、拟自然规划、协同治理、区域绿地等先进规划理念; 2)课程教学模式应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3)课程的功用性应符合和满足现代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践需要以及对高端复合型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的人才既能胜任实际的规划工作,又具备继续深造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素养。 3 “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研究生层次的“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的课程体系应与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有所不同,前者更侧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这就要求课程体系中要贯穿创新启蒙的知识点,进而构成知识链和理论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原则 1)知识重在“精、新、深”而非泛而全; 2)拓展规划知识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特别是以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创新规划理论与技术; 4)重视规划案例的作用。 优化后的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原则,构建和优化后的“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4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現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出现过两种影响深远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一是苏联教育家N.A.凯洛夫的“五环法”,即施教程序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二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即施教程序包括“明了—联合—概括—应用”[4]。 这两种模式分别从教和学的角度概括了教学过程,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五环法”和“四段论”均不能很好地揭示现代教学规律。 我国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也有多种,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类,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面对面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在线教学模式)以及二者结合型[2]。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面对面教学模式居于高等教育模式的主导地位,但新型工业化要求现代的高校课堂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现在高校课堂普遍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典型翻转课堂模式也逐渐被熟悉、接受和认可,但从普及面上看,我国高校的现行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面对面教学模式为主。 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网络在线教学模式会越来越多地走进校园,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全日制的教学模式仍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模式为主,翻转课堂等模式为辅,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较多,生师比一直较高。如清华大学的生师比为9.15[5],这是比较低的,其他绝大多数高校都远远高于此数值,短期内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硬件和教学管理方面都不现实。但以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时代需求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模式改革要点?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构成应包括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五大要素,所以“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教学改革即从这五大要素入手。 1)主题。一堂标准学时的课堂(45~50分钟)教学最好设计1~2个主题,否则显得过于杂乱。课程的讲授内容、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案例的搭配以及讨论都应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让学生能够从一点深入进去发散思维,由点到线再到面,形成以不同主题为核心的微知识体系,不同的主题串接为一条知识主线,形成逻辑关系清晰的“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的知识体系。 2)目标。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和每次课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的宏观指导。研究生层次上环境规划类课程目标与本科层次的课程目标应有较大不同,前者定位于高端复合型环境规划人才的培养,注重新型工业化发展理念、环保创新理念的融入、拓展和应用,将来可以胜任规划理论与实践方面在规划整体思路、技术方法、规划评价等的创新性工作。相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较为具体,是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更是每次课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每一堂课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立足于新型工业化的时代背景,研究生层次的“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课程目标可以确定为: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创新意识和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社会责任感,在“知识”“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环境规划的系统理论与技能,成为能够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条件。教学的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要实现研究生层次的“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条件要求如下: ①教师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和环境规划专业背景,由老、中、青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②教学内容要求精、新、深,融合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渗透其他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 ③教学手段应多样化,一次课(2~3学时)可组合采用教师讲、学生讲、学生讨论、师生问答等灵活的形式,课后应有学生专业文献阅读笔记要求; ④教学环境应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装有规划软件的微机室,一般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课堂教学,规划软件的学习应在微机室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⑤教学时间设置为56学时,包括课堂讲授40学时,实践环节16学时。 4)程序。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一定不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形式,而应是学生阅读或作业成果展示与教师点评、教师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主题导出、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提问、教师总结等。以“环境规划中的代际公平问题”为例,教学程序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代际公平问题阅读文献汇报(10 min)→代际公平如何在环境规划中体现和实现(主题导出)(5 min)→教师讲授代际公平的概念、内涵、表征方法以及环境规划中代际公平的方法学(30 min)→学生提问、教师答疑(10 min)→教师总结(5 min)。 5)评价。教学評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目前,本科教学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但研究生层次的像“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这类专业课还缺乏教学评价标准。“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应用性较强,教学评价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程序及学生学习和就业后的反馈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和督导员评价。 5 结语 研究生课程“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是培养我国高端环境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基于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围绕课程体系优化和涵盖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五大要素的教学模式,提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的“环境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要点,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梁慧超,王宝堃.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分析[J].社科纵横,2018(12):53-57 [2]张秋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9(3):159-161 [3]许泽宏,程晓丹,周明罗,等.“反规划”理论在城乡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2):181-183 [4]沈振元.论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1(5):57-61. [5]武书连.2018中国大学评价[EB/OL].[2019-03-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cb00e0102x5kn.html.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