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
范文 | 王 卓 摘要学生作文要提高,需要教师的评语要有创新。教师评语的创新一要重视作文评语的教育功能,二要恰如其分地讲评学生的习作。只有教师作文评语创新了,学生才会激起写作兴趣,点燃写作热情,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作文讲评教育功能 作文不仅是语文教学申的重点,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一重点、难点,从来没有一个可遵循的有效模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习作中,学生非常看重老师的评语,每当作文讲评时,学生首先对发下的作文看一眼成绩。然后就急不可待地看评语,由此可见评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应该把握这一重要手段,把作文教学引入良性循环。 一、从讲评入手,使作文教学具有教育、指导意义,重要手段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必须做好引路人,恰如其分地讲评学生的作文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讲评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欣赏的能力 需要承认,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和观察社会、人生的视角,以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些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学识,必然会在作文中流露出来。展示给别人看。从学生的心理上讲,有所显示必然有所期待。所以,教师的评语中需要有欣赏性的语言,这是对学生期待的满足,也是对学生成果的尊重。 比如一位学生的习作《山与水的记忆》,模仿简的《一竿冷》。用拟人的手法写山与水的对话,说山“屹立不移”,水“灵动自然”,赞美了山与水的高风亮节。评语可这样给出:“构思奇特扣人心弦,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坚韧智慧等美德的仰慕之情,行文中感情充沛,文彩斐然。”这样的评语抓住了学生习作的特色加以品评,必能使学生对评语给予认同,给学生以切实的鼓励,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显然,这样的评语对教师的洞察力和欣赏力是一种考验,但讲评的前提是欣赏、理解。只有能欣赏文章,并给出恰当的评语,学生才能认同师长的观点,教师的讲评才有深度。 2指导的能力 学生除了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已有学识进行品评欣赏之外,还需要什么呢?是指导,是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教师在评语中,对驾驭文字和品析文章内蕴等能力的深层次、个别化方面需要指导时,评语可这样写“只求记忆不求思索是写不好作文的。写出的作文也只是在‘术的层面上翻云覆雨,逃不出‘八股的樊篱。作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情是作文的灵魂。平时点点滴滴的观察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只有在文章中叙述只属于你自己的生活观察,才能使文章独具魅力。只有在素材的基础上,展开积极的联想。才能把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出一篇感人的文章。有的放矢,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越广阔,作品的生命力越强。”像此种精辟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习作中的某一处来分析,必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有时,指引性评语也不必过多过深,针对作文某一点的一句点拨,也同样可以产生以点代面的效果。比如一位同学的习作《灯下》中细细地回忆了和母亲在灯下发生的故事,细节很多,故事性很强,但缺少抒情的文字。评语可写“情在细处,情更在深处”来引导学生以叙事层面为基础,向思想、情感层面深化、开掘。 作文评语中常常有两种极端倾向,一是老套,用传统的作文评语“中心突出,文笔流畅,抒情自然”等程式化的四字评语进行拼凑,使得作文评语苍白无力,没有血肉,没有“活”的生气。这样的评语是学生所熟悉的,也会使学生没有收获。从而失去对评语、对作文的兴趣。另一种倾向是华而不实,借鉴“谈心”方式,大量使用委婉、商量的口气进行点评,以求达到“平等交流”的目的。这样,就像把一枚治病的药片药量减少,而配了厚厚的糖衣一样,势必将药“利口”和“利病”的关系本末倒置起来。不能否认,这对一部分有个性特点的学生是一种激励和肯定,有良好的效果,但对多数学生来讲,过度的使用“这……好不好”,“……怎么样”等委婉语气,会降低评语的力度和影响。 3文学性 讲评也是一种艺术,运用好这种艺术,可以使评语更有生命力,增强师生间的探究效果和教师的指导效果。一位教师如果在评语中表现得平淡乏味,驾驭语言文字能力不强,学生就会对教师、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反之。一位教师如能以身作则,在评语中文采飞扬,睿智渊博,就会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激起写作兴趣,点燃写作热情,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这完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引用这样的文章精采片段,文学掌故,可使评语富于感染力,又精警传神。“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磐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逃走了。”“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这样的感染力,足以使读者扼腕了。曾有传说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穷困潦倒。有一风雪之日,曹雪芹耳边响着林黛玉不停的哭声,当曹君惊醒时,发现却是自己的幼子在寒风中哭着喊饿。“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滋养了不朽的文学之花。 4真心沟通,严肃态度 对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就是教师对作文的读后感。学生写,教师也写,这样就促使教师能够平等地看待学生。首先在人格上平等,教师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同学生一起欢乐、一起悲哀。然后再用自己的理性来评价整个文章,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到教师的理解和关心,对评语中的表扬固然欣喜,对评语中的批评也能客观地接受,并努力改进,从而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 在作文中,经常会应用到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在这些方面,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要求学生一丝不苟,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有半点的含糊和虚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严谨态度,不仅是作文教学环节的问题,而且是上升到对生活态度的世界观问题。 有关知识的东西,在说明文中应用比较广泛,比如在一次有关“扇子”的作文中,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跑图书馆,给学生事先布置下去,再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事先准备,以这样的要求来衡量学生,并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从面也使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得以完善。 以科学的严谨态度对待知识,同时也克服了学生中普遍的一知半解的毛病,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以作文讲评为基础。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的主要问题不是基础知识的欠缺,而是思想意识和世界观的问题,所以,在作文讲评中,就应有意识和有目的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普遍问题,就公开讲评,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评语中阐述这样的讲评,有的放矢。 在作文《我》的评改中,有许多同学都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在习作中有两个问题表现比较突出,(一)我认准的事就一定要进行到底,别人的话一律不听,用以表达做事有恒心、有个性、与众不同;(二)在今后的生活中,在实际的接触中,大家会了解我的。在讲评中,就要讲明只有在作文中写出“我”来,才是成功的习作,而恰恰在作文中关闭了心灵之窗,渴望别人的理解,那么作文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另外,当今社会主张个性解放,但也绝不是任个性泛滥,这样来统一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在作文《秋》中,有一篇习作叙述了一个山村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事教学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动人故事,习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落叶,秋日的精灵!”,“深秋的天好暗,深秋的风好凉”,这样的习作反映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份真情实意早已溢于言表,溶于字里行间了,对于这样的点睛之笔,给以充分的肯定。 通过作文的讲评,可以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沟通了师生的心灵,使得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普遍提高。作文教学进入良性循环,取得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使作文教学进入深的、新的层次。 作者简介:王卓,吉林省长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