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洪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古诗文、现代文是阅读材料的主体部分,我们必须慎重处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根本目的 我们阅读课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素养)以及提高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能力(阅读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可能比阅读本身更为重要。阅读开展得好不好,阅读的“量”是一个衡量的标准,而阅读的”质”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标准,学生认真地读一篇文章要比泛泛地看十篇文章收益大得多。所以,阅读切忌搞形式主义,不能全程“放羊”。这样只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扩大与其它学校的差距,这将会成为学生高考的硬伤。 二、方法思考 曾听说过一个陶行知喂鸡的故事,这对我们应很有启发撒下一把米,它们争着吃;按着鸡头,它是不会吃的。只有引导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才能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我认为在第一堂阅读课开始之时,就应该给学生作如下指导: 1.不同文体,区别对待 不同文体的阅读方式,速度应该是不一样的。大致来说,小说略快一点,散文慢一些,一句一句地读,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理解;而诗歌应读得更慢,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地去品,去咀嚼、揣摩,脑海中还要相应地出现画面,力求把握住诗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2.无论什么文体,要抓住核心要素 我们平时看到的阅读材料,包括高考阅读题,都以散文居多。我们应告诉学生散文大致有以下几类叙事类、写景类、抒情类、说理类。学生最易掌握、也最喜欢读的往往也是这些类型,因为当中有故事情节,有趣,但这些东西就好比文学花园中的花的架子,远不是文学本身,也不会是高考的考点。所以要让学生明确,越是深奥的,越是令他们难读的东西,往往是对他们越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动情,调动自己的情感,进入文本中去;我们还要学会思考,理解作者扎根表达的思想、哲理。 3.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事,老师也有事可做 可以运用一些方法,给学生一些外部压力,化为其阅读的动力。 ①比如在读《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我看到同学们读完了第一段,一脸的轻松,看不出丝毫的压力与紧张。于是我突然打断他们,让他们用左手遮住第一段,然后请他们回答,刚才读的第一段是怎么回事,写了什么?结果同学们都答不上来。二是我宣布,读完全文后要你们答哪一段写了什么,以此来警醒他们,读书一定要入神,注意力是智力因素中的一大要素,久而久之,就能提高他们读书的注意力,同时也能一定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②我们还印发一些阅读材料给学生。《读本导读》中有比较精粹的思考题,印发给他们,促使他们思考,再辅之以答案,通过做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极大的提高。 4.有计划,才能成体系 我觉得最好的切入口是“讲读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借题发挥”,借教材中的讲读内容,引导到阅读教学内容。 比如说:本单元三篇课文是《劝学》《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完后,可以总结:我们要学习、要从师、要读书,那就看看人家是怎么读书的?林海音的《窃读记》当中的一首小诗写得特别好——读书和吃饭同等重要,一样是天经地义,一样的不可缺少。《站着读与跪着读》告诉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大地重现》建议我们重返经典,这篇文章的语句较长,多用譬喻,跳跃性强,同学们最不适应,因此也最有用。这样的训练如能到位,高考一定会占得先机。 我们只有在讲读之外,辅之以自读,才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获得能力,如果没有计划,想起来了,就让同学们读一读;忘记了,就抓住课文直往前讲,这样的阅读教學其实并没有真正展开。 5.拓展视野,我们的眼界会更宽 除了教材、读本等,我们还应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像《思维与智慧》《格言》《时文选粹》《书屋》等一些好书刊亦可让他们在阅读课上读。所以一周一节的阅读课时间真是太宝贵了,太不够用了。如果学生也觉得时间不够用的话,那我们的引导就成功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