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学生自己“秀”出来
范文

    叶巧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郎加明在《创新的奥秘》中说:“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再是封闭式的单纯接受模式,它应该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有助于学生多方面智能发展的体系,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这一直都是老师和学生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经九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有些自己的想法,在这里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转变观念,质疑“标准”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就是充当这样的角色,学生唯师是从,只能接受教师教给的现成观点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教师也以居高临下的目光傲视自己的学生。可见,这种传统观念下培养的人才何谈创新之说。对此,面对新课改,教师必须打破原有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就学生而言,他们一般对课本上白纸黑字印出来的内容都是持认可态度的。其实,只要仔细推敲可以发现,课本上的注释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资料上的标准答案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课本内容,质疑题目答案,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如,我在教授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这篇文章时,发现现在的新教材上,对于文中“景翳翳以将入”这句中的“景”字只作“日光”解释,而以前的教材注释为“景,通‘影,日光”。这时,我在讲解这句时,就先让学生自己比较,看哪一个更合理。学生立刻就拿出了《古汉语词典》,同桌之间就讨论开来了,最终确定后者的解释是可行的。

    再如,有一次考试试卷上有这么一道题:一副对联,其下联的词序、句序已被打乱,要学生根据所给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参考答案是: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

    然而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这个答案是有问题的,在讲这道题时,我故意按参考答案讲。然后我就问学生:这个答案对吗?学生被这么一问,就又开始讨论起来了。其实答案应该是: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去大胆质疑所谓的“标准”,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探究的兴趣就会增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品格,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可谓一箭多雕。二、巧用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委会针对篇章节的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但是目前由于各种教参、教辅资料对教材内容的多元解剖,学生也配有多种同步练习,教师在备教时较少关注课后练习题,加上高考命题又不取材于教材,教师对课后练习处理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甚至置之不理。在教学中忽视编排者的意图,忽视这一板块的教学作用,学生学习就会陷入不求甚解的泥淖中。

    其实,我们仔细研究后会发现:有些习题注重学生鉴赏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有些练习题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些习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有些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后思考练习题就是一座蕴含量十分丰富的矿山,只要你去开发,就会挖到意想不到的矿物。

    叶圣陶曾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他明确地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绕练习内容专注地自学课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并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比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练习第三题是一道讨论题: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我组织了一次讨论,指导学生从思想上、习惯上挖掘束缚人们的“套子”,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决不能做新的别里科夫,要勇于打破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套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约束都是“套子”,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总之,课后习题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启迪了学生的思考,还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三、巧借课本作素材

    许多学生在每次考试前,都会苦于没有写作材料,甚至有的学生向老师要作文素材,自己不去发现和积累。其实,我们使用三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资料库。然而,我们的学生却大大忽视了我们的语文课本所呈现出的优秀资源。为什么呢?我想问题就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从课本中汲取材料。为此,我们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从文章中提炼观点,分条列举,对应相关的话题,把文章转化为素材。有时候,同一篇文章可以挖掘出不同的观点。

    比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说“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恒心毅力”和“逆境成才”这样的话题。同样出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她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母爱伟大”这样的话题。再如,孙犁《荷花淀》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他们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爱我中华”和“仁义英勇”这样的话题。

    当然,还有不同的文章素材可以表达同一主题的。比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一文中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了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他最终因此被敌人暗杀了;鲁迅在《药》中写到夏渝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劝牢头造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等等。这些例子,都可以作为以“为理想而艰苦奋斗”“坚持理想”话题的作文素材。

    为此,我还组织了一次写作比赛,写作要求就是: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内容为写作材料,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很多学生都抓住了“创新”这一主题,符合我的写作用意。通过这次比赛让学生对语文课本有了全新的看法,在平时的写作中开始学着在课本中找素材,甚至有些学生在上课回答老师问题时都会引用课本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語文的热情,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更多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真正“秀”出自己,成为真正的新型人才。

    ★作者通联:安徽天长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