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名著导读教学反思
范文

    聂智

    何为名著导读,很多人认为就是知道作者、主要人物与基本概况,殊不知这样做很难实现名著阅读价值的最大化。教材中所推荐的作品,在结构、语言、人物塑造、情感抒发、现实深度等领域都有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因此,我们转变以往将名著导读当作名著简介的态度,应在导读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

    一、拓宽文学知识储备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读著作,同时建立“这一类”的意识,更好地将这本书的收获应用到其他内容相近或文体相同的名著阅读上。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个“储备”还需更为细化和深入。

    1.文体常识

    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至少学生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潜意识就会知道小说重故事性而诗歌重韵律与抒情。

    教师将课文教学重点往往会放在具体词句与文章内涵的解读上,对文体的感知不会那么明显,就像让学生感知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特点,一篇《智取生辰纲》的分析解读就不如一部《水浒传》整部书略读带来的感知更深刻。所以在课文教学中不突出的文体常识介绍恰好可以在名著导读中得以凸显。总览初中统编教材中推荐的十二部作品,除了散文、诗歌、小说外,还有纪实与科普这两种学生之前接触不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各自文体中的代表作,《朝花夕拾》中形散神聚的特点,《艾青诗选》所显示出的现代诗的韵律与抒情,《昆虫记》的科学性、逻辑性……名著导读不但让学生以“作品集”“原著”的形式去认识一种文体,还让学生同时接触到不同文体的代表之作,在不同的艺术体验之中通过比较文体间的不同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增加了他们文学知识的储备。

    2.知识串联

    虽然我们强调不能让名著导读教学只停留在名著简介的层面,但这并不代表名著中包含的作者信息、重要人物、关键情节这些内容的熟知对学生不重要。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为有效深入,即使是基本文学知识的渗透,我们也需要在每一部作品的基础上有所延伸,最终如珠串联般更为完整。

    以《骆驼祥子》为例,当我们用一些关键词来简要介绍这部作品时,“老舍”“近现代社会”“长篇小说”“老北京”“祥子”“虎妞”等这些有关作者、创作背景、主要人物等信息就会被提及,这同样也是“简介式”名著导读教学中让学生重点记忆的内容,但这远远不够。学生对于名著的接触虽然是循序渐进的,但文学知识的渗透却可以拓展与延伸,比如老舍先生的大致创作历程,什么时期是什么样的风格;比如老舍的代表作除《骆驼祥子》外还有什么,作品之间有什么差异;再比如与老舍同时期的作家都有谁,谁又与老舍的创作风格或者主题类似……这些文学知识就好似散落的“点”,每一次在一部作品上予以发散,最终这些“点”就会成为一个整体,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接下来对作品内容的细读奠定了基础。

    二、展现典型阅读方法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书目中涉及的作品类型还是较为全面的,不同的作品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通过这十二部经典作品阅读方法

    的指导,也为学生自己课外阅读提供了不同阅读方法的借鉴。

    1.精读与略读

    一部著作,尤其是篇幅较长的小说,其内容的展开必然有主有次、有精彩之处,也有只是为了串联情节而有的设定。倘若对于这些内容都以精读的方式细细琢磨,不止是浪费时间,对一些内容来说也没有必要,但若都以“走马观花”的方式浏览,那最后对于作品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会错过许多精彩且有深意之处,所以,只有选择精读与略读结合的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感知到作品的精妙之处。

    以《西游记》为例,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浪漫主义神魔小说,其中情节多样、人物众多,有的情节设定是环环相扣,有的情节更多是为了“过场”,有的人物极具特色,有的却是充当“行动元”而存在。比如“三借芭蕉扇”就需要精读,因为这一情节内容的展开不仅在之前“大战红孩儿”中就埋下了伏笔,让学生感受到小说情节设定的巧妙,更在这“三调”之中凸显了孙悟空、牛魔王、铁扇公主以及猪八戒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情往来”等一些内容。还有“真假美猴王”这一情节,为什么作者要设置这样一个让孙悟空束手无策的障碍,作者又在借这一设定在传递什么思想?每一个需要精读的内容背后都有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而那些有关“吃人”的设定、一些封建迂腐的思想以及相似的妖怪抓唐僧的“套路”则只需略读即可。

    2.批注与摘抄

    阅读这项活动,还需依靠批注与摘抄这样辅助阅读的方式。因为批注记录的是自己在阅读时的看法,会与以后的再次阅读形成思想与感受上的对比,而摘抄则是对一些经典语句的记录,不但对学生有精神上的指引还会为他们的写作练习提供帮助。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指导阅读之前,许多学生就已经下意识地在小声背诵着作品中经典的这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这展现的就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经典好句给读者、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它让对原作并不十分了解的人也可以对这些经典段落留有印象。所以名著导读课中,我们要有意培养学生批注、摘抄的习惯,因为一些经典词句、段落,学生不仅可以在写作时引用,还可以作为座右铭给予他们精神鼓励,这与精读、略读相配合的阅读方法一样,都是提高阅读效率、加深作品理解的阅读方法,值得学生学习、掌握。

    三、感悟深厚文化思想

    在如今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很多网络作品与这些名著的思想内涵相距甚远,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从而端正自身的阅读态度。

    1.现实意义

    课标推荐的名著作品,每一部除了展现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外,其背后都能挖掘到广阔的现实背景。

    比如,展现封建社会末期儒林“群像”的《儒林外史》,由于“范进中举”这个经典片段的“知名度”,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小说还不算陌生,但学生会更多地用“好笑”“奇葩”这样的词来形容范进以及他身邊一些人物的种种反应。学生的评价是直观的,但却是浮于表面的,作者笔下这一个个人物显示出的“笑料”与“丑态”,究其原因,其实不过是被“八股取士”这四个字玩弄于股掌之上,而这正是作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也更值得学生去探究、体味。名著导读,“导”的并不仅仅是怎么读、读什么,还要认真思考所读内容背后的现实意义,即使作品内容的呈现是偏幽默、有趣的。

    2.情感内涵

    当学生能做到以自身的感情去投入阅读作品时,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就发生了,而此时最能影响到学生的已经不再是文字本身,还有字里行间融入其中的情感。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与自己的儿

    子又长时间的分离,可以说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嘱托与引导都融入在了这一封封的家书之中。虽然以学生的年龄对父母的爱还不能理解太深,但学生能以一位青少年的身份从傅雷与其子的交流中明悟更多的人生道理。就如这句“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傅雷只有将人生导师与父亲的身份融合在一起,才能对儿子说出这样的话,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应该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于其中,在“代入感”的指引下明悟更多的道理。这就是一部优秀作品的情感内涵所能产生的价值,在导读中需要我们加以引导。

    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好习惯将会使其终生受用,所以名著导读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認真阅读,更要培养他们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习惯。

    1.自主阅读

    为什么用“导读”二字来明确名著阅读教学,就是因为课堂教学在学生名著阅读这一活动的进行中只起引导作用,自主阅读才是名著阅读的重点,但如何让学生在课下还会进行自主阅读,这就需要我们给予学生一定的“饥饿感”。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觉得离开课堂、离开作业的强制,学生就不愿阅读名著,因此总喜欢以作业的方式强制学生阅读。其实,名著本身就具有魅力的存在,当学生爱上文字塑造的世界时又何愁不喜爱阅读呢?不然,为何总会有那么多的人在听故事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而“心痒难耐”呢?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好课堂时间来为学生制造一个有吸引力的“悬念”。比如《海底两万里》,就可以选择电影中极为惊险的一个片段作为引子,然后再以书中的描写让学生知道文字所创造的世界远比电影表现出的丰富神奇,让学生有了想知道更多情节的欲望,学生自然就会去尝试阅读全篇,甚至还有可能“爱屋及乌”去自主阅读相似题材的作品,拓宽了阅读范围。

    2.自主思考

    就像在课堂名著导读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读完整部书一样,学生也不可能仅在初步了解作品时就有多深的思考,但阅读又确确实实是一个需要学生思维发散又能反过来锻炼思维的学习活动,为了让这个思维锻炼的过程发挥它的价值,在导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势在必行。

    思考是一种能力,同样也是一种状态,当学生阅读进入思考状态时,那就逐渐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比如阅读《艾青诗选》,倘若在导读之时我们就将艾青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与其诗歌风格以概括的形式告诉学生,虽然学生能意识到诗歌的创作意图与情感指向,但却缺少了调动思维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突出展现诗歌中意象的方式,先通过视觉冲击为学生带来情感冲击,比如《太阳》中“滚滚而来”的红日,或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大雪中的艰难前行,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去将时代背景与诗歌的情感内涵相联系,从而起到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效果。课堂中对名著的解析在精而不在多,我们只需用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在之后的自主阅读中学生才会下意识去调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探究,整个阅读过程才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而言之,虽然每一部名著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它们一经选出被安排在教材之中推荐给学生,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合作关系”,互相配合着带领学生了解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点,然后从不同的作品中逐渐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体会作品的现实意义与情感指向,最终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与文学素养,而这才是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作品传递给学生的内容,也唯有抓好这些点,名著导读教学才会更有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五中学(4761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