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尽“美”矣,又尽“善”也 |
范文 | 杨安琴 孔子提出“诗教”,他认为诗要起到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言修身必先学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人类的认识规律来看,道德修养的提升都是从对具体榜样的感悟开始的。当然,诗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如果将其单纯地看作是“施教化”的教科书,则会抹杀文学作为艺术的魅力。 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的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沉思是指文学创作者创作时的想象活动,而翰藻则是指文学作品华美的辞藻,即语言艺术。一首好诗,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时,必将二者考虑其中,既要两点突出教学,又要二者整合教学。使语文课堂尽美、尽善。 一、进入古诗词教学旅程 我们如何看待诗、解读诗,从诗歌中获得什么,决定了诗到底是什么。在《论语·阳货》中有对孔子如何看待诗的记载。孔子对“小子何莫学夫诗”这一问题做了解答,“诗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从这一解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主要是从诗歌的社会作用着眼的,他充分肯定了诗歌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并以这一点作为“人们应该学习诗词”的重要理由。而所谓的“群”,即统一,按照孔子的意思是将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使其团结,进行感情交流,实现认识方面的提升。“怨”则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主要是对“不仁不义”等现象或遭遇的揭发痛斥。可以说,古诗词确实有这样的作用,这些作用看似只发挥在文学创作者的身上,实际上,古诗词的传播,让读者与创作者联系起来,文学对创作者起到的作用,也会施力给读者,让读者通过阅读赏析,与创作者达到精神上的统一,进而树立正确的人格,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是不能将古诗词的“诗教”作用抛之脑后的,而应将其利用起来,进行一场美轮美奂的“诗教”旅程,完成对古诗词的全面鉴赏教学。 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咏梅诗,诗人在短短的篇幅中,既介绍了梅花的处境,又描绘了梅花的品格,让人眼前仿佛立于一个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所以這首诗是很好的“诗教”素材。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谈谈这首诗的灵感起源。有学生将读到的背景进行概括:“陆游生不逢时,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后期过着戎马的生活,虽然爱国热情遭受沉痛的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爱国志向,始终对理想坚贞不渝,始终对恶势力怀有抗争精神。”当背景厘清,梅花影射的精神便也拨云见日,因此,教师要再次提问:“陆游与诗中的梅花有联系吗?都代表着怎样的品格,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经过学生更深入的解读,他们了解诗人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以梅花的处境来暗示自己的坎坷一生,以梅花的精神来暗喻自己坚贞不屈的境界。梅花即我,我即梅花,物我融一,难解难分。随着教学的展开,教师再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到对梅花精神的颂扬和学习上,开启一段美轮美奂的“诗教”旅程。例如,有学生在理解梅花的精神之后说:“我也要像梅花一样即使寂寞,在风雨中开,也不和谁争,我要安安静静的做自己。” 二、展现古诗词教学盛典 古诗词是最能将语言艺术的美淋漓尽致展现出来的体裁,不仅意蕴给人以美的感受,语言辞藻也是美的,特有的意象构成美的意境,或实或虚,传递一种丰沛的诗韵。因此,萧统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无论如何想象,语言最终要以美的态势展现出来。不仅境界意蕴如此,声音也是一样,古诗词读来朗朗上口,流淌着音乐美的特点。所以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这样论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符声,则后须切响。”也就是说平仄相间且不同,才能产生高低抑扬、轻重有别的声律之美。这都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另外,诗人创作技法的应用也使诗词呈现出别样的美。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进行诗美的赏析,进而展现一场精彩纷呈的“美教”盛典。 还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重点读上片内容,赏析诗人是如何描绘梅花的生存处境的。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概括:“驿外断桥边刻画出梅花的无主和寂寞,第一句和第二句相映衬;黄昏的肃杀再兼并风和雨的欺凌更描绘出梅花处境的不堪。诗人没有直白的去写处境的艰难,只是从生长地点和时间两处着手就写出了梅花的苦。”还有学生认为此处诗人既写出了梅花的内忧又写出了梅花的外患,是诗人处境的一个写照,映衬出诗人的心境。为了使学生继续感受诗词的美,教师继续提问:“这首词的下片和上片有什么联系?”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下片中的后两句,与上片的环境相照应,展现出梅花的结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零落、作尘都是一种姿态,是被环境及无情者迫害摧残的结果。“香如故”却别有一番韵味,像是一个不屈者的墓志铭一样,也是诗人志向的表达。在意象意境赏析之后,学生感受到诗词中传递的绘画美,教师为学生出示几张关于梅花的图片,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梅花这种孤独的美。另外,通过分析,学生也感受到每一句诗都出现在应该出现的位置,而且互相呼应,展现出一种建筑美的特点。 三、完成古诗词教学大赏 古诗词是诗人抒发情感思想的一种媒介,它是一个整体,情与景相互交融,展现出的美学也与自身意义的传达合为一体,所以,在进行“诗教”与“美教”的教学之后,教师有必要将诗词展现出的“美”与“善”结合在一起,从教育意义与美学意义互相成就的视角观看诗词作品,对诗词作品进行整合性赏析,这更有利于学生体会诗词作品传达出的教育意义和诗美的特点。 还以《卜算子·咏梅》为例,诗人运用了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完成创作,所以诗中无“我”,处处为“我”,我既是“梅”。所以“梅花”便不是单纯的“梅花”,它被赋予人的品格。这是这首诗值得用审美的眼光赏析的一处。既然梅花被赋予人的品格,那么这种品格就是作者想借这首诗传达的内容,在分析梅花品格的时候,学生会从诗人的写作技法入手,当梅花的品格被确定之后,也是学生对这首诗审美结束之时。所以美与善是交互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诗的美与诗的德育部分割裂开来,而要在教学的最后,将二者合二为一,完成一场美与善紧密融合的诗词大赏。 诗词是美的,可以作为一件文学的艺术品来赏味,还可以作为修身立德的素材来赏析。所以教师不可片面的侧重任何一方。教师要在展现诗词的教育意义后,还要让学生进行一次关于“诗美”的赏析。当然还要看到诗教与诗美的联系,进行一次整合,引导学生回到古诗词整体的赏析上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2256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