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对转
阴阳对转在收[Ø]、[k]、[ŋ]尾,[i]、[t]、[n]尾,[p]、[m]尾三大类韵部中,同类韵部,元音相同,可以互相转化,即阴声韵转变为阳声韵;阳声韵转变为阴声韵;入声韵转变为阴声韵或阳声韵;阴声韵或阳声韵转变为入声韵。音韵学家把阴声、入声韵跟阳声韵互相转化叫做“阴阳对转”。因为清代学者通常把入声韵归入阴声韵一类,所以不另立“阴入对转”或“阳入对转”的名称。 “阴阳对转”的现象表现在四个方面: ❶谐声上。同一谐声偏傍的字可以分别属于阴、阳、入三个不同的韵部。如从“疑”得声的字,“礙”在阴声之部,念[ŋǐə],“凝”在阳声蒸部,念[ŋǐəŋ],“嶷”在入声职部,念[ŋǐək]。 ❷《诗经》用韵上,同类阴声、阳声或入声韵部的字可以在一起押韵。如《诗·陈风·东门之枌》:“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差”[ts‘eai]、“原”[ŋǐwan]、“麻”[meai]、“娑”[sai]押韵,“差”“麻”“娑”在歌部,“原”在寒部。 ❸在一字两读上。如“螟螣蟊贼”的“螣”古音在职部,念[dək],“螣蛇”的“螣”在蒸部,念[dəŋ]。 ❹在同源词上,阴声字和入声字往往同源。如“报”[pu]、“复”[biuk]在“报告”“报复”的意义上两字同源,幽觉对转。《广雅·释言》:“报,复也。”《左传·定公四年》:“我必复楚。”杜注:“复,报也。” 戴震分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已开“阴阳对转”的先河。孔广森说:“此九部者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正式提出了“阴阳对转”的理论。
阴阳对转现在一般指阴声韵和相配的阳声韵的相互转变。 也指 “对转”, 参见 “对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