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对策 |
范文 | 张桢琦 〔摘要〕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由于欠缺社会经验,分析和认知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易形成逆反心理,影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使其价值观出现偏差。因此,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展开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1-0072-02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及表现 1.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也被称之为逆向心理,指人们在受到某种持续不断的刺激所累积起来的经验的负面影响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具有否定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意向[1]。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在本质上属于态度问题,具有特定的心理构成和形成机制,既是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一种行为倾向。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抵触情绪就是逆反心理的体现,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周围的环境、教师的教育方式等与学生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产生分歧时产生的一种排斥心理[2]。 2.逆反心理的表现 (1)认识上以偏概全,全盘否定。当某个人的某方面令其抵触和反感时,一些中学生习惯于将这种抵触情绪扩大到这个人的全部方面,将整个人全盘否定。当对团体中的某个成员感到不满时,会将这种不满情绪扩散到整个团体,进而排斥团体中的所有人,例如对某位老师或某位家庭成员反感,则会对所有老师或所有家庭成员产生抵触情绪。 (2)盲目反对,态度强硬。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尚未成熟,父母和老师不当的教育方式极容易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一些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即“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甚至出言顶撞,以示内心的不满。还有些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喜欢向规则挑战,越明令禁止的东西越想偷偷尝试。 (3)我行我素,态度冷淡。有一些中学生喜欢暗地里和家长、老师较量,他们通常不会通过直接顶撞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表面上唯唯诺诺,背后则依然故我,置教师和家长的意见于不顾,甚至故意逃避,不予理会,我行我素[3]。 (3)反向思考,不予认同。部分中学生喜欢反向思考,例如,对学校打架斗殴的同学,认为是有胆量、讲义气,认为公然反对老师和家长是“有本事”的表现。对积极向上、爱护集体、遵规守纪的同学,认为他们是胆小怕事、装模作样,甚至在言语上讽刺挖苦,行为上公开作对。他们通常以某一个方面的不公正事实为依据,对新闻报道中的正面宣传持怀疑态度,习惯以一种消极、抵触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身心发展不平衡。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和心理发展不同步,由此引发了逆反心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独立性日益增强,不愿意受束缚;自尊心强,习惯以我为中心,喜欢做一些特别的事情来增强自己的存在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逆反情绪。这种逆反心理的形成,源自中学生社会经验的缺乏和认知的偏差[4]。 2.教育方法不当,忽略学生的感受。很多教师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方法不恰当。例如,在教育过程中不尊重学生,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当学生出现问题时,采取的教育方式通常较为简单、粗暴,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一些教师喜欢以成绩论英雄,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5],对后进生“白眼相加”,必然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加大师生沟通难度。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中学生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家庭,家庭是其成长的一个最基本的环境。部分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在教育中采取放任的态度,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一味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在性格上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能力,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重,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除上述两种情况,还有一类学生是因为家庭条件较差形成逆反心理,如单亲、经济拮据等,这部分学生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且缺乏家人的关怀,容易形成孤僻、暴躁、桀骜不驯等性格特点。 4.社会上负面信息的影响。当前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手机、电脑等一系列电子产品已经全面覆盖人们的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接触到更多的外界信息,丰富自身的阅历,但与此同时,一些网络平台充斥着一系列负面信息、错误价值观、社会丑陋现象等,对中学生的思想和认知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他们会通过这些信息来反观自身所接受的教育,对所学知识产生抵触心理[6]。 三、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辩证看待,科学引导。任何事物都应当辩证看待,所以,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要认识到积极的一面[7]。逆反心理是其思维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增强的体现。家长和教师切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训斥和命令他们,甚至一味要求他们服从,那样只会把他们推向对立面,加剧他们的逆反心理;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聆听他们的想法,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与他们做朋友,逐渐取得他们的信任,对他们标新立异、敢于打破陈规的做法善加引导,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2.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长要不断学习,了解孩子特殊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适时给子女以自主权。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家校联手巩固教育效果[8]。家庭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沟通机制,父母应当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因为相互尊重是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消除亲子之间隔阂的关键所在。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从内心深处来说是充满不安和痛苦的,所以家长应当主动关心孩子,并与孩子保持平等沟通,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3.建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身处学校,为此,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针对中学生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向中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其对逆反心理有正确的认知 [9]。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他们掌握自我疏导的方法。例如,让学生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四、总结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相对复杂,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教育者,应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成原因及对策展开深入研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他人、自己與逆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自尊、自强意识。 参考文献 [1]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M].佘星南,宋钧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陈琪,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莫雷.教育心理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刘天才. 思想政治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汪风炎, 燕良轼. 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8]郑确. 青少年逆反心理[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刘国胜.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 教学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