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家校共育有效途径初探 |
范文 | 秦婷 摘 要 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本文将目光投之于过去,挖掘传统资源,希望学校将常州家族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从而探索家校共育的新途径,以期提升家校共育的合力。 关键词 家校共育 家族史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2.058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 of Parent-school Co-education ——Changzhou family histor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QIN Ting (Jiangsu Benniu Senior High School, Changzhou, Jiangsu 213000)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school parenting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looks to the past, exploring traditional resources and hoping that the school will offer Changzhou family history, a school-based course. In this way, we explore new ways of parent-school co-parent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joint force of parent-school co-parenting. Keywords home school produced; family history; school-based course 家校共育實质上是联合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无论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学校以及大多数家庭都对此非常重视,都在想方设法积极推进家校共育。“如组建校级、班级家委会,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开放日、家访等活动,也积极运用校讯通、QQ群、微信群等现代共育手段。”①笔者则将目光投之于传统资源,希望学校将常州家族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从而探索家校共育的新途径。 1 常州家族史资源丰富 “苏南地区是我国古代家族制度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常武地区可为苏南的典型。”明清时期,常州名门望族云集,“明代四大望族为,余巷薛氏又称五牧薛氏(以进士薛应旂为代表)、东门白氏(以尚书白昂为代表)、前黄杨氏(以状元杨廷鉴为代表)、郡城唐氏(以抗倭英雄、古文领袖唐顺之为代表)”。②综观明代常州四大望族的代表人物均是在科举上取得突出成就,明清以来,世代业儒、科第继起的家族还有毗陵庄氏、毗陵恽氏、西营刘氏、西盖赵氏、龙溪盛氏、毗陵吕氏、毗陵张氏、华渡里管氏、西营汤氏、段庄钱氏、屠氏等。这些家族中尤以毗陵庄氏在科举上取得成就最为卓著,甚至被誉为是中国科举第一家族。明清两代“共出进士35名,举人79名”, ③其中兄弟鼎甲、兄弟会魁、三世八进士等更成为乡梓佳话。 另外,这些家族被称为是望族不仅仅因为其族人科第连绵,簪缨累世,更因为其家族书香奕叶、代有闻人“以文化为立族趣尚,家族文化成就丰厚”。④例如毗陵庄氏在经学方面造诣颇深,庄存与开创常州学派,致力于今文经学的研究,对后世影响深远。毗陵恽氏在绘画、书法、文学等方面成绩斐然,恽南田为常州画派的创始人,族中子弟纷纷效仿,笔墨丹青,代有传人,甚至出现了多名女性画家,实为罕见。恽敬为阳湖文派的中坚人物,自成一家。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家牒、房谱、家乘、世谱、支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性血亲集团,以规范形式记载本家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⑤常州著姓望族云集,谱牒资料也十分丰富。朱炳国先生《常州家谱提要》一书收录常州地区195个姓氏、1598部宗谱。截止到2010年,他本人也收藏了200多部老家谱、200多部新家谱。之后,在各方的支持下,朱炳国先生还创办了常州家谱馆。另外,常州图书馆藏有67个姓氏,家谱2000多册。武进图书馆馆藏109个姓氏,3527册宗谱。常州、武进图书馆也正在逐步将家谱资料数字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查找资料、寻根等需求。 如果说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根与脉,那么祠堂则承载着一个家族的神与灵。祠堂,又称家庙,有宗祠、支祠、分祠等的区别,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圣地,也常被用作族人聚集的场所。“据上世纪80年代武进乡志记载和实地调查考察,常武地区原有1600座以上的大小祠堂”,⑥大多见于明清时期,这也和明中期嘉靖时礼制改革后,祠堂陡增的史实相符。据周逸敏、朱炳国等走访,常州现存祠堂至少有108处,他们在《常州祠堂》一书中均有所记载。在这108处祠堂中,有3处祠堂属于个人纪念性的祠堂,与宗族、家族祠堂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映射出常州悠久而独特的历史。 2 校本课程的研发 常州拥有丰富的家族史资料,这为常州家族史校本课程研发与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笔者所在学校为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是一所四星级高中,地处常州西部千年古镇——奔牛镇。本校生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家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感知力,而且更有机会接触到家谱、祠堂等,这也会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时作为高中生,学生基本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探究的能力。 将常州家族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放手让学生去调查家族状况,教师可以作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如果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史料,肯定、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也可以建议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完成。学生具体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考察家族来源。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族,首先学生回去做调查,询问自己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是族中或者是村上的长者。其次族中有家谱的学生可以去查询家谱,自己的姓氏从何而来,家族是从何时因何事迁居于常武地区。而族中没有家谱的学生可以去常武地区的图书馆或者寻根网上查询,如果询问之后也没有,那就主要依靠家中父辈或者祖辈提供一些口述史料,了解五代以内的家庭成员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出生年月、求学经历、职业、婚姻状况、迁徙状况等),最后自编成五代以内的家谱。 二是了解家族中关键人物事迹。这里的关键人物是指对家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可以是始祖、始迁祖,也可以是推动家族崛起的人、使家族由盛转衰的人、推动家族转型的人、为家族、地方、甚至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了解他们的出生年月、求学、仕宦经历、婚姻、交友状况、杰出贡献等等。如果史料足够丰富,可以尝试为关键人物编制年表。对于一般平民家族关键人物的调查不要太过于苛求,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听父辈、祖辈的口述也能找到亮点,毕竟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对这些平凡先人历史事迹的考察过程中,可以适当联系历史课堂、课本上所学,或许更能真正感受到真实的、鲜活的历史。 三是品味家风、家训。“我们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⑦家风一旦形成,它会潜移默化地在家族代际中传承,浸润于其中的子弟无需刻意去学习,耳濡目染之下便自然习得。“家训,就是某一家庭或家族中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作出的某种训示、教诫,教诫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诫者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教诫者取材于祖上的遗言和族规、族训、俗训或乡约等问心中的有关条款,或者具有劝谕性,或者具有约束性,或者两者兼具。”⑧关于家风,学生可以询问自己的长辈,有的家族是诗礼传家,有的家族是耕读传家,而有的家族则是孝友传家……学生可以尝试去解读家风的内涵,找一些家族中的事例,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关于家训,有家谱的学生一般都可以在家谱中找到相关的内容,但是有些家谱毕竟是年代久远,所载家训、家规可能不符合当前的形势,要注意辨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没有,正好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家庭成员共同去探讨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训、家规。 3 新途径的价值 一是该校本课程的研发、开设将成为学校与家庭的新连接。家校共育的关键在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可以形成合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或孩子成长、发展。如果学校能够研发、开设常州家族史校本课程,它将成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一个新的连接点,因为学生对于自己家庭、家族的历史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想知道我从哪里来。学校则可以运用教师资源,在方法上指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家庭、家族,这对推进家校共育将大有裨益。 二是该校本课程的研发、开设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环境。学生在课程参与过程中,必须对自己家族史有所了解,他了解的直接途径就是询问、采访自己父祖辈,那学生与自己的父母或者是祖父母之间的交流就会增多。另外,对于自己家庭、家族的家风追寻、对于家训探求、辨别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本身受到一定的教育,家训一般都集中在忠孝、勤业、做人等方面,有的也比较朴实,如劝诫族中子弟不要赌博、维护家庭和睦等等。同时,这也更能让全家人感受到一个家庭、家族要保持长盛不衰,或者一个家庭、家族要崛起,必须要积极向上、和睦相处等等,家长也受到了教育,更能感知家庭的责任感。总之,学生对自己家庭、家族历史的了解、认知,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凝聚力,进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环境。 三是该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家庭调查、访谈家庭成员、甚至是家族成员、检索资料等一系列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检索能力。之后,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带回课堂,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分工合作,对自己已经获得的资料进行的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想法、主动询问进度,进行一定的指导,相信最后出来的研究成果必将充满了学生们的智慧、情感。学生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对史料的辨别、分析、解读能力等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四是该校本课程的研发、开设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中确实有常州望族的后代,只不过因为世事变迁,他们对自己的家族并不了解,对自己家族曾经的荣耀所知甚少,更惶提身为毗陵望族身上的使命感,笔者觉得这是非常遗憾的。再者,作为常州人对常州望族、对常州乡土历史的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才会有更多的理由去认同她、热爱她。而想要了解常州的历史,恐怕再没有比去了解常州的望族,特别是望族中的名人来的更便捷、有效的了。 4 结语 做好家校共育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本文只是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当我们习惯了向前看的时候,可能我们也可以向后看,向传统资源去挖掘、探索家校共育的新途径。新途径的探索之路可能会充满荆棘,但只要我们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理清思路,勇于创新,必将会有收获。至于新途径的有效程度,要等常州家族史校本课程真正开展之后,才能去评判。 注释 ① 刘小洪.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教育科学论坛,2017(3). ② 朱炳国主编.常州家谱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5. ③ 丁蓉.科举、教育与家族: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研究——以毗陵庄氏族谱文献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④ 路海洋.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以阳湖、武进为中心.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⑤ 王鹤鸣序.朱炳国主编.常州家谱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⑥ 周逸敏,朱炳國.常州祠堂.凤凰出版社,2012:2. ⑦ 徐梓.家风的意蕴.寻根,2014(3). ⑧ 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巴蜀书社,2008: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