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
范文 | 奉远花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着重培养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诱导小学生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来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们获得全面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010 实行和不断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单要讲授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们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的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身心发育还处于一个发展中阶段,他们相比起抽象化、概念化的数学内容,更倾向于去理解形象化和具体化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化的数学内容进行转化,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们进行一个思维的转化。将开放性的思维往数学逻辑思维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数感,最终提高数学素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因势利导,用恰当的方式引出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逐渐实现角色的转变,以引导学生为主,而不是教师独揽全局。比如小学五年级,教师更应该注重角色转变,打破“填鸭式”教学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后,不要让学生做直观题目,而应该将母题变形,变形之后跟原题有相似之处,但解题方法则完全不同。此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这类问题。比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及顶点有基本认知,然后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数学规律。最终,通过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出正方体体积公式,而不需要死记硬背公式。这就是因势利导,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出问题所体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散发的魅力。 二、引导创新,让数学问题的解决变得别出心裁 不可否认,数学学科本身较之语文学科而言,容易让学生陷入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这就对教师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对学生的心态或心理规律有一定的掌握,最终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风趣的语言与肢体表达方式,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造高效课堂。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前要进行精心的课程设计,选择合理的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比如在学习正方体体积计算时,可以通过对长、宽、高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意识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随后,可以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旦学生自主解决了此类问题,将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极大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些过程的产生,除了需要教师恪尽职守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对待每一堂课时,要极具独创性,有一些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做到。 三、实施趣味化教育模式 实施趣味化教育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并不简单。首先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有独到的观察能力和观察视野,要把握每一名学生在数学逻辑思维,或者说在数学能力上的具体表现。当然,在这其中不能否认成绩的参考性作用,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评价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阶段,以便于分层实施适应性的教学形式。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層处理,对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学竞赛,以奖惩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进一步强化自身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更多的以基础知识来引导学生先奠定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基础,从而逐渐带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成长进行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分析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成长和停滞的原因,以便于找到自身教学的问题和优化对策。 四、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 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是教育范围拓展化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微课、创客还是翻转课堂都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因为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是家长,教师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各种微课、创课和翻转课堂课件,但是对于学生无法起到直接的监督与管理作用,所以家长需要更好的履行家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责任,这样才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的小学数学培养机制。当然最需要就是能够在家长会等各种家校沟通活动中强化家长的教育认知,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促进家长更加积极的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贡献力量。 五、根据数学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展开强化训练 教师应该注重练习题的设计,控制习题的难易程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习题,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解题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也要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个别难度较大的附加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体会探究的乐趣。教师在挑选题目时,要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题目,辅之有效的逻辑思维培养方式。通过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反复强化学生的各种逻辑思维能力,要相信熟能生巧。当然,这里不是提倡搞“题海战术”,教师除了控制练习题的难易程度之外,还要注意把握练习题的数量,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只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利用数学综合分析法培养分析能力;利用分类对比法培养比较能力;利用情景学习法引导积极思考。通过这样的长期学习和训练,学生们会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也会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胜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中国新通信,2019,21(17):202. [2]李明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9(25):103. [3]王积德.谈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2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