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范文

    徐小清

    摘要:新高考背景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指导标准和要求,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也从高考成绩逐渐转移到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上来,回归教育本质。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新高考与语文核心素养二者联系,在新高考背景下探析高中语文教学新对策,以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在响应教育发展呼声下实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10-183

    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迫,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大多数教师会把课堂教学的目标放在学生成绩提升上,对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能力、思维提升等内容有所忽略。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依然存在教学目标形式化、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权等问题,这些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一、新高考内涵探析

    新高考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引发了高中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要想提升其教学效果,就必须以新高考要求为指南,在理解新高考内涵的基础上,变革教学。

    首先,新高考对语文学科作出了具体的定位。它将考查重点以及考评方向放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力求转变原来的“唯知识型”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即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都纳入到考评内容之中。其《考试说明》大多提出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审视新高考的语文出题范畴,不难发现其题目更贴近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性、地方特色,具有生活化色彩,且渗透人文性学习理念,且题型逐渐多元化,改变了原有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模式,变化为主持发言、公益广告等多种题目形式,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中作文时刻紧跟时事热点,具有创新色彩。

    二、新高考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1.教学互动引导学生思维提升

    高中语文教学要进行基础知识覆盖、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还要理论联系实践。语文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完整的教学内容,把握课堂重难点,掌控整个课堂教学的方向,明确学生在这节课中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实现怎样的技能,获得怎样的观念指导。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学互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致,设计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全班同学分成不同小组,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完成小组任务。比如说在学习文言文《逍遥游》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文言词句的积累,包括实词、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运用曾经的文言词句积累,调动学生展开想象,厘清知识系统。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层次朗读和品味,感受庄子的人生哲学与自由思想,在朗读过程中为学生设置疑点,迁移到现代生活,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教学互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全力配合教师,在回答教师问题、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

    2.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学习深度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学生与教师溝通的过程,教师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强化学生思想的深刻性,针对一些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创设情境的办法,把学生思想引入到课堂中,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比如说在学习《出师表》时,老师可以创造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历史故事再现,运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了解当时的背景,更加真实地体会到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图和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背景相关、作者相关的习题,给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升学习的深度。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开展,根据学生基础水平和教学目标,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

    3.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学生的一项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引发学生想象,充分领会课文中描绘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在高中语文的诗词部分,教师可以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刺激学生产生联想,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刻画出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感受。比如说《再别康桥》这首诗,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康桥图片,引发学生对康桥展开联想,体会徐志摩当时所处的环境,联想到诗人在康桥所度过的时光,进而分析出这首诗歌中描述的思想感情。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诗人第一次与康桥告别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结合现实生活回忆自己曾经告别校园、告别老师、告别家乡的情景,谈谈自己的离愁别绪。联系现实生活展开想象,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诗歌内容,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也能丰富自己的情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感悟,指导生活实践。

    4.立足生活,创设情境,语言构建,加强语文应用。

    上述我们提到,语言建构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它包括词汇、词句、修辞、语法、表达、阅读等多个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语言,真正地利用语言,教师就必须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课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运用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为了让学生把握作者在描写景色时语言的巧妙之处,品味“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等语句的奇妙与魅力。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对应的画面,以视觉冲击唤醒学生对文字的感知,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字建构能力;再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譬如辩论赛、讨论会、分享会等。以这些活动给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语言文字应用的舞台,发展学生的文字建构能力。

    教育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特征。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走在教育发展的第一线,掌握新高考动向、理解语文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够适应教育发展,落实有效教学,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同时深化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丽. 新高考下语文课堂有效策略探讨[J]. 商情,2018,000(041):255.

    [2]?王鑫. 新课程新高考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新要求[J]. 语文天地(高中版),2019,000(008):5-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9: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