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 让听障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范文

    张兆芬 赵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272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损失,语言发展远远落后于健全人,社会交往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成长。往往表现出孤僻、执拗、自卑、悲观等特点,有的聋生怨恨自己的残疾,仇视周边环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不良的心理,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融入正常社会,是我们特教教师不懈的追求。

    开展聋校语文生活化教学,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开发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培养聋生多元智能,认真落实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让听障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技能,无障碍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聋人除了听不到声音,與健全人再无差别,可以极大地提升听障学生自信心。

    一、让生活化语文教学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聋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采用直观手语、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激发起聋生的学习兴趣。如词语“差点儿”对聋生来说是个新词,一时又很难表述清楚,教师即可举生活中的“差点儿摔倒”这样的例子,辅之以形象的动作演示让聋生来理解和感悟。用生活化的方法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是语文教学情境设置的一大艺术。再比如下雪了的时候,老师会打破教学常规,一边带着学生到操场上堆起了雪人,打起了雪仗,一边教给学生“下雪”、“堆雪人”、“我们在操场上堆雪人”等词语句子。在这样的生活的课堂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的那样:“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在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饱含着亲身的体验与激荡着情感的情境中进行学词识句,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

    2、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就愈执着,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研究表明,不少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当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运动、绘画、艺术等活动时,竟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就表明这些可能在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呈劣势的学生,在肢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沟通智能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并能弥补其劣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智能课堂,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利于学生生活语文发展的智能环境。

    由于聋生听觉缺陷,“以目代耳”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肢体动作智能教学、视觉空间智能教学、自我认识智能教学与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更佳。如学习《观潮》,课文主要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可我们不少学生连一般的潮水都没有见过,更不用提钱塘江大潮了。于是我充分利用课件,再现了大潮从远到近的景象变化。这样再现课文,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理解欣赏,陶冶情操,培养了美感;又如学习《桂林山水》,聋生由于语言障碍又没有亲身体验,很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我通过多媒体全方位播放桂林山水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还产生了长大后亲自去游览的想法,达到了培养聋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学目的;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要求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时,我就给出一幅幅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美丽的景色,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景物的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绘出一幅幅醉人的风景;也可以让学生作图绘画、编剧表演。这样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肢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等。

    三、创设各种活动情境,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1、体验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显露头角,体验成功。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如背诵、读书、舞蹈、讲故事、画画、写作、访谈、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设计手抄报以及制作手工艺品和小发明等。对于高年级聋生来说,当学习一些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的文学作品时,就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改编课文,形成剧本,排演课本剧。这样,学生改编课文形成剧本的过程就是言语语言智能提升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而排演课本剧,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的表演,则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同时也激发他们深入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如在教学《打猎》一文时,我采取分组分角色的形式,分别扮演叔叔、“我”、野猪、猎人,采用即兴采访的手段(表演完毕,分别采访各个角色,如问叔叔是怎样打死野猪的,心情怎样;问我的心情怎样;问野猪被叔叔打了几枪,最后怎么受骗被打死的等),让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既让困难学生参与并完成了活动,增强了自信心;也让优秀学生回答了有一定思想容量的问题,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被群体冷落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创设条件来体验成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再好的学习如果不使用也会被遗忘,对于聋哑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聋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书面语言和口语,在课后和同学、老师多使用手语,这使他们学习的词句因得不到足够的训练而显得退化,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多在生活中使用学过的词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设置了全方位的语文操练平台,包括聋生个人的写日记、写对话、写书信,班级的办报纸、写信息、出通知,对班级里的活动、校内外的新闻等尽量通过适当的书面形式进行呈现。如在学校“感恩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情况。有位同学这样写到,“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以后不要再争吵了,我一定好好学习,请您们放心”,还有不少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纷纷说出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写得十分真挚感人。这样的语言练习显然已经超出了语文的范畴,它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激荡着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了语文和生活的奇妙的融合。

    四、自我认识智能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往往意味着是一个新的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问题,如学习了本文你懂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提高自我认识智能,同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学习《黄河的变迁》和《只有一个地球》这两篇文章,我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谈谈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来保护环境、改变环境、改造社会,结合研究性学习,把问题深入研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又联系上了新的学科,这样的研究,他们的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沟通智能也得到了提高,自然激发了学习兴趣。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