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原生家庭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范文

    岳帅华 王昊敏 崔月

    摘要:关于“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相关课题,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现实情况出发,从原生家庭问题要素与大学生心理问题类型角度,分析两者本质上存在的内在关系。旨在通过项目研究让更多高校在关心、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关注到“原生家庭”这一关键要素,从而完善校内心理咨询体系,从根源上帮助大学生群体解决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6-186

    引言

    一个人个性的养成,源于父母的遗传,受原生家庭因素的影响。进入大学有了初步独立思考能力后,往往会不满足原生家庭给予的性格,迸发“彻底改变,重塑个性“的思想。当思维方式与实际行动频繁出现矛盾时,很容易积压成心理压力及情绪抑郁。

    一、原生家庭的含义及相關理论

    1.1.原生家庭基本含义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是有系统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

    1.2相关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提出了依恋理论[1],指出儿童在小时候和照顾者的关系会影响他与他人的关系模式,尤其是与伴侣的依附关系。依恋理论中的依恋类型包括了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和混乱型依附,而安全型依附占的人口的大多数。

    现代心理学家鲍恩提出了有关家庭关系的理论,[2]他视家庭为一个情绪系统,提出八个连锁概念,三角关系为其中之一。博域的三角关系是指当两个人的关系脆弱的时候,便把第三方牵连入两人之间的关系。

    二、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要素分析

    2.1父母情感状况

    和谐的父母关系对孩子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一个人在成长中感受爱和被爱。在独自进入大学生活后,会以温暖和爱感染周围同学。而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并以专制来教育孩子,孩子因胆怯父母情绪只能长期在争吵中保持沉默和忍耐。不懂如何解决父母间的矛盾,长时间会对孩子造成性格上的缺陷,比如: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等。

    2.2父母性格特点

    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父母会经常给予孩子鼓励,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在独自迈入大学生活后,时常会“模仿”父母的处事法则,能够在情绪低落时,进行自我调节和疏导,以勇敢积极态度解决问题。而脾气暴躁的父母则喜欢用武力和压制。导致孩子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变得“简单粗暴”,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当独自面对问题时,以暴力的态度对待同学和处理事情。

    2.3原生家庭经济状况

    2.3.1.对大学生活状况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成长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阅读分数比成长于高收入家庭的孩子高60%,而且他们一旦落后就可能会一直落后。[3] 同时,家庭较贫穷的学生,因缺乏资金支持且害怕在同龄人中暴露自家庭状况而让同学们瞧不起,所以胆怯于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对于聚会等集体活动尽量逃避。久之容易陷入孤僻的心理状态,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

    2.3.2.对选择未来职业价值观影响

    研究显示,富裕家庭大学生和贫困家庭大学生在多维度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差异显著。贫困家庭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是"利他性"和"安全感",最不看重的因素是"独立性"和"成就";富裕家庭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是"安全感"和"舒适",最不看重的因素是"利他性"和"报酬"。

    三、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

    3.1原生家庭与抑郁症

    “原生家庭”与“抑郁症”问题密切相关,抑郁症表现往往反映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带来的伤害。这些伤害是导致抑郁症患者走向极端的关键诱因。据调查,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大学生大多自卑、敏感、易怒。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3.2原生家庭与“亲职化”

    “亲职化”是父母和孩子角色的对调,孩子因为要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将自己的需求逐渐牺牲。当孩子在原生家庭中遇到争执,常常会充当父母的情绪调解员,希望通过自己帮助父母解决矛盾。而父母却经常将孩子作为自己博弈的“工具”,甚至利用孩子向对方进行恐吓、威胁。导致孩子走向服从,过于考虑他人的感受,习惯取悦认同他人,否定自己。

    四、原生家庭视角下,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4.1建立健全扶助服务体系和原生家庭问题的专业心理咨询室

    首先,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基于结果评估学生具体心理状况,构建心理健康档案。其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因为“害怕”而产生,老师们可以基于“脱敏疗法”,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们主动迈出前进的脚步。最后,创办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给予专业的指导。

    4.2搭建家庭与学生之间联系沟通的有效桥梁

    大学生远离父母,很少有深层次情感上的交流。使得父母难以了解孩子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担负大学生培育任务的高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实现消息双向交流。加强家庭疏导功能,孩子的父母需明确原因,并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对教育方式进行分析,明确该方式是否考虑到了孩子的意见,提升孩子家庭参与度。

    五、结论及展望

    通过本课题研究,希望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也希望各高校在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展相关心理疏导活动时,能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原生家庭状况”上,从本质发现心理问题原因,而不是一味的从学生自身情况给予其调节。

    参考文献

    [1]Bowlby, J. (1969,1982) Attachment [Vol. 1 of Attachment and Loss]. London: Hogarth Press; New York, Basic Books;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1971).

    [2].Papero,D1V1(1990)1BowenFamily SystemsTheory1Boston:AllynandBa2con1

    [3]靖国民.心理学角度分析贫困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校园理,2020,18(03):264-26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