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探究 |
范文 | 袁丽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37-01 “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必须以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7-9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为参照,结合地区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作适当的安排。如何把握各个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度,是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以新课标为参照,以人教版7-9年级的教材为研究对象,对中学阶段三个年级进行分段叙述,并结合各个学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出了较为详实的学习目标。 一、七年级学段——掌握阅读方法与基本的文体知识 1.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实践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每一个单元之前都有单元简介,它能明晰地告诉你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所以从这一点看来,是很有必要在学生中学的开始阶段教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从单元简介入手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拿到任何一本书或者阅读材料,可以先从大处入手,其次再进入具体、深入的阅读,这不是为一种阅读的好方法,或者说是阅读习惯。 学生懂得了从大处着手的方法,那么落实到一本书、一篇课文的阅读方法对学生的阅读尤为重要。“整本书阅读”课程的目标之一就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例如默读与朗读、精读与略读、读写说相结合等方法。 1929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中提到“精读——由教员选定适当的材料,指导各种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对于所读的材料,关于内容方面,有明白的认识,关于形式方面,有详细的了解。略读——由教员选定整部的名著,或节选整部的名著,指导读法,使学生对于所读的内容旨趣,有概括的了解和欣赏”、“略读——学生按个别的兴趣与能力,选读名著,每学期至少二种”、“曾略读名著十二种,能了解大意,并记忆其主要部分。”在后来的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6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41年《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等多部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均对精读与略读作了相应的阐释与改进,新课标中也作了明确要求,因此,可以看出“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法在近代教育中都备受重视。 当然,精读与略读是相对的,一部作品没有绝对的精读与略读的界定,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例如《红楼梦》一书,如果只是把握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转变的大情节,那么对作品中人物语言、诗歌的描写可大致浏览,重点把握导致四大家族命运转变的关键事件即可,若是要对某一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则需要对人物的语言、服饰、动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这一过程急既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记录,也要求学生学会分析与归纳,这样一遍下来对作品大致了解,且重点有所突出,那么及达到了详略得当的目的,读写说结合具体的阅读要求得到了落实。 另外,默读与朗读是最常见的阅读方法,默读是不发生的阅读,侧重点在于理解,朗读是发声地阅读,侧重点在于读出感悟,学生准确地把握默读与朗读,对学生信息的输入与理解有重要意义。 2.学生能够了解并区分文学体裁与表达方式。 小学阶段对文本体裁的界定并不是特别清晰,小学课文偏重记叙文,选文记叙性较强,所以学生没有体裁的概念,而中学而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是《散步》、《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两首散文诗及《世说新语》两则,那么在同一单元的跨度是很大的,既有散文,也有记叙文、诗歌,而且还有小说。这几者中学生最难判断的就是《世说新语》的体裁,那么这就是教材在整本书阅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体裁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好奇。那么我们可以借机推荐学生去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发现笔记小说的特点,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点拨,就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类小说的特点,达到了区分这一类小说的目的。 那么同样是小说,鲁迅的《社戏》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写的鲁迅自己,而真正的细读会发现它只是一篇小说,那么这一类小说与《世说新语》的差别学生通过阅读能很真切地体会到。《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让学生通过阅读《呐喊》集中的一些篇目会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如果是遇到类似的作品,学生依据固有的阅读经验就能判断出该作品的文学样式。 一部作品不同于单篇文章,通常包含多种表达方式,学生在单篇的课文中学习的零散的表达方式通过“整本书”的阅读能够全面地体会到各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学阶段的阅读作品不同于小学阶段表达方式的单一,在长篇著作中多种表达方式的混合,例如《红楼梦》对贾宝玉外貌的描写,对林黛玉进贾府内心独白的描绘,对木石前盟的叙述等,一部小说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口吻进行,对读者感官的冲击也自然不同,这也是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所在。 二、八年级学段——积累丰富的知识 1.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八年级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时间的充沛让八年级成为“整本书阅读”的黄金时期,所以这一时期学生可以通过广泛的涉猎获取大量的信息,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 2.学生習得从全方位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通过中外作品的广泛涉猎,学生既能体会到中外思想、观念的差距,也能感受到中国不同时代作者的不同思想变化。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评价一部作品,这才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最大收获。例如《骆驼祥子》这一小说,描写了贫苦农民在腐朽社会的压迫下沦为流氓的悲惨境遇,借此控诉黑暗的社会制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祥子至始至终将所有的梦想寄托在一辆人力车上,甚至为了一辆人力车不惜遭受虎妞的凌辱,如果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有意引导学生从这方面思考,让学生在同情祥子的同时也了解中国农民固有的狭隘思想,那么长期的阅读会让学生从理性角度客观地分析作品,思考更全面。 三、九年级学段——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1.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相关语文知识。 由厚到薄,学生学会通过语言的精细品味,包括语法的运用、修辞的效果、去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不学习语法知识、修辞手法,而是反对一味只针对练习题的单独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可以让我们对一部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更为准确的把握,有助于通过语言去体会文字的言外之意。 2.学生明确阅读喜好,树立独立的思考能力。 通过长期的“整本书阅读”明确个人的阅读喜好,对作品的解读有自己的判断和独立见解。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从阅读中习得灵活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立个人的阅读兴趣爱好。阅读不只是结果的呈现,更是量的积累、质的突破,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停滞都是只是阅读收获的一个经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