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报学》双周刊对新闻采编的研究 |
范文 | 张帅 摘 要 《中央日报》在马星野出任社长期间的学术副刊《报学》双周刊共出版发行44期。文章以《报学》双周刊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报学》双周刊中报人对新闻编辑、新闻采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新闻实务研究的历史资料上进行创新,争取开拓新闻实务学术研究的新阵地。 关键词 《报学》双周刊;新闻编辑;新闻采写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1-0023-02 《中央日报》在南京复刊后,马星野用报纸副刊“杂志化”的思想创办学术副刊《报学》双周刊。《报学》双周刊中出现探讨新闻编辑、新闻采写的新闻实务类文章共计20余篇,充分体现了当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新闻界对于新闻编辑、新闻采写的研究和重视。 在1946年7月22日的《报学》双周刊中吴承斌发表《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图解》一文,以图解的形式展现中国新闻记者的信条,在信条之四、五、六、七中以“新闻技术正确第一”“评论时事公正第一”“副刊图片内容良好”“报纸对于广告真伪良莠应负全责”等对新闻编辑和新闻采写提出要求。 1 《报学》基本概况 对于《中央日报》副刊的研究,学者赵丽华在《国民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日报>副刊研究(1928-1949)》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对《中央日报》共计出版20多年的副刊进行梳理研究,但仅从文艺副刊的角度进行了话题分析。 碩士论文《孙伏园与重庆时期的<中央日报>副刊研究》等将人物和副刊之间进行关系梳理,研究目的明确,但研究内容较为单一。 很多学者对于《中央日报》及其副刊都有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学术副刊的研究过于单薄。 《报学》双周刊作为马星野“杂志化”发展副刊中的学术副刊的优秀产物,虽然只有不到两年的发行期,但详细记录了在当时政党的严格管控下新闻实务的探索,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趋势。 《报学》双周刊在新闻实务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新闻编辑、新闻采写、印刷出版技术、新闻法、记者素质等各方面的论述和研究使其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和发达的一个缩影。同时运用中外各国之间的新闻实务研究进行对比,不断展现出中国新闻事业在当时的发展局面。 2 《报学》双周刊中对新闻编辑的研究 新闻编辑是新闻实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采写和新闻发行的桥梁纽带,在报纸的编排和发行起到重要作用。 非文在《编辑技术谈》一文写到,新闻编辑不像采访和广告发行一样,能向外国学习。中国文字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的新闻编辑必须自己摸索一条路不可。非文在文中以抗战胜利前后为时间节点我国新闻编辑的发展,并从报纸杂志化、新闻的表现方法、新闻事业的激烈竞争、快节奏生活给报纸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新闻编辑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黄宣威在《从几个比喻来谈办报的实际问题》一文中用“重点主义、分析方法、精编制度”提出编辑重特点,用“通盘筹划、注意整体、客观态度”提出采访需周详的要求。可以看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报人们对于新闻编辑和新闻采写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并不断提出要求,进行改革。 候丙辰在《京沪五大报要闻版的纸面分析与比较》一文中通过对南京《中央日报》、上海《大公报》《申报》《新闻报》《东南日报》五家报纸进行分析比较,从标题常用字、常用题式、主题、引题与诸副题间的字号与字体、空白与装饰、插画、标题的数目与长短、板式等方面提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优势与劣势。可见,当时的学者从学术新闻的角度对新闻编辑的研究已经对新闻事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李果在《赫斯特的新闻学》用“真正美国巨龙化石”来形容赫斯特的编辑学,文章中用稿件分析的方法展现赫斯特在纽约日报中在内容和标题上标新立异,采用锌版钢笔画、小字号的单栏标题,尽显编辑的艺术。 主编马星野也在《标题写法刍议》一文中写到标题既要符合政策要求、本报立场,还应符合技术层面的要求,还对编者对于标题的使用、编辑等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 郑和平在《新闻的写与编——顺便谈报纸的立场与风格》一文中讲述到:写新闻是将新闻的事实记述出来,编新闻是将技术出来的新闻加以编辑和标题,排印在报纸上去,这两份工作是紧相连贯的。并对写新闻的人和编新闻的人具体职责进行了明确。并指出当时社会状态下记者和编者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记者何编者在工作上应该如何加以配合,做出好新闻。 《报学》双周刊的研究学者和报人对新闻编辑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究,也在不断摸索创新的编辑方法来适应中国新闻的现实状态,为现当代新闻实务的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支撑。 3 《报学》双周刊中对新闻采写的研究 新闻采写是新闻记者的必备生存技能,《报学》中对新闻采写的方法进行建构,很多报人和研究学者发表了国内外关于新闻采写的文章,在整个新闻界起到了普及和教育的作用,为当时的记者新闻采写提供了基本范式,也对现当代学者和报人对新闻实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的历史史料。 新闻采访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条优秀新闻的开端,在茅锦泉发表的《广度、深度、密度——谈谈社会新闻的采访》一文中,对社会新闻采访的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强调社会新闻的采访要符合读者的兴趣点,要充实读者的思想,认识现实社会动向,个人与社会生活的种种关系。 《报学》双周刊对于社会新闻的报道,主要对象是法院、警察局、体育娱乐机关等,作者强调记者在采写社会新闻时要聚焦与读者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各种税收、医疗卫生、水电、社会福利、救济事业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强调采写的社会新闻要有广度、有深度。 茅锦泉发表的《通讯怎么写》中对于通讯的开头重要性和如何引起读者兴趣做了详细阐述和举例,并且在材料的搜集整理、文艺技巧的使用等通讯的写法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了解释,并就如何写出优美的通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在《报学》双周刊中,不乏出现很多对于外国新闻采写方法的文章,李果在《希腊国王的电报——赫斯特采访学》一文中用真实稿件解读分析的形式分别对“发掘新闻”“社会新闻”“制造新闻”“扩大新闻”4个方面进行例证解读。如赫斯特在文中所说“新闻采访学的精神,已达到了一个世纪以来采访发展的最高。”可见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外对于新闻采访已经达到了很完善的地步。 毛树清在《美国报纸评论的新趋向》中从国外对于新闻采写的新趋势着笔,作者在谈及美国新闻评论出现的新趋势时,阐述了新闻评论的改良和发展路径。对于新闻评论的新风格提出了新的建议:评论的文字逐渐缩短;用内幕故事灌入评论,以争取读者;利用图画照片,以衬托评论,以调动读者的兴趣。 《報学》双周刊中的学者和报人对于新闻采写有着较为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展现了在当时新闻事业比较繁荣的状态下,读者对新闻报纸的要求和期待逐渐增高。研究学者和报人们不断丰富新闻采写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向国内外推广,扎实推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4 结论 作为学术副刊的《报学》双周刊对新闻编辑和新闻采写的研究推动了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报学》双周刊较强的学术性、丰富的知识性成为近代新闻学术界的一本重要刊物,其中的新闻编辑和新闻采写的相关研究和成果对现当代中国新闻界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可借鉴意义。对《报学》双周刊的研究,势必对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进一步长足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承斌.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图解[N].中央日报,1946-07-22(05). [2]赵丽华.国民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日报》副刊研究(1928-1949)[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3]张颖.孙伏园与重庆时期的《中央日报》副刊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4]非文.编辑技术谈[N].中央日报,1946-12-23(03). [5]黄宣威.从几个比喻来谈办报的实际问题[N].中央日报,1947-07-12(07). [6]候丙辰.京沪五大报要闻版的纸面分析与比较[N].中央日报,1948-02-07(07). [7]李果.赫斯特的新闻学[N].中央日报,1948-02-07(07). [8]马星野.标题写法刍议[N].中央日报,1947-02-03(07). [9]郑和平.新闻的写与编——顺便谈报纸的立场与风格[N].中央日报,1947-08-09(07). [10]茅锦泉.广度、深度、密度——谈谈社会新闻的采访[N].中央日报,1947-12-13(07). [11]茅锦泉.通讯怎么写[N].中央日报,1947-10-04(07). [12]李果.希腊国王的电报——赫斯特采访学[N].中央日报,1948-03-06(07). [13]毛树清.美国报纸评论的新趋向[N].中央日报,1946-11-11(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