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对人物形貌与精神的写生表现探讨
范文

    吴勇

    【中图分类号】J215-4;G6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0-0236-01

    人物画所要求的艺术表现的完整性,应该是人物外部的形体特征与内在的精神体现两者相协调的结果。一幅精彩的人物画向观众所显现的是通过表现对象的外部形貌而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外在的情态,活现出内在的性格。以各种造型因素所构成的整幅画面的形态及其内涵,从外到内融合交织,完整而自然。下面,我们着重谈谈人物写生中如何表现人的形貌与精神。

    一、形貌的表现

    表现人的形貌,关键在于掌握特征。骨骼是形成人体外部状态的内部因素。就头部而言,不同种族的人的头骨,以及同一种族但不同年龄的人的头骨,在形状、大小、比例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因此研究骨骼,特别是头骨的结构与特点,会有助于我们去认识构成具体人的外部形体的内部因素。当然,人的形貌特征的形成,除了骨骼因素外,还由于存在着男女性别,年龄大小,容颜五官的美丑,体形的高矮肥瘦等的差异。这些差异因素的总汇和配合,才产生具体人的特征。但即使了解到形貌特征形成的因素和重要的意义,而在观察方法上仍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粗疏与整体观念薄弱。

    五官是头部更为复杂的部分,是脸部特征的重要潜在部位。人的五官的特点往往只呈现在细微的差异之中,如外国人与中国人眼睛的区别,除大小不同外,其位置的斜平度亦有差异,鼓眼睛和深凹眼睛的区别,在于眼球在眼窝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眉弓的高低不同。因此人眉、眼、鼻、嘴、耳的形状大小宽狭,高低斜平,以及彼此间的距离都必须要加以深入的观察,以掌握其最细微的差异。在观察和表现时我们都要理解,人物的形貌只能是由各个部位的特点总合起来的整体,只有某个对象的整体,才能给人以具体的总印象。因此,如果作画时只孤立地表现自已认为是重要的部位,而忽略了其他部分的配合關系:认为眼睛重要就着重刻画眼睛,而不去理会鼻子,嘴巴与它的配合关系,或者是五官特点掌握了,但不去理会五官与脸部肌肉起伏和脸型方圆长扁的配合关系,将本来是棱角分明的画成肥胖钝厚,或把一脸眉清目秀的画成五官模糊一片。这样,失去了对象的整体感觉,就难以形肖其人。当然,表现人物形象的生动性还要善于活现其神态感觉——五官及脸部肌肉在活动中给人留下的印象。

    2.单一的审美趣味影响了美的感受。

    有些人由于特别偏爱某种类型的眼睛、嘴巴、鼻子或脸型,固定地认为某一种类型是“美”的标准。这样,尽管在作人物写生时都会不自觉地按照自以为的那种标准去改造客观面貌。但由于他所表现的不是从眼前对象感受到美而激发起艺术表现的欲望,描绘出来的也绝不可能是生动的形象,而只能是他对象带来的概念与程式——诸如差不多一个样子的大眼睛,小嘴巴,甜笑脸,黑眉毛,长眼睛,宽脸膛等一般化的“俊俏”与“英俊”的形象。陷入了这种艺术表现公式化的境地的作者,是会不自觉地形成由客观对象的美而触发起艺术表现激情的表现方式。

    二、性格与神态的表达

    对人物形貌特征的刻画,必须深入到人物的性格与神态的表达中去。

    人各自生活在社会的不同环境中从事各种劳动。有不同的教养,不同的社会经历和并不完全一致的思想感情。这些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在人们的形貌中表现出可辨的痕迹,都须要靠作画的人敏锐地去感觉才能发现。要求画家像写小说那样去塑造人物是不现实的,但画家却应该要求自己所表现的人物形象能让观赏者感受到更多的东西。一位辛勤劳动的农民与一位年青的女教师,两者的性别,年龄虽然相同,但是有经验的画家,会敏感到他们的相貌、言语、表情、动态乃至穿戴习惯以及精神状态都有鲜明又很微妙的差异,而通过自己艺术上更鲜明和更微妙的表现,使观赏者也能识别出他们不同的社会属性。这就须要作画的人具有敏锐的感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只有这样,在形貌的刻画中才能同时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塑造出来的形象更有说服力。

    除了社会属性,人还各有不同的性格,性格也是能够从其形貌及精神状态中感觉得到的。在动笔作人物写生之前,就得以审美的眼光搜索对象的形貌特征,还要从各方面,以种种办法对对象进行旨在加深认识的性格了解,以便在作画过程中有助于捕捉住转瞬即逝而对表现人物性格有重要意义的神情。强调形象感受对画家表现人物性格有特殊的意义。某些人物形象,在一般人看来并不觉察到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美,但画家通过形象感受却能发现对象鲜明的性格已溢于言表,并为对象某种自然流露的神情所激动,从而得到了启示,触发起艺术表现的构想,并在笔下显现其具体的依据和达到所追求的目的。对画家来说,这些都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只有凭借这种发现与表现,才能深刻生动地活现人物的性格而在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人”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马一平.《色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