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
范文 | 郭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的分析,介绍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情景的设计,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效果。本文还通过多个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景设计 意义建构 引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以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十分重要。起源于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2]。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4]。 2. 建构主义与情景教学模式 有这样一个教学的例子:在美国的某堂大学历史课上,老师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准备搞一次突然的随堂测验。当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有些诧异和不知所措。忽然老师又宣布了另外一条规定:所有的白人同学可以花1美元在她这里买一分的成绩,2美元买两分,以此类推。意思就是说,白人同学只需要花60美元就能买个及格了。这条极为不平等的规定一出台就激起了广大黑人同学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跟老师讨价还价,刚开始是理论,慢慢的发展为扔粉笔头,扔其他东西,最后眼看要发展成为动武了,最后,老师叫停了这场闹剧,拿出这节课的教案,题目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运动原因分析。 这个例子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的亲身体验着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理解将会是“图式”的,关于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利于长期存储。 3.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和核心在于情景设计、任务驱动和意义建构。而这所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角度通过一些生动的、常见的,甚至搞笑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上《现代通信网》的第一堂课时,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等,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厌倦。我会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搞笑视频,视频的内容大致是一部电视剧当中的一些高科技通信画面,如图1,其中左图看似一个青铜镜,在电视里却是一部可以实时通话的“手机”,而右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可以观看过去和未来的“电视”,这些东西,都将是我们现代通信网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利用这些看起来有点随意但却是精心选择的视频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此时,再用另外一段正规的介绍通信网络发展的视频引入课程,通过两段各有侧重的视频,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再举一个某著名教授上课的例子。这是《模式识别》课程的第一堂课,为了给学生说明什么是模式识别,老师举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上课的同学是怎样在只知道上课地点名称的情况下找到具体的上课地点的?首先通过名称找到某个楼,再通过教室的门牌到具体的教室位置。再比如图2,看到图2左边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佳能的单反镜头,可是再看到图2右边的时候,作为人可能就立刻会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杯子而已。但作为电脑,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出这是一只杯子而不是镜头呢?这就是模式识别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非常形象和具体的实例之后,学生就能够对模式识别产生很深的印象。 另外,在作业的设计方面,这位老师也独树一帜。他布置的作业大多都需要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业中的很多数据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收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级和深入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 4. 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视角,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利用现有的条件,能够很方便的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设计出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6-80. [2]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3]王晓鑫.试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心理学取向: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35-36. [4]张金岭.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10,54:191-192. 【摘 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的分析,介绍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情景的设计,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效果。本文还通过多个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景设计 意义建构 引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以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十分重要。起源于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2]。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4]。 2. 建构主义与情景教学模式 有这样一个教学的例子:在美国的某堂大学历史课上,老师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准备搞一次突然的随堂测验。当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有些诧异和不知所措。忽然老师又宣布了另外一条规定:所有的白人同学可以花1美元在她这里买一分的成绩,2美元买两分,以此类推。意思就是说,白人同学只需要花60美元就能买个及格了。这条极为不平等的规定一出台就激起了广大黑人同学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跟老师讨价还价,刚开始是理论,慢慢的发展为扔粉笔头,扔其他东西,最后眼看要发展成为动武了,最后,老师叫停了这场闹剧,拿出这节课的教案,题目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运动原因分析。 这个例子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的亲身体验着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理解将会是“图式”的,关于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利于长期存储。 3.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和核心在于情景设计、任务驱动和意义建构。而这所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角度通过一些生动的、常见的,甚至搞笑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上《现代通信网》的第一堂课时,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等,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厌倦。我会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搞笑视频,视频的内容大致是一部电视剧当中的一些高科技通信画面,如图1,其中左图看似一个青铜镜,在电视里却是一部可以实时通话的“手机”,而右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可以观看过去和未来的“电视”,这些东西,都将是我们现代通信网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利用这些看起来有点随意但却是精心选择的视频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此时,再用另外一段正规的介绍通信网络发展的视频引入课程,通过两段各有侧重的视频,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再举一个某著名教授上课的例子。这是《模式识别》课程的第一堂课,为了给学生说明什么是模式识别,老师举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上课的同学是怎样在只知道上课地点名称的情况下找到具体的上课地点的?首先通过名称找到某个楼,再通过教室的门牌到具体的教室位置。再比如图2,看到图2左边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佳能的单反镜头,可是再看到图2右边的时候,作为人可能就立刻会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杯子而已。但作为电脑,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出这是一只杯子而不是镜头呢?这就是模式识别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非常形象和具体的实例之后,学生就能够对模式识别产生很深的印象。 另外,在作业的设计方面,这位老师也独树一帜。他布置的作业大多都需要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业中的很多数据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收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级和深入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 4. 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视角,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利用现有的条件,能够很方便的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设计出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6-80. [2]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3]王晓鑫.试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心理学取向: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35-36. [4]张金岭.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10,54:191-192. 【摘 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的分析,介绍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情景的设计,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效果。本文还通过多个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景设计 意义建构 引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以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十分重要。起源于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2]。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4]。 2. 建构主义与情景教学模式 有这样一个教学的例子:在美国的某堂大学历史课上,老师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准备搞一次突然的随堂测验。当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有些诧异和不知所措。忽然老师又宣布了另外一条规定:所有的白人同学可以花1美元在她这里买一分的成绩,2美元买两分,以此类推。意思就是说,白人同学只需要花60美元就能买个及格了。这条极为不平等的规定一出台就激起了广大黑人同学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跟老师讨价还价,刚开始是理论,慢慢的发展为扔粉笔头,扔其他东西,最后眼看要发展成为动武了,最后,老师叫停了这场闹剧,拿出这节课的教案,题目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运动原因分析。 这个例子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的亲身体验着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理解将会是“图式”的,关于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利于长期存储。 3.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和核心在于情景设计、任务驱动和意义建构。而这所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角度通过一些生动的、常见的,甚至搞笑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上《现代通信网》的第一堂课时,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等,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厌倦。我会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搞笑视频,视频的内容大致是一部电视剧当中的一些高科技通信画面,如图1,其中左图看似一个青铜镜,在电视里却是一部可以实时通话的“手机”,而右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可以观看过去和未来的“电视”,这些东西,都将是我们现代通信网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利用这些看起来有点随意但却是精心选择的视频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此时,再用另外一段正规的介绍通信网络发展的视频引入课程,通过两段各有侧重的视频,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再举一个某著名教授上课的例子。这是《模式识别》课程的第一堂课,为了给学生说明什么是模式识别,老师举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上课的同学是怎样在只知道上课地点名称的情况下找到具体的上课地点的?首先通过名称找到某个楼,再通过教室的门牌到具体的教室位置。再比如图2,看到图2左边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佳能的单反镜头,可是再看到图2右边的时候,作为人可能就立刻会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杯子而已。但作为电脑,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出这是一只杯子而不是镜头呢?这就是模式识别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非常形象和具体的实例之后,学生就能够对模式识别产生很深的印象。 另外,在作业的设计方面,这位老师也独树一帜。他布置的作业大多都需要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业中的很多数据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收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级和深入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 4. 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视角,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利用现有的条件,能够很方便的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设计出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6-80. [2]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3]王晓鑫.试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心理学取向: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35-36. [4]张金岭.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10,54:191-19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