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党组织生活研究 |
范文 | 李丽 【摘 要】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与时效性是决定其教育效果与意义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接受理论运用于党组织生活的设计开展中,考虑接受者的主体意识、需求与层次等,转换出发点与思考角度,发挥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以便在保证思想性、政治性、严肃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确保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接受理论 ? ? 大学生党员 ? ? 党组织生活 ? ? ?策略 党组织生活制度,是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组织观念和党性修养的重要保证。对于教育效果的衡量,需要重新审视教育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将其状况与需求等因素融入教育其中,进一步完善教育过程。 一、从主观切入,发挥接受者主体意识 当前,由于部分大学生党员意识弱化等原因,党组织生活出现了异化现象,总体呈被动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现象:一是缺乏参与的自觉性,许多大学生党员在强制参加的压力之下才参加党组织生活;二是缺乏认识的主动性,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从众心态,容易整体呈现出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三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出现事前不情愿,期间不配合,事后无效果。 党组织生活吸引力和时效性的提升,需要以提升接受者的主体意识为首要切入点。首先,转变接受者的参与意识,变被动的任务式参与为有意愿的主动式参与,这一转变需要从提前进行意识灌输开始,加强目标导向,同时对党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也提出了质量要求;其次,转变接受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意识,加强任务导向,加强其参与程度,变被动导入式接受为主动吸入式接受。 二、以需求为本,尊重接受者接受差异 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党组织生活也是由需求所推动的活动,党组织生活的需要是精神需要,是关于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员群体的本质需要、必然需要。大学生党员作为一个有着鲜明身份特征的群体,其需求也是有一定特点的。首先,理想和责任是当代大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所赋予的需求,他们需要树立理想,明确自身需承担的时代责任、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其次,学习与发展是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需求,大学生党员更需要在专业学习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需要提前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与准备;再次,兴趣发掘与展示是年轻一代较为明显的个性需求,如今的大学生党员除了统一的党员身份,还会有其他闪光点与身份特征,具有时代性和个体性,不能再以教育者的单方面意愿对他们进行教育与管理,而是应该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与优势。同时,需求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因此,在党组织生活的形式与内容设计上,将接受者的需求作为重要参考,将对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提升具有明显作用。 三、以期待为重,加强接受过程调控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还受到教育方式、接受氛围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作为接受者,大学生党员会对党组织生活存在一定的“期待视野”,这就对教育和接受的过程提出了要求。因此,党组织生活的组织与开展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参与者有何期待。参与者最大的期待是在组织生活中有所收获,同时可以问卷、座谈或者其他方式了解他们对于内容、形式和活动效果的具体期待。 其次,调整教育方式,使施受过程更加合理。组织者要利用自身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具体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党组织生活的方式进行把关。 再次,注重接受氛围的控制,营造良好的内部与外部教育环境。良好的氛围既包括前期的组织宣传氛围,也包括现场的活动氛围。前期主体意识的转变、以需求为本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将有助于良好接受氛围的营造。 第四,注重接受者的教育反馈,重视教育结果。不以会议或活动的结束作为一次教育的终点。一方面可添加党组织生活的后续环节,增加效果固化或者实践拓展的内容,让活动效果延续;另一方面增加对教育活动效果的考量,通过直观数据、客观事实或者定性分析等方式跟踪分析教育效果。 四、接受理论视角下党组织生活组织策略 基于对接受者主体意识的发挥、接受者差异的尊重以及对于接受过程的调控,本文试对大学生党组织生活吸引力与时效性的提升提出如下建构策略: (一)时代导向策略。加强党组织生活的时代性特征,一方面紧跟时政热点,及时更新党组织成员的理论知识与政治常识;另一方面结合时代潮流热点,用当下流行的语言或方式吸引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生活的兴趣与关注。 (二)发展导向策略。不以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传统教育为党组织生活的全部内容,以大学生党员的长远发展与全面发展为导向,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与参与热情。 (三)人文关怀策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对大学生党员以及周围的学生群体给予组织关怀,拉近他们与党组织间的距离,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与身份归属感。 (四)多方联动策略。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与大学生的培养一样,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在党组织生活的设计安排中,借用党组织以外的各种力量,如校内外优秀党员、教师党员以及高年级优秀学生等,为组织生活增添各种新鲜血液,实现多方联动。 大学生党组织生活的开展,不仅要致力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且要致力于教育对象意识、情感与潜能的激发,加强对教育效果的考量。重视党组织生活的接受情况,才能真正实现其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董艾辉, 陈华.“接受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9(9). [2]王国义.接受理论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8): 144-14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