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活动触发愤悱 启发提升表达 |
范文 | 李元勇 目前,儿童阅读日益受到重视,课外阅读的物质条件也已然成熟,但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依然阅读着图像快餐化的读本,不乐于也不善于阅读有质量的书籍。教师该如何指导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中高年级小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本,并且进行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呢?带着这些疑问,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的语文组开始了自己的尝试与实践。 一、组织活动,陪伴学生,完成一本书的阅读 以教师和四年级学生一起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为例,本书描述的故事发生在英国北海,格里那凡爵士发现漂流瓶后,先后到格拉斯哥和伦敦组织救援,随后指挥邓肯号纵贯大西洋,踏上了寻找大不列颠号的探险路程。虽然作品情节跌宕起伏,但篇幅太长,出现的地理知识太多,描绘的历史背景也太遥远,对中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阅读难度。该怎样设计课程才能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教师贴出了大幅的世界地图并与学生约定:只要学生能沿着爵士的足迹,找到下一个探险的地点,就能在地图上插上属于自己的“旗帜”,并向全班宣告自己首先发现了该地点。这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构建自己认知中的世界地图。 再以教师和五年级学生一起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虽然作品是23万字,篇幅不算长,但其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应该怎样设计课程才能鼓励学生读完整本书,甚至沿着整个系列一直读下去呢?教师贴出了一张全开的画纸并与学生约定:只要学生在作品中结识了一个新的人物,就在画纸上画出他的头像,描绘出他的性格,并用线段与已有的人物连接,附注他们之间的关系。随着阅读的推进,人物形象日渐丰满,数量不断增多,关系网也越发密集,此时教师组织学生重新编排、绘制人物关系网。在一次次的人物关系网更新中,学生不断获得新的认知,阅读的兴趣和质量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就这样,教师陪伴着学生进入作者虚构的世界并浸润其中,享受着阅读的过程和乐趣,感知由文字唤起的形象和情感,并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形成关联。教师用有挑战性、不重复的班级活动,激发并保持学生高昂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一直在学习区中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二、触发愤悱,提供舞台,完成一次哲学思辨 教师在和五年级学生一起读《狼王梦》《野性的呼唤》和《椋鸠十动物故事》时,开展了“漂流笔记”活动——将40本笔记本投放到170多人的年级中,学生可以阅读任何一本笔记,在其中书写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可以对任何一位发表者的感受发表议论。以《狼王梦》中“紫岚”这一动物形象为例,学生的讨论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歌颂了紫岚不顾一切的伟大母爱;另一方则批评她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打着爱的旗号,剥夺了孩子们对生活的选择权利,最后更引申到了自己的父母身上。双方阵营结合原著,引经据典,隔空交锋,思维的火花灿烂而耀目,一次建立在阅读上的哲学思辨丰富着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再以教师和六年级学生一起读《鲁滨逊漂流记》和《蓝色的海豚岛》为例。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流落荒岛,用智慧战天斗地,用火枪收服野人;而在《蓝色的海豚岛》中卡拉娜却用宽恕原谅了曾经咬死她弟弟的野狗。为什么这两本生存小说的风格很不一样?在读书会上,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为鲁滨逊是男性,所以以科技活命;卡拉娜是女性,所以靠爱心来生存。后来,在教师和家长提供的资料下,学生们渐渐明白作品反映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世界观。《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处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人们崇尚个人奋斗,歌颂人的智慧和勇气,作品主旨自然是“人定胜天”;而两百多年后的《蓝色的海豚岛》的作者奥台尔正处于美国西部经济拓殖末期,基督教义在印第安世界广泛传播,“以牙还牙”的复仇自然被怜悯和宽恕所替代。诚如王荣生教授所言,阅读的另一层次是借助书籍和师长的指点,使学生扩展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看到原本看不到的地方,品到原本品不出的韵味。 就这样,教师陪着学生一页一页地阅读,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讨论,让阅读触发思考,让讨论提升表达。教师的从旁鼓励和帮助,可以让学生一直处在学习区中,不断地思考和辨析,不断地假设、證明和否定,不断地锻炼和完善自我。 三、阅读经典,引导表达,完成一次言语的升华 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文选,现行教材以人文为主题组合单元,突出人文思想的熏陶。但是在同一单元内,文体、语言、表达风格不尽相同。如此在不同文体、语言、表达风格中跳跃学习、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足以得到有效提升。所以,教师在三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中引入《名家文学读本》,给学生提供了另一个语言学习的机会。 以《名家文学读本:小学生萧红读本》为例,在萧红笔下,玉蜀黍、西红柿、狗尾巴草是如此的活泼可爱,花蝴蝶、绿蚂蚱、灰家雀是这样的天真顽皮。教师在和四年级学生一起阅读时,随着萧红活泼的文字看到了祖父园子里的草长莺飞。阅读之后,教师就和学生一起说说自家的阳台、写写校园的一角,自有一番趣味。此外,教师和学生一起随着萧红忧伤的文字看到了东北大地的冬去春来。其中有个文段一共用了13个“了”字,如果去掉这些“了”字后,文中的那种忧伤惋惜的感觉就消失了。体会到这一点后,教师就和学生一起连续用多个“了”字写一段话,仔细感受“了”字的意蕴。在一次次的语言实践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就这样,学生大量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感受其行文、模仿其语言,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运用也不断地进行启发和指导。中年级时教师陪着学生读叶圣陶、丰子恺、冰心、萧红;高年级时教师陪着学生读老舍、巴金、鲁迅、朱自清。在这些一流的中国近现代作家中间,学生感受到现代汉语的纯、朴、正、大,感受到写作的自由和乐趣。正如丛书主编钱理群教授所言,我们应该“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生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充满挑战的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从“阅读”走向“悦读”;充满思辨的班级活动,可以触发学生愤悱,让课外阅读从“阅读”走向“解读”;结合《名家文学读本》的课外阅读指导,可以让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呈螺旋状提升。经历过这三个阶段后,相信学生的择书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会有极大的提升。 (责任编辑 张慧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