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活力新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
范文 | 陈溪林 六年来,福建泉州第十五中学大力实施课堂改革,始终把建设“活力新课堂”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为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减少教学中的无效和低效环节,学校立足实际,采用“逐步推进,以点带面”的方法,积极推进课堂改革,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促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高效,现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活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习引领,领导先行 1.以学习为“拐杖”,引领教师走进课堂改革 (1)通识培训 学校利用“教师例会、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通识资料,加强对教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的宣传和引领,让教师认识到课堂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校本培训,及时对课堂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困惑进行诊断指导,如就导学案的设计、学习目标的确定、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展示汇报的形式等环节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的办法或策略,为课堂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安排教师去各地名校学习交流,把在课堂改革中好的做法、优秀的课例引进学校,然后再加以提炼、付诸实施,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 (2)环境熏陶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课堂改革,学校充分利用每一面墙壁,在校园的走廊、教室、年段室三个地方布置了有关课堂改革理念的图片、文字等。同时,学校还为每个班级制作了班级评价专栏,把每周小组评价结果公布在专栏上,通过环境的布置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浓浓的课堂改革氛围。 (3)专题讲座 要让每一位教师接受课堂改革,就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驱动力度,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学习。因此,学校从校长、副校长到处室主任,分批分组不断开展专题讲座,对“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反馈、当堂训练”等环节进行解读,指导课堂模式改革的操作方法,帮助教师明晰整个教学模式的流程。 (4)主题沙龙 面对课堂模式改革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需要一种主题式的教研,针对某一个问题让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引发教师对模式改革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辨中提升。学校组织了“如何设计导学案”“如何处理展示交流环节”两个主题沙龙研讨活动,活动中教师对“活力新课堂”的基本环节——预习、学习目标确定、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汇报、当堂训练等进行梳理,对在这些环节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根据各学段的学情,提出不同的做法。 2.注重领导垂范,领跑课堂改革新方向 课堂改革伊始,学校深刻认识到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堂改革领导小组。班子成员统一思想,率先示范,在自己所教的班级进行大胆尝试。同时,对教师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学校领导采用一对一的谈话方式,让教师们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毫不犹豫地开展课改活动。经过一个阶段课改氛围的营造和思想的交流,确实改良了学校培育课改的土壤,为全面开展课改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改领导小组通过推门听课、跟踪听课等方式,把脉课堂教学,不断梳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课堂教学现状,及时向教师反馈,阶段性汇总课堂教学会诊情况,并制订相应策略,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课改工作,以当好“三个表率”(学习的表率、团结的表率、进取的表率)为主体,以健全各項课改制度为抓手,持之以恒,合力推进。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充分交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把握学校的决策、意图,更好地贯彻学校的课改工作思路。中层干部之间的充分交流,增进了部门间的了解,让其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工作“冲突”,避免了部门之间的工作疏漏,实现了无缝衔接。在课改工作的关键期,学校中层干部用积极的工作状态,永不服输的精神,带领本部门的人员和全体教师,努力拼搏,共同奋战,使学校的课改快速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1.以课堂为阵地,引领教师践行“模改” (1)创新“导学案”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指航灯,精心设计“导学案”,是课堂模式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环。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学校深刻意识到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导”的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论,并鼓励教师对导学案进行“二度设计”,大胆创新。 (2)观摩课例 “活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校刚践行不久的新生“事物”,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与其接轨,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山东省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等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并就每一节优秀的教学视频进行赏评,让教师在不断地欣赏他人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教师从模仿入手,积极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每一个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总结,建立学校“小组各科学习过程每周评价表”和“小组校园生活每周评价表”,以此作为指导教师课堂模式实践的指南针。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普遍能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导学案设计的能力,注重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细节,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 (3)公开课研讨 每学期开展“活力新课堂”教学开放周,学校领导对“集体备课,拟定导学案—预习布置,检查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展示交流,点拨提高—当堂训练,拓展延伸”的每个环节进行跟踪评价,要求全员达标。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新课堂模式备课、上课,课后进行议课交流。在议课中,重点研究新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和“活力新课堂”的流程,特别是共同学习借鉴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修正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经过多次的互听、互评活动,教师们在课堂实践中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课改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4)随堂听课 随堂听课是一种能及时反馈教师实际课堂教学现状的课堂诊断形式。学校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全校性的随堂听课,由教务处、教研室不定时地组织相应的教师走进课堂观课、议课,课后及时交流,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改进措施,并及时反馈。 (5)明确几个统一 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几个统一:统一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一律从“预习—展示—检测”三个课堂环节入手,按课堂评价表进行指导评价;统一流程,从“预习—小组对学、群学—学生展示—当堂检测”入手,要求每位教师按流程操作;统一课堂的关注点,关注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关注教师“导”的突破。 2.以“课堂改革骨干”为辐射点,推动学校课堂模式改革的全面展开 (1)总结“课堂改革骨干”的阶段性经验 在经过一个阶段的课堂改革实验之后,学校定期组织“课堂改革骨干”对实施“活力新课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课堂改革经验;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集中研究,并以课例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2)发挥“课堂改革骨干”帮带作用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学校课堂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批教师在实践中成长为骨干力量,形成了一支课堂改革先锋队伍。学校对这些教师加强随堂听课的力度,以此去督促他们,让他们以老带新,推动一批本学科和其他学科课堂改革教师的成长,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让他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走课堂改革的道路。同时,学校还注重新老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在统筹兼顾、优化组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学骨干队伍的作用,努力营造师徒结对、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落实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新教师的责任制,切实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凝聚力和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学校“活力新课堂”改革的发展。 三、把握机遇,共同发展 “机遇、努力、团队精神”是课堂模式改革中教师成长的三个必要因素。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改革这个机遇,搭建平台为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教研组全员参与每一节达标课、展示課、比赛课,学校领导班子全程组织、观摩、总结。以“教材研讨、问题设定、导学案编写”为主题的集体备课,都是教师智慧的凝聚;班级合作学习的构建、小组长的培养、小组有效的交流合作,都是教师认真的指导;听课、议课、磨课,都是教师观点碰撞后迸射出来的火花。每一项活动都能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每位参与者都能在活动中自我提高,体会到交流碰撞后的豁然开朗,分享集体成功的喜悦。 四、总结 回顾六年来学校课堂模式改革走过的历程,会发现三个变化:一是学生变得自信、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善于思考与交流,乐于帮助同学,敢于表现自我;二是教师变得爱学习、爱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课堂变得更加愉悦轻松、自主开放,更有实效性,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了“少教多学,减负增效”。 “多一种学习,多一些思考,多一分投入,多一点执着”是学校全体教师课堂改革的信念,在课堂模式改革这股春风的吹拂下,学生茁壮成长,教师不断提升,学校管理工作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校的课堂改革虽然起步不晚,但有些经验还不成熟,距离高效课堂还有一定距离。鉴于此,学校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持续地推进课堂改革实验工作,让教育教学结出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 张慧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