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郊区化背景下学生日常活动空间的校区差异研究
范文

    陶印华 申悦

    摘 要: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的郊区化建设进程加快,塑造了郊区学生特有的日常活动空间。而郊区实习机会、休闲和购物等设施的相对缺乏造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不便,引发了不同校区学生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公平性问题。本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北和闵行两校区学生的活动与出行日志调查,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在比较市区和郊区学生通勤、休闲和购物活动与城市空间互动状况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郊区学生日常活动利用市区空间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发现,郊区学生日常活动空间具有市区指向性,范围明显大于市区学生,且随时间和活动属性的变化而变化。此外,郊区不同群体学生的活动空间对市区的依赖程度差异较大。上述发现对今后新校区的选址规划提供了相应的实证依据。

    关键词:高校;郊区化;活动空间;GIS;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国正处于快速郊区化的过程中,人口、产业、服务设施、交通等各类要素不断向郊区集聚,高等院校也逐渐从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迁移,即高校郊区化[1,2]。自1990年代以来,高等院校招生人数急剧攀升,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的扩建又主要采取在郊区建立新校区的模式,因此在各大城市的郊区形成了一批大学城,如上海松江大学城、广州番禺大学城、杭州下沙高教园、南京仙林大学城等。

    然而,关于高校是否应该迁往郊区却存在争议。对于城市而言,高校的郊迁导致校区与城市社区的互动减少,中心城区文化资本流失;另一方面,高校在郊区的集聚将改善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郊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市场的扩大和商业文化的传播,从而优化郊区整体的人居环境,推动郊区城市化的发展[3,4]。对于高校的学生群体而言,郊区的商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学生购物、休闲和实习等出行活动需要承担远距离出行所造成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这一方面意味着郊区学生与中心城区功能性联系的割裂,他们可能主动减少与城市商业文明的接触和对城市空间的利用,限制了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的郊区迁建引发了不同校区区位下学生与城市空间互动的公平性问题,家庭经济条件差、课时量多的学生对校外补习和实习的需求较大,却反而受到较大出行时间和经济成本的约束。因此,在高校郊区化的背景下,郊区高校学生日常活动的特征,以及不同校区学生日常活动空间的差异性有待研究。

    本研究以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为案例,基于对中北校区和闵行校区在校学生的活动与出行日志调查获取一手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市区和郊区学生通勤、休闲和购物活动空间与城市空间互动状况的刻画,比较其在出行距离、活动空间面积、形态和空间分布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郊区学生对城市空间依赖程度的分异特征,从而反映高校郊区化对于学生日常活动空间的影响,以及大学生群体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公平性问题。

    1 郊区居民活动空间的相关研究

    活动空间指现实空间中所有行为体系在空间上印迹的总和,即各种活动行为及其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包括通勤空间、购物空间、休闲空间和其他私事的空间等[5,6]。在活动空间的刻画与测度方面,已有研究主要采用置信椭圆、核密度分析和最短路径分析等方法[7]。其中置信椭圆主要用于描述活动地点的空间分散性,侧重于表现活动空间的大小和延伸方向特征,但活动空间范围估计结果往往偏大;核密度分析法侧重表达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可以表現不同空间活动频率的异质性;最短路径分析法则以出行路径的缓冲区来刻画活动的空间范围,主要适用于研究较小空间尺度下通过步行、自行车等方式出行的活动。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探讨郊区化对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影响,以及郊区居民活动与城市空间的互动状况,进而归纳出郊区居民活动空间的特征是郊区化研究的新热点[8]。Fan研究发现个体活动空间受到居住地建成环境特征的影响,郊区低密度的发展模式导致零售业可达性和道路连通度相对较差,居民的活动空间范围相应较大[9]。Newsome 等通过置信椭圆的方法刻画出郊区居民扁平状的活动空间形态,并且其休闲、购物活动往往在通勤链附近开展,反映出郊区居民比市区居民面临更严格的时空制约[10]。申悦等利用GPS数据分析得出郊区居民活动空间存在明显的日间差异,工作日时郊区居民的活动主要依赖城区空间,而在休息日则更加依赖社区及其附近空间[11]。许晓霞等通过对郊区巨型社区与内城、郊区普通社区的对比,综合郊区居民的通勤、休闲、购物活动特征总结出其活动空间的三圈层结构[12]。此外还有一些研究通过细分不同活动类型来分析郊区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如居住地和就业地的空间错位导致的居民通勤活动距离的延伸、范围的扩张[13-15],在区域性购物中心的购物频率上升反映出郊区居民逐渐克服了对城市空间的依赖[16-17],可自由支配时间总量约束下郊区居民休闲行为空间的收敛性明显[18]等。

    综上,以往的研究多将郊区居民看作均质整体,相对忽视了不同社会身份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对大学郊区化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群体关注不足。而城市郊区空间资源配置、服务设施供给与学生群体需求的匹配程度差异,导致学生的日常出行面临着较为严格的时空间制约,活动需求可能会受到抑制,在空间上可能表现为活动范围较大、对城市空间依赖较强等。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着重关注高校学生这一空间主体,通过对比市区和郊区学生日常活动空间对城市空间利用状况的差异,揭示出郊区学生的出行困境。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上海高校的郊区化进程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8所,校区108个,其中位于外环线以外的校区48个,占全部校区的近45%①。本研究所选案例——华东师范大学有中山北路和闵行两个校区。其中,中北校区位于上海普陀区,介于内环线和中环线之间,紧邻内环高架,属于市区范围,校区周边休闲娱乐设施的空间邻近性较好,同时高度集聚的商业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就业机会。此外,中北校区周边交通网络发达,交通设施多样性程度高,其中地铁3号线、4号线、13号线在学生的日常出行中承担重要作用。闵行校区位于外环线以外的远郊地区,校区周边人口密度低,商业、娱乐等设施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且档次较低,同时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差,距离最近的地铁站约为5公里,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出行造成了不便。综上,两校区的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典型性,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通过对两个校区的学生开展活动与出行日志调查获取一手数据。共随机选取来自两校区的456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日志通过让学生回忆过去一周的出行活动情况,调查学生的社会经济属性、活动类型和活动的时空间特征等内容,后由研究人员当场回收。调查共回收有效日志319份,其中中北校区106份,闵行校区213份,基本符合两校区学生人数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性别比方面基本与华师大总体男女性别特征3:7基本一致;专业类型体现出闵行校区偏重理工,中北校区偏重文史的特征;本硕博比例约为5:4:1,其中中北校区硕博比例较大;在戶口性质方面,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比例约为7:3;此外,学生月生活费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两校区间差异不大;从课时量来看,闵行校区本科生比例较高,所以课时量相对较大。

    本文首先利用ArcGIS中的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工具,分别刻画学生在工作日和休息日时的日常活动空间②。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日常活动空间与城市市区、近郊区、远郊区范围进行叠置分析,通过交集面积和覆盖圈层比例表示不同校区学生对城市空间利用程度的差异。其次,以学生日常活动地点的频率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利用ArcGIS中的Kernel Density模块,并将结果导入ArcScene中生成密度趋势面,获得学生日常活动的空间分布状况。最后,基于郊区学生出行地点选择的空间分散性特征,利用SPSS22.0软件构建二项逻辑回归模型,探讨工作日和休息日时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个体对城市空间依赖性的差异。

    3 学生日常活动空间特征

    3.1 日常活动基本特征

    总体而言,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一般在校内得到满足,但也有近60%的学生在一周内发生过外出活动。单目的外出活动比例略大于多目的外出活动比例,其中通勤活动的出行链相对简单,且占到出行总量的近50%。大学生的通勤活动主要包括就业实习和学习培训两类,毕业后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众多在校生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接触工作岗位,学习更多技能,以丰富自身社会阅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此外,学生的休闲与购物活动具有伴随性特征,R-S-U(休闲-购物-回校)链是多目的出行的主要类型。对两校区学生出行活动进行比较分析显示,不同校区学生活动特征差异较大,并且活动的日间差异明显。工作日中,两校区学生的出行率均较低。中北校区学生单目的出行比例较高,通勤目的性偏好较明显。闵行校区学生的多目的出行特征更加突出,R-S-U型多目的出行的比例高于中北学生。休息日中,学生出行的活跃性明显提高,多目的出行的比例比工作日时有明显增加。校区间差异依然显著,但两校区R-S-U型出行活动的差异不再显著。

    3.2 通勤活动空间与城市空间

    通勤距离方面(图1),中北学生的出行距离大多集中在距校区0-20km的范围内,均值为9.1km。而闵行学生的出行距离则主要分布在距校区10-40km范围内,均值为25.8km。这反映出郊区校区周边的就业、实习与培训机会相对匮乏,学生不得不进行远距离通勤,这可能会遏制部分学生的外出实习和学习需求,导致郊区校区大学生与城市社会相对疏离。

    从两校区学生通勤活动空间的范围来看,中北学生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活动空间面积分别为556.80km2和968.14km2,闵行学生分别为1538.70km2和1538.88km2,闵行学生的通勤活动空间明显大于中北学生,但活动空间的日间差异不明显。

    在工作日,中北学生通勤活动主要在校区周边展开,校区周边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就业机会,活动空间呈南北向延伸。闵行学生的通勤活动空间的延伸方向为西南-东北向,通勤活动目的地的市区指向和郊区指向并存。休息日时,中北学生的通勤活动空间范围扩大,这主要是受到时间约束减少的影响,南北延伸的趋势不再明显。而闵行学生活动空间整体北移,向心性通勤的格局更加突出,并且延伸方向的东偏趋势更加明显(图2)。

    两校区学生通勤活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叠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中北学生工作日的通勤活动大部分在市区和近郊范围内进行,校区周边众多商业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和学习机会。而在休息日时前往远郊通勤的学生增加了近30%,这可能与城市发展的郊区化进程有关,交通状况的改善、ICT技术的发展和郊区相对低廉的地价吸引了大量初创型新兴产业的落户,而此类企业往往是大学生就业实习的优选。但是从活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覆盖程度来看,市区学生的活动范围仍以与市区、近郊区空间的交集为主。闵行学生在工作日时活动空间的覆盖范围几乎包括了市区和近郊区全域,其中43.12%的学生会在课余时间向市区或近郊区通勤,其余学生则会在校区周边工作,校区周边的工作类型主要以家教类为主。休息日产生的变化幅度不大,这可能与工作、学习活动的时空固定性有关,学生较少受到时间总预算的影响。

    从通勤活动的密度分布可知(图3),整体上通勤活动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好,且存在明显的密度峰值。中北学生的通勤活动主要分布在市区和近郊区范围内,且具有明显的单密度高峰,地点位于校区附近,活动密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少,但在市区的陆家嘴、徐家汇等地仍存在数个次高峰区域。闵行学生在校区周边的通勤活动密度则相对较低,活动主要集中在外环线以内,两个密度峰值分别位于外环线附近的莘庄地区和内环线内真北路沿线,分布相对分散,这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单中心结构有关,市区往往是商业企业的集聚地。此外,受郊区化背景下企业外迁的影响,两校区学生通勤活动在广大的远郊地区仍存在不少“飞地”。

    3.3 休闲购物活动空间与城市空间

    对两校区学生休闲购物活动的出行距离进行统计(图4),中北学生的出行距离大多集中在距校区0-20km范围内,均值为5.9km。而闵行学生的出行距离分布的两个主要范围分别是校区周边5km内和距校区15-40km处,均值为19.8km,在距校区5-15km处存在明显的断裂区域,这一方面与购物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购物活动的等级性,学生一般在校区周边进行低等级的购物活动,而出行较远距离进行高等级购物活动,如前往徐家汇等市级商业次中心等。校区间对比发现中北校区周边商业休闲设施相对完善,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休闲和购物需求。而闵行校区周边虽分布有商场和影院等娱乐设施,但是消费档次相对较低,因此,学生可能通过网购方式代替外出购买,或通过远距离出行满足休闲购物需求。

    从两校区学生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休闲购物活动的空间范围来看,中北学生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活动空间面积分别为306.42km2和478.28km2,闵行学生分别为1485.37km2和1718.65km2。两校区学生活动的空间范围差异显著,且在休息日都有明显的扩张趋势。

    在工作日,中北学生的活动空间面积小,且基本位于外环线以内,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向,这与校区周边的商业娱乐设施分布和交通线路的走向相关。中北校区西南侧的近铁广场、长风景畔广场等商业设施密集,东北侧分布有中山公园商圈和环球港商圈,东西走向的金沙江路上也聚集大量的休闲娱乐设施。同时,南北走向的地铁3号线和东西走向的地铁13号线将校区与这些商业设施串联,因此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闵行学生的活动空间呈现南北向延伸的趋势,同时包含了城市的三大圈层,反映出学生休闲娱乐的多重空间指向。休息日时,中北学生活动空间的东西走向趋势更加明显,形状趋于扁平,活动突破市区边界,走向广阔的城市远郊地区。而闵行学生活动空间的南北向延伸趋势减弱,且整体北移,反映出学生逐渐开始放弃校区周边的商业娱乐设施,休闲购物活动的市区性指向更加突出(图5)。

    两校区学生的休闲购物活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叠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中北学生工作日的休闲活动主要在市区(62.80%)和近郊区(29.59%)内进行。休息日时在市区和近郊休闲的学生明显减少,而在远郊休闲的学生明显增多(6.63%→31.26%),这主要是因为交通条件改善下郊区的农家乐、别墅轰趴、村落古镇旅游等休闲娱乐方式对市区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体现出部分市区学生对均质的城市景观产生了厌倦,因而选择在休息日时前往郊区体验自然风光。但中北学生的活动空间仍主要覆盖市区空间。闵行学生工作日时受制于繁重的课业压力,63%的学生只能选择在城市郊区进行休闲,而到休息日时学生的休闲范围明显扩大,特别是近郊区覆盖面积的扩大,反映出郊区学生渴望接触城市商业文明的愿望十分强烈。

    休闲购物活动的核密度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中北学生休闲购物活动的连续性相对较好,紧凑程度较高,随着距校区的空间延伸,休闲活动的强度逐渐降低,基本符合距离衰减定律。此外,学生活动主要围绕学校周边展开,峰值处位于距校区1km左右的环球港商圈,休闲购物地点的步行可达性较优。闵行学生活动地点选择的内部分异明显,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存在多处峰值。一部分学生的出行特征与中北学生相似,主要以学校为中心展开,分布的地点有吴泾镇商圈、物美商圈等,这类商场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但是场所的消费档次较低。还有一部分学生被分流向近郊区莘庄商圈的仲盛和龙之梦商场等。最后一部分学生的出行地点有明显的市区指向性,主要分布在徐家汇商圈、中山公园商圈和人民广场商圈等。整体来看,闵行学生休闲购物活动分布的空间破碎性明显。

    4 郊区学生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郊区学生的日常活动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这是由于学生的外出活动除受到城市空间影响外,同时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19]。因此本研究以活动地点是否位于市区范围内(上海中环线以内)作为模型的因变量,以个体社会经济属性作为自变量,构建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考察闵行校区学生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差异。同时,基于前文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活动对城市空间的依赖性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将活动类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表5)。模型结构如下:

    Logit(P城/P郊)=F(性别、专业类型、课时量、户口类型、月生活费、学历等个体社会经济属性;活动类型属性)

    本研究采用自变量强制进入的方式对郊区学生活动地点是否在市区内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拟合。模型1和模型2分别考察在工作日和休息日时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差异,以检验在不同时间维度下空间决策的稳定性。此外,为了检验在特定的个体社会经济属性下,不同的活动类型属性对活动地点选择的影响,本研究构造了活动类型属性与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的交互项,并作为自变量分别代入模型1和模型2。从模型的选择合理性来看,似然比卡方检验的观测值分别为24.391和17.155,概率p值分别为0.002和0.011,模型选择合理。模型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仅呈现存在显著影响的变量。

    从模型1对于工作日郊区学生是否到市区活动的分析结果来看,是否为应届毕业生和课时量具有显著影响,说明在工作日学生对城市空间利用状况主要受课余时间总量的约束。郊区学生日常的课业压力繁重,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同时又受到较长出行时间的影响(闵行学生出行的平均交通时间为71.79分钟),在时间总预算的制约下难以做出“用时间换空间”的出行决策。而应届毕业生一般课时量较少,且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在工作日时会更加倾向于到市区活动。

    模型2对于休息日郊区学生是否到市区活动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休息日,学生的空闲时间大大增加,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对城市空间利用程度的影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其中,女生对城市空间的利用率显著高于男生,这主要是因为女生的购物娱乐需求相对旺盛,且追求高档次的消费,而市区大型商场分布较多,可以满足女生群体这一需要。城镇户口学生比农业户口学生更加依赖城市空间,反映出户籍二元制度下两类学生对于城市空间利用偏好的差异。课时量与城市空间利用状况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工作日较大的课程压力导致学生市区出行的需求在休息日得到释放。月生活费较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市区进行活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交通方式上可以选择出租车或私家车而不是公共交通,交通时间成本相对较小,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购物、休闲、工作场所的要求较高,市区才能满足这一需求。

    从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来看,郊区学生的通勤活动比非通勤活动更加依赖城市空间,这也基本印证了前文的分析结论。但是,通勤活動对市区空间较强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工作日而非休息日,这主要受到休息日时学生休闲、购物活动向市区扩展的影响。交互项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日女生群体、应届毕业生的通勤活动更倾向于在市区进行,反映了女生和应届毕业生对于实习与培训的需求。休息日时高生活费的学生更多选择在市区进行非工作活动,这主要受到空闲时间总量和家庭经济情况的双重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北和闵行校区学生一周的活动与出行日志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回归模型的方法,分析市区和郊区学生通勤、购物和休闲活动空间在范围、形态和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郊区学生对市区空间依赖性的差异。

    研究发现:①闵行学生通勤、休闲和购物活动的出行距离、活动空间范围明显大于中北学生。②中北学生的通勤活动空间呈南北走向,且主要位于市区范围内;休闲和购物活动空间呈东西走向,在休息日有向城市远郊扩展的趋势。闵行学生的通勤活动空间呈西北-东南走向,体现了通勤活动的市区指向性;休闲和购物活动空间呈南北走向,并在休息日明显北移,反映出对市区空间依赖性的增强。③中北学生通勤、购物和休闲活动空间的密度峰值均处于校区周边,活动的密度分布基本符合距离衰减定律。闵行学生的通勤活动空间存在两处密度高峰,且基本位于市区和近郊区范围内;休闲和购物活动空间的密度分布相对破碎,校区周边指向性和市区指向性并存。④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郊区学生对市区空间的利用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工作日时,应届毕业和课时量较少的学生更加依赖市区空间;休息日时,女性、城镇户口和工作日时课时量较多的学生更加依赖市区空间。

    城市社会的空间重构加速了大学的郊区化建设进程,而郊区实习机会、休闲和购物等设施的相对缺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不便。现阶段,受校区周边商业环境较差的影响,郊区学生忍受长距离和时间出行的代价,在市区范围内开展通勤等日常活动,而与郊区空间的互动较少,这背离了原本所制定的以校区建设带动郊区城市化发展的规划建设原则,也透视出城市空间利用的不公平现象。因此,一方面需要提高郊区校园周边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設施供给的多样性和集中度,并提供充足的实习就业和学习培训机会,创造校区周边的城市氛围,以满足学生的日常通勤、休闲和购物需求,缩短学生外出活动的空间距离;另一方面需要改善郊区校区周边的公共交通环境,增加校车的出行路线和发车频次,缩短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距离,让学生们拥有感受市区文化的机会,从而解决因设施可达性和学生移动性困境所引发的空间公正性问题。此外,新校区的规划中还需考虑到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学生的外出活动对市区空间的需求程度差异,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从非汇总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的日常活动空间进行测度。此外,对于处在不同郊区化发展阶段的城市空间而言,校区周边建成环境的差异是否会对学生日常活动空间产生不同影响,也有待相关研究揭示。

    参考文献:

    [1] Zhou Y, Ma L J C.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uburbanisation in China[J]. Urban Geography,2000,21(3):205-236.

    [2] 赵俊芳. 大学郊区化及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2010(8):64-71.

    [3] 吴志明. 高校郊区化背景下的成都城市化进程[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3-58.

    [4] 赵俊芳,施婷. 高校郊区化研究述评[J]. 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4):6-10.

    [5] Golledge R G, Stimson R J.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J]. Economic Geography,1998,74(1):83-85.

    [6] 张艳,柴彦威. 生活活动空间的郊区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2):1723-1731.

    [7] Sch?觟nfelder S, Axhausen K W. Activity spaces: measures of social exclusion?[J]. Transport Policy,2003,10(4):273-286.

    [8] 冯健,叶宝源. 西方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及其启示[J]. 人文地理,2013(3):20-26.

    [9] Fan Y, Khattak A J. Urban form, individual spatial footprints, and travel: Examination of space-use behavior[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8(2):98-106.

    [10] Newsome T H, Walcott W A, Smith P D. Urban activity spaces: Illustrations and application of a conceptual model for integrating the time and space dimensions[J]. Transportation,1998,25(4):357-377.

    [11] 申悦,柴彦威. 基于GPS数据的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J]. 地理学报,2013,68(4):506-516.

    [12] 许晓霞,柴彦威,颜亚宁. 郊区巨型社区的活动空间——基于北京市的调查[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41-49.

    [13] 宋金平,王恩儒,张文新,等. 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J]. 地理学报,2007,62(4):387-396.

    [14] 徐涛,宋金平,方琳娜,等. 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J]. 地理科学,2009,29(2):174-180.

    [15] 柴彥威,张艳,刘志林. 职住分离的空间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学报,2011,66(2):157-166.

    [16] 冯健,陈秀欣,兰宗敏. 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J]. 地理学报,2007(10):1083-1096.

    [17] 王德,许尊,朱玮. 上海市郊区居民商业设施使用特征及规划应对——以莘庄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1 (5):80-86.

    [18] 桂晶晶,柴彦威.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都市郊区居民日常休闲特征——以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30-35.

    [19] Cao X, Mokhtarian P L, Handy S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nonwork travel: A case study of Northern California[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 Practice, 2009, 43(5):548-559.

    Abstract: With higher education stepping into the popularity development stage,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uburbanization speeds up. It shapes special daily activities space of suburban students. Students in suburban areas relatively lack of internship, leisure and shopping opportunities, which has lead to the inconvenience of students' daily life and unfairness of urban space utilization. Based on this phenomenon, the study gets first-hand data from students activity and travel survey in Minhang Campus and Zhongbei Campu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hich was conducted in April, 2016. Methods of case studies, spatial analysis based on GIS and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re used. The study uses standard confidence ellipse to measure students activity space in weekdays and weekends.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is used to compare students' activity space and their use of urban space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an campuses. The study also analyze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urban students use of urban space to examine their 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study finds that suburban students travel farther and experience larger activity space than urban students in terms of commuting, leisure and shopping activity. Besides, most students carry out the daily activity, especially commuting activity, within urban areas, no matter which campus they live on. Suburban students activities depend on urban areas more at weekends than weekdays due to loose time constraints. Moreover,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utilization of urban space by suburba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attributes. The study of students activity space will provide empirical basis for planning department about the site of new suburban campuses.

    Key words: college; suburbanization; activity space; GIS; Shanghai; ECNU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