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盒子吉他 |
范文 | 李佩宁 音乐课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但音乐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探索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事情,而动手制作乐器本身就是一种对音乐的感知与探索。音乐知识固然抽象,但乐器是可实在感知的。自制乐器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教学,还能让学生将音乐学习、数学学习、物理学习结合起来,培养综合能力。 一、课程重点 本课程重点让学生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了解波形与音色的关系、振幅与响度的关系、频率与音调的关系,能够直观地体会到声音的传播与旋律的形成,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涉及领域】物理、数学、音乐 【建议年级】小学中年级 【建议时间】普通任务110分钟;进阶任务85分钟 【材料】纸盒子、各种橡皮筋、鱼线(粗细不同) 二、课程任务 首先,让學生了解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然后教师给出视频,让学生捕捉并记录波形特征,直观感受与想象中的区别。之后,让学生制作单弦乐器,尝试通过改变震动频率来演奏Do、Re、Mi、Fa、So、La、Si及高音Do。在此基础上,制作多弦乐器,尝试创作、弹奏并展示。 三、课程步骤 1.导入(20分钟) 第一步,讲述关于声音和音乐的故事。例如,贝多芬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奏鸣曲堪称“天国之音”。但他26岁时听力出现问题,到50岁已经完全丧失听力。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仍旧坚持音乐创作。他用筷子插进钢琴的发声器,以声音震动的骨传导来辨别音调,最终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 第二步,切身体会声音的发出。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说话一边摸颈部的喉头位置,感受说话时喉头的震动。当用力按住喉头时,会发现发声困难或发声出现变化。弹奏吉他、琵琶等乐器时,需要拨动琴弦,乐器才能发出或婉转、或悠扬的声音。当停止拨动时,琴弦慢慢停止震动,琴声逐渐消失。所以,声音是由正在震动的物体所产生。而正在震动发声的物体就叫做声源。在桌面上放一些细沙,然后拍击桌面,发现细沙也随着跳动,这说明桌面在震动,并把震动传递给了细沙。 第三步,举例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在教室点名,大家都能够听到教师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花样游泳运动员可以随着音乐表演,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古代侦察兵会将耳朵贴在地面上判断是否有骑兵来袭,说明大地也能传播声音,并且比空气中快。总之,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它们被称为介质。但在太空中,因为缺少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所以是静悄悄的。 第四步,介绍声速的概念。声音在传播时是有速度的,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米/秒。军事上有超音速战斗机,这种战斗机飞得比空气中的声速还要快。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各小组轮流汇报自己的成果,完成课程的导入。 2.画一画(15分钟) 教师播放吉他演奏的视频,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琴弦的震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尝试画出琴弦的震动轨迹。 3.宣布任务一及评价量规(30分钟) 【宣布任务】制作单弦乐器。可以让学生看视频找灵感。宣布任务后,呈现评价量规(见表1)。 4.任务一的执行(20分钟) 正式执行单弦乐器制作任务。要求学生依照评价量规,并考虑以下问题。 (1)弦的固定应当注意什么? (2)除了让懂音乐的同学听,有无其他方式辨别标准音(例如C调Do)的位置? (3)如何使乐手更容易弹奏你制作的乐器? (4)弦的松紧程度能否调节?如何调节? (5)乐器是否有相应的说明书? (6)小组的分工如何? 5.总结和反思(25分钟) 全部小组完成后,讨论以下问题。 (1)小组音高标注是否采取了多次测听取平均值的方式?这种方式怎么样? (2)单弦琴在音乐表现力上有什么缺点? (3)进行了刻度标注后,发现音高和刻度间距之间有什么规律? 6.宣布任务二及评价量规(30分钟) 【宣布任务】制作三弦或四弦乐器。可以让学生看视频找灵感。宣布任务后,呈现评价量规(见表2)。 7.任务二的执行(30分钟) 正式执行制作任务。要求学生依照评价量规,并考虑以下问题。 (1)弦的固定应当注意什么? (2)除了让懂音乐的同学听,有无其他方式辨别标准音(例如C调Do)的位置? (3)如何使乐手更容易弹奏你制作的乐器? (4)弦的松紧程度能否调节?如何调节? (5)乐器是否有相应的说明书? (6)多根弦的距离如何设计? (7)多根弦的粗细和材质如何选取?选择在什么位置进行固定? 8.总结和反思(25分钟) 全部小组完成后,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琴和弦的声音非常和谐,有的好像匹配出现问题,这是为什么? (2)与单弦琴相比,多弦琴的优势在哪里?其弹奏难点在哪里?如何克服? (3)不同弦上的音高和刻度间距之间有什么规律? (责任编辑 张慧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