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分类讨论思想的等腰三角形复习
范文

    卢浩挺

    摘要: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是八年级学生学习特殊三角形的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对不同问题背景下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探讨,来整体复习等腰三角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明确了此类问题分类讨论的依据和标准,引导学生以点带面,突破疑难问题,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素养。

    关键词:分类讨论;等腰三角形;复习课;几何直观;逻辑推理

    一、问题产生背景

    “如何上好复习课”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日常的复习课主要包括基础复习课和专题复习课两种类型,但是复习的针对性和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不准确,精心准备的复习“大餐”并不符合学生的“胃口”,简单的复习学生吃不饱,拓展的问题学生吃不消。那么,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复习来帮助他们巩固提高呢?其实,学生日常的疑难问题就为教师“烹饪”出一桌“大餐”提供了丰富的“食材”。

    笔者在上课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 = 80°,求∠B的度数。很多学生的答案是∠B = 50°或20°。问其如何思考,他们还能自信满满的说是通过分类讨论,如果∠B是底角,答案就是50°;如果∠B是顶角,答案就是20°。

    八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运用分类讨论思想研究问题的意识,但是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类似上面的问题,也就是分类讨论不彻底。如果∠B是底角,可能∠A是顶角,也有可能∠C是顶角,因此还要二次分类。等腰三角形分类问题中能否避免二次分类就将问题解决?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分类的依据往往是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或者是頂角和底角。如果要一次分类完全,必须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重新确定分类讨论的依据。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疑难问题,笔者设计了“基于分类讨论思想的等腰三角形复习”这节课。

    二、问题解决过程

    1.提出问题

    问题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 = 80°,求∠B的度数。

    生1:∠B = 50°或∠B = 20°。

    师: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1:我是通过分类讨论,如果∠B是底角,那么就是50°;如果∠B是顶角,就是20°。

    师:生1提出了研究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分类讨论,生1的答案是否正确呢?

    生2:应该是∠B = 50°或∠B = 20°或∠B = 80°。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如果∠B是底角,可能∠A是顶角,也有可能∠C是顶角,因此还要继续分类讨论。

    师:也就是说需要进行两次分类。现在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将生2的想法呈献给大家,如图1所示。

    师:大家观察图1中最后的三个图形,他们的顶角顶点有什么特点?给了你什么启示?

    生3:这几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分别是点A,B,C,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进行分类呢?

    师:如果按照顶角顶点分类,我们如何用符号语言描述呢?

    生4:顶角顶点确定了,就意味着等腰三角形的腰确定了,可以用两腰相等去描述。例如,题中可以按照AB = AC,AB = BC,AC = BC来分类。

    师:很好,老师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问题2:如图2,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点A,B是两格点,若点C也是图2中的格点,且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试找出所有的点C。

    生5:若AB为腰,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画圆,与正方形网格相交于两个格点,同理以点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圆,与正方形网格也相交于两个格;若AB为底边,则作AB的垂直平分线,又有四个交点,具体如图3所示。

    师:你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5:将AB分别作为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边,如果AB是腰,还得分别把点A,B作为顶角顶点进行讨论。

    师:很好!生5利用两次分类把问题解决了。

    生6:按照刚才角的分类,我发现对边进行分类可以通过一次分类完成,就是分别以点A,B,C作为顶角顶点来进行分类讨论。

    师:非常好!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问题,无论是已知一个角还是一条边,都可以用同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不让学生止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去寻找不同问题的内在规律。在等腰三角形的相关问题中,分类讨论是一类常见的问题,无论是角的分类,还是边的分类,两者都有内在联系——相同的分类标准(如图4),让学生充分感受分类的过程,经历不同方法的思维碰撞。

    2.形成方法

    师:老师把刚才两个问题的两种不同方法展现给大家,大家比较前后两种分类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7:我更喜欢第二种,也就是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作为分类依据,因为只要进行一次分类就可以了,而且不重不漏。

    师:在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边角分类问题时,我们的确经常按照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从两腰相等进行分类讨论,可以简化我们的思考过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我们今天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不同方法的形成过程,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优化,得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罗增儒教授认为,数学课堂应该在目标的引领下,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相信通过已知和新知的碰撞,能够助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问题中的分类标准的确立,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践应用

    应用1:若以点A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B位置如图5所示,试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ABP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有几个?试画出来。

    生8:这里两个点是确定的,先以点A为顶角顶点,即AB = AC,此时以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圆,与坐标轴有4个交点;再以点B为顶角顶点,即AB = BC,此时以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圆,与坐标轴有2个交点。以点C为顶角顶点时,即AC = BC,点C是在AB的中垂线上,作出中垂线后发现与坐标轴分别又有2个交点,所以一共有8个交点。

    师:非常好!同学们现在可以准确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利用“两圆一线”模型来解决问题。老师现在对这个问题稍加处理,你们看看还能解决吗?

    师:生9将这个过程分析得很透彻,这个问题的本质与前面的问题相同,也就是有两个点是定点,一个点不确定(动点)时,依然要用到按照等腰三角形的頂角顶点,从两腰相等的角度进行分类讨论。如果让两个点动起来会怎么样?

    应用3:如图6,点P,Q分别是线段AC,AB上的动点,连接PQ。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C出发向点A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向点B匀速运动,当点P运动到点A后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试问多少秒后△APQ为等腰三角形?

    师:在只有一个定点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

    生10:还是要分情况讨论。

    师:还能用“两圆一线”模型吗?

    生11:不能,但是依然可以按照我们之前确定的分类依据进行讨论。

    师:谁来试试?

    师:生12利用分类讨论思想,结合方程思想解决了这个看起来有些复杂的双动点问题。这样看来,只要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合理选择分类的依据,这种看似高不可攀的难题也能快速形成思路,后续的计算等学习了二次根式以后会更简单。

    【设计意图】分类讨论思想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均有涉及,如格点、直角坐标系、两定一动、两动一定等,通过三个递进的应用题目让学生感受无论问题怎么变,数学本质始终没有变,分类讨论的核心是分类标准始终没有变。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巩固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三、反思

    1.复习课接地气,疑难问题巧成素材

    一节复习课所承载的内容毕竟有限,需要教师更加用心地去挑选学生喜爱的“食材”。因此,课堂所呈现的内容必须接地气,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疑难和困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留心学生的问题,多注意难点和易错点,将这些问题巧妙地融入到复习课中。例如,分类讨论是等腰三角形中常见的一类问题,也是热门考点。如何进行分类讨论是思维上的难点,学生常常因为没有合适的分类标准而出现漏解、错解。学生日常的分类角度并不能准确地解决现阶段的数学问题,因此需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重新研究和发现分类标准,指导学生方便、快速地解决等腰三角形中常见的分类讨论问题,这样的复习课学生才有兴趣,课堂才有效率。

    2.复习课显灵气,以点带面帮助提升

    一节成熟的复习课,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而且需要整合相当的资源,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尽管笔者举例的这节课是以分类讨论为主线展开的,但是里面结合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两圆一线,两定一动,两动一定,方程和二次根式等问题,内容丰富,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帮助学生梳理出分类讨论的标准后,学生显得非常有灵气,一些平时让学生“闻风丧胆”的问题也变得相对容易,以分类讨论这个点带动等腰三角形整个面的复习、巩固,最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课攒底气,方法迁移所向披靡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有时复习课上与不上没有区别,会的本来就会,不会的还是不会,复习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复习课往往是题目的堆砌,内容广而散,不能有效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自然谈不上高效。复习课所承载的作用应该是为学生后续解决问题攒足底气。一节高效的复习课会促进学生思维质的飞跃,能够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进行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最终让学生能在数学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在数学问题的洗礼中所向披靡。

    参考文献:

    [1]章建跃.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李淑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把尺”:以“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朱爱雅.例谈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J].考试(中考版),2012(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