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现状分析①
范文

    马经义

    [摘 要] 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从高职院校对经典的界定与诵读内容的选取、经典诵读意义的阐释、经典诵读培养方法的研究以及经典诵读培养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旨在从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现状中寻找问题从而提升其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072-02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专题,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工作。正因如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被各高职院校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具体实施。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经典诵读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对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对经典的界定与诵读内容的选取

    何谓经典?这是进行经典诵读之前必须界定的概念。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异常复杂。因为中华文明延绵了几千年,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处处都是经典。例如,从学术层面上看就有先秦诸子经典、两汉的经学经典、魏晋的玄学经典、隋唐的佛学经典、宋明的理学经典、清代的朴学经典等;从文学层面上看又有上古的神话经典、两周的诗歌经典、先秦的散文经典、汉代的辞赋经典、唐代的诗词经典、宋代的传奇经典以及明清的小说经典,这一切经典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脉。

    那么在高职学生经典诵读中,如何界定经典,从而选择经典诵读文本呢?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界定经典,皆是从汉语语境下“经典”一词的含义入手的。“经典”的含义,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典是指包括学术和文学两种不同形式下的权威性和典范性著述。而狭义的经典是指以儒家和道家为主的根源性典籍。所以概括性地说,经典就是具有超强生命力,始终活在当下并持续不断地影响、润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著述。然而从现有的高职院校經典诵读实施情况而论,绝大多数院校划定的经典范围都只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易经》等为代表的先秦诸子之学中。换而言之,当下高职学生诵读的经典文本几乎都是以儒、道两家为主的学术经典。似乎在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的概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约等于“四书”与“五经”。

    将经典范围框定在学术经典的范畴,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这是混淆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的概念。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囊括了上文提到的学术经典和文学经典,但是国学的范围却比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小得多。国学原本是晚清时期区别于西方学术而诞生的新概念,所以国学的概念是指中国的固有学术传统。著名学者马一浮先生就主张,所谓国学就是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艺之学”,可见国学的范围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术经典部分。当下我们常常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笼统地称为“国学”,这势必误导了大众。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原本应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就被不自觉地框定在了固有学术的范畴。这就是造成经典诵读内容选取局限在“三玄”“四书”“五经”之中的根本原因。

    问题随之而来了,虽然“四书”“五经”都属于华夏文化的元典,理所当然是经典诵读的对象,但是这些著作几乎都是理论性较强的学术经典,其中所阐释的学理与哲理可谓博大精深,很难通过一般的诵读掌握其精髓。现实也告诉我们,高职学生对学术经典的诵读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界定经典以及选择经典文本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学情分析。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原本薄弱,在此基础上去应对广博的学术经典,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消耗在学术经典的浩繁之中。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重新界定经典内容,准确地说是为高职学生划定符合他们学情的经典范围。这是提升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从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步。

    二、对高职学生经典诵读意义的阐释

    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意义何在,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诠释:(1)着眼于学生自身,经典诵读有助于学生健全身心人格,端正礼仪行为,固化伦理道德,提高感悟力、审美力,加强记忆力等。(2)着眼于教育,经典诵读有助于专业学习的提升,能构建和谐校园,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3)着眼于社会,经典诵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可以为社会输送品学兼优的高技能人才。(4)着眼于文化传承,经典诵读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最好方式。综合起来看以上四个方面的意义阐释都指向一个方位,那就是经典诵读培养的是学生的素质,以素质目标作为经典诵读的终极意义,这当然不会有错,似乎也是一个不需要再加以阐释的话题。然而,当我们纵观各类诠释高职学生经典诵读意义的时候,总觉得其中少了一项最为重要的意义阐释,这项意义直接关乎高职学生经典诵读培养的终极效果。那么这项意义是什么呢?

    对高职教育,其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有五个“对接”及其关键,它们分别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那么,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属于哪一个“对接”呢?应该是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正是实现职业教育对接终身教育的基础。所以被遗忘的这项意义就是经典诵读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的意义。这项意义为什么关乎高职学生经典诵读培养的效果呢?因为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靠的是一种惠及终身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分解之后就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而经典诵读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做法。如果没有这项意义的阐释,这项意义不被重视的话,经典诵读就只能浮在表面成为一种形式,而不能落到实处升华成能力培养,如此一来势必影响高职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价值。在当下的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过程中,我们确实看到了这种遗憾的普遍出现。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似乎看清楚了一个问题,高职学生经典诵读首先培养的是一种能力,只有能力目标达到了才能实现素质目标。

    三、对高职学生经典诵读培养方法的研究

    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方法的运用,各高职院校在此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实践。概括起来有如下五点:

    (一)从制度上保障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实施

    例如,出台相应的文件,健全领导制度,加大师资力度,明确相关责任,建立激励机制,配备经典诵读活动经费。从制度上构建一个良好的循环工作机制,从而保障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的培养。

    (二)从教学模式上设定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框架

    例如,“理论讲授+琴棋书画活动”“国学教育+社区教育”“理论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网络资源第三课堂”等。从现有的实际情况而论,对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还不深入,浅尝辄止居多。另外,固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经典诵读影响太大,很多所谓的经典诵读模式也没有摆脱其束缚。所以,真正的适合高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从教学方法上落实经典诵读能力培养

    各类高职院校对经典诵读能力培养仍然是以课堂为主,所以其教学方法有专题教学法、原点阅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活动教学法等。同时也尝试性地编撰相应的诵读教材与文本。在公共基础课上增加诵读课时,将经典诵读的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这些具体的方法确实收获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不难看出,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探究还停留在宏观层面,针对不同诵读内容的教学法研究还没有得到重视,例如诗词的读法、小说的读法、散文的读法等。

    (四)从课外活动上促进经典诵读能力培养

    各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做得最多,效果相比较而言也最好。这些活动主要有名家讲座、建立学生诵读社团、组织经典诵读比赛等。诸如此类的课外活动确实能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但是从现有的情况而言,无论是名家讲座还是活动比赛都没有形成系统化,所以从整个经典诵读能力培养层面看,用课外活动来促进经典诵读能力培养其力量仍然显得太小。

    (五)从校园环境上营造经典诵读氛围

    环境育人逐渐被高职院校所重视,本着“润物细无声”的理念建设校园环境,从视觉感官上凸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例如在校园中建立各类博物馆、打造适合经典诵读的建筑环境、借助各种场景将学生带入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从而达到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目的。这种方式固然有它的优势,但是它所耗费的财力、物力相对较大,所以推广难度可想而知。

    四、高职学生经典诵读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查找问题从而加以修正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所以各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反思并寻找影响经典诵读能力培养效果的根源。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效果欠佳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观念上看,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高职学生,都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技能培养和实用技术的学习上,在潜意识里“文化无用论”仍然存在,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对经典诵读教学重视不够,学生不愿意参与经典诵读。其次,从高职教育学制上看,无论从时间长短上还是专业课程设计上都很难安排足够的时间来专门开设经典诵读课程。最后,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经典诵读内容选取零碎,内容不成体系,活动多而杂乱无统一的目标。

    对高職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现状我们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各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1)经典诵读到底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2)在基于真实学情之上的经典内容如何选取?(3)如何构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培养模式?(4)在教学模式框架下深入研究适合现实的教学方法。只有将以上四个问题解决了,才能从实质上提升高职学生经典诵读的效果,从而达成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婕.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模式新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6).

    [2]雷洋.国学经典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华文化原点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3]曲文军.中华经典诵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