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僵化问题 |
范文 | 栾鑫 [摘 ? ? ? ? ? 要]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依然存在着僵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套路化、政治化、单一化。因此,为了避免僵化,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重视文本解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文本细读作为新批评的重要理论遗产,在当下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文的解读有着重要意义。 [关 ? ?键 ? 词] ?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 ?H09 ? ? ? ? ? ? ? ? [文獻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117-01 一些有研究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将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理论同语文教材解读相联系,比如孙绍振、钱理群等专家学者尝试将西方文论中的某些理论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得到了语文学界的认可,但仍有一些一线教师尚未认清文本解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迷信所谓的权威解读。 一、文本解读僵化问题的表现 (一)文本解读的套路化 一些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习惯于延续一贯的思维模式,用同一套语言生搬硬套,忽视每一篇文本所要传达的独特意蕴。比如,在解读写景的课文时,一些教师习惯性地认为课文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一些课文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风光的热切赞美,但并不是每一篇写景的文章都是如此,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更多的是表现出作者豪迈洒脱的情怀,并非单纯赞美自然景色,因此一些教师把这句诗解读为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很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体现了他们在文本解读上的套路化倾向。 (二)文本解读的政治化 文本解读的政治化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教师习惯于用政治的眼光来解读文本,比如,在解读《项链》这篇文章时,一些教师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结为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与势利。但现实中,虚荣与势利并非是小资产阶级专有的,这根植于人性,是每个人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因此,把虚荣与势利仅仅归结于政治阶级是片面的,是不确切的。 (三)文本解读的单一化 一些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而不去进行独立解读。不仅如此,他们也反对学生进行独立解读,当学生的解读与所谓的权威解读产生偏差时,教师就会判定学生是错误的,更有甚者,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权威解读一字不差的背诵,长此以往,这势必会导致学生思维固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某些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能做到思想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因此,在解读文本时长期以来都延续着同一种模式,甚至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数十年不改一字,这与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开放性、多元化的理念背道而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必然会被禁锢。 二、避免文本解读僵化的路径 是什么导致了教师在文本解读中的这几种错误倾向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第一,一些教师个人的学术素养不高。这些教师缺乏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中的解读;第二,一些教师对文本解读缺乏正确认识,这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文本解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愿意在文本解读上花费大量时间去钻研;第三,教师为避免误读,因此选择套路化、政治化、单一化的解读。如何避免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僵化,笔者认为: 第一,教师应树立对文本解读的正确认识,应当充分了解文本解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应对文本的相关概念有一定认识。新批评理论认为文本是指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存在。而语文文本则是指选入语文教材中的,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解读的课文。语文文本与文学批评中的文本概念虽然有所差异,但仍有共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文学批评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联系语文教学的实践加以改进,用于解读语文文本。其次,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以学生作为出发点,把重点放在文本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建设性体验,最终达到育人的效果。 第二,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研读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也要广泛地阅读,使自己的思想不断与时俱进,避免思维僵化。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储备,更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开阔的视野,只有这样在解读文本时才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解除教学参考书中观点的桎梏,获得更加多元化的解读。 第三,教师要正确理解误读的概念。在以往的文学批评理论中,“误读”被看做是“正读”的反面,但随着现代阐释学以及解构主义的兴起,学界对“误读”产生了新的认识,误读不再是对文本的一种疏忽的、偏颇的解读,而是有可能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解读,在语文文本解读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把语文文本解读中的误读分为不合理的误读和合理的、创造性的误读,对于前者我们应当避免,而对于后者我们应对其价值予以重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误读,这对于他们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比如,莫泊桑的《项链》,有些学生认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执着于梦想的人,梦想也是一种欲望,因此也伴随着痛苦,这种解读就可以视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误读,是对语文教学有价值的解读。 如何避免教学中的僵化现象,文本解读是关键,合理的文本解读离不开教师个人努力,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从多种维度观照、阐释文本,运用“细读法”,打破原有的僵化的理念框架,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思想更加自由、视野更加开阔的课堂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韦芳.在文本细读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10):89-9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