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路径分析 |
范文 | 韩潇 [摘 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开展较晚,基础薄弱,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面对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和进步,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毕业生面对就业指导需要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所以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有利于解决就业指导目前面临的问题,而且也为社会工作拓展了一块新的发展领域。 [关 键 词] 社会工作;就业指导;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82-02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个人原因 1.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过于挑剔。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是许多学生认同的就业方向,大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的理解不清,无法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定位,就业观出现偏差。 2.缺乏必要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目前,本科生强调学习知识的学习,忽视其他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3.缺乏竞争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创造的广泛的市场就业环境,积极参与竞争;利用大学时光,培养自身职业能力。然而,许多大学生面临着这个时代的发展,仍然存在传统的就业和依赖观念。 4.在目前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存在盲目乐观,被动地等着就业机会的到来,缺乏主见,盲目听从家长和同学的建议,没有自己的计划。 (二)家庭原因 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是否正常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若家庭交流氛围融洽和谐,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相反,大学生与家长沟通失败,实际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压力,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学校专业设置与就业指导 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主要培训单位,未能实现各行业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错位。有些专业侧重于对理论的讲解,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毕业生综合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增加就业难度。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需要专业型和经验型的人才进行指导,而学生工作处的教师多数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转型而来。 (四)社会原因 用人单位用人条件苛刻,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越来越高,人为地设置一些限制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一味追求名校毕业生,不顾招聘岗位相匹配的能力和学历要求,使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遭受歧视。雇主的雇佣制度也有不合理之处。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以及在面试、入职的时候对女性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就业指导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层面 近年来,就业压力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一批专家、学者和从事就业专业的人员开始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来帮助毕业生就业。许多专家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已经从过去的职业指导转型为职业咨询。然而,目前中国大学里从事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还非常短缺。虽然我国大学组织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职能难以取代就业指导。事实上,由于大学毕业生目前正在进行大量与商业领域相关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接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在掌握信息或知识储备不能达到就业指导效果的情况下,难以开展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内容层面 目前,国内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往往局限于求职技巧、面试能力与简历制作层面。由于缺乏统筹兼顾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具有单一功能和内容狭隘的特点,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三)方法层面 目前就业指导的形式相对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职业指导多采用大型会议和小班课程的模式,忽略了对不同个体差异化的就业指导,可以在平时多进行就业方面的练习和疏导。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工作,明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 (四)队伍层面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职责。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中只有少量专业指导师和创业培训师,许多教师自己也要承担其他的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的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五)学校的主体地位突出 我国大学的管理模式深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其学生工作也侧重于职业导向,以管理为基础的模式。在日常管理中,它强调自上而下,因为过度约束,所以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面对学生问题,过分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就业指导地位更偏向于以目标为导向的政治社会化活动。以各种硬性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办学层次越低,这种情况越明显。 (六)就业指导体系运行不顺畅 就业指导相对简单,指导制度运行不顺畅。大学和学院的两级就业指导结构似乎集中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许多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制定就业指标并监督工作的完成,而部门则被迫应对压力。在实际运营方面,就业服务主要集中在低水平的内容,如教学求职技能、联系雇主、解释政策、完成就业指标,但忽视了对学生有效的就业指导,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贯穿始终,就业指导系统难以实现合理运行。 (七)忽视学生的心理诉求 大学生群体处于青春到成年的特殊时期。中国就业报告评估显示:处在信息社会的当代大学生,其智能化远高于社会化;金钱渴望高于抗失败能力;自我认识高于人际协调;情绪波动高于自我压制水平,而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忽略了家庭、社会和自我压力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困难。由于缺乏技能,大学生长期以来心理困境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依然处在低位水平。 不可否认,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确实能为毕業生提供一定的工作信息和社会资源,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仍然差距较大。由于人力和物力资源有限,在传统政府制度的指导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远未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就业需求。因此,高校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针对性地建立一套制度体系,坚持全覆盖、人性化、专业化的工作方针。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作用 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采用专业策略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不同背景、不同特点的相关大学生参与相关干预。无论哪一方面,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激发学生自身潜能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满足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同时,社会工作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物质需求,而且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信心。 参照学校社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高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推动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和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将学校社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融入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降低高校管理风险,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提高就业指导的说服力和有效性。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 (一)个体层面介入途径 面对在求职时碰壁的学生,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表现出接受并愿意通过倾听和友善的笑容来帮助他们。为了缓解毕业生在工作单位实施之前表达的焦虑情绪,并且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失望和不满,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促使他们做出冷静、理性和创造性的思考。会谈过程也是一个咨询服务的过程。 (二)家庭介入途径 了解大学生的家庭状况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第一步,通过了解家庭情况,帮助家庭恢复功能,利用家庭资源和优势,社会工作者应搭建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保持長期交流,告知他们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要无意中对学生施加压力,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改变他们的父母的教育观念,增加彼此交流的主动性,让温暖的家庭成为大学生遇到就业压力时的坚强后盾。有任何问题也能及时跟家人进行沟通,让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感觉不到孤独和迷茫。 (三)学校介入途径 学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配合政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学校还应在课程设计上有所改革,设立与就业有关的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扰,建立乐观的就业心态。 (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盲目从众的依赖心理,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辅导让学生了解今后的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巧,并敦促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制订符合自身情况的就业计划,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并调整就业目标和期望。 (五)进行就业技巧训练 根据大多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需求,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提供的大量就业咨询是理论知识的传递,很少有实际意义。因此,当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并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时,他必须开始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实施该计划。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人员和企业资源,开展技能培训讲座,在组织考察的同时向大学生提供技能和知识。重视实践教育,拓展实习单位和渠道,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职业环境和职业需求,了解如何让自己在未来的就业招聘中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在校教师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加大平时在校的引导工作,及时做好各个方面的沟通工作,也是我们在校教师的部分职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所思到社会都能得到体现,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人才的不断培养和更新,也能让他们以较快的速度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参考文献: [1]张美,魏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工作介入[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3). [2]段思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 [3]高峰.大学生就业指导[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