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
范文 | 丁汝新 [摘 ? ? ? ? ? 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古代思想家所表现出的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社会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勇于肩负起国家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增强社会责任感。结合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要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把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落到实处。 [关 ? ?键 ? 词] ?第二课堂;大学生;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220-02 一、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必要性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它要求大学生必须有崇高的理想,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互动。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不仅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与高度,而且担负着新的使命,面临新的发展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一判断指明了新时代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一重任落到当代大学生肩上,年青一代的大学生必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勇敢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党给予青年人的厚望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在社会参与方面就包含了责任担当素养。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是我党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年轻一代必须具有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 共青团组织是在我党领导下的先进的群众性组织,在思想政治、社会行动等方面必须与我党保持高度统一,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我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也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为青年一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年轻的大学生一代要有历史担当,要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主力军。 (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推动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既是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事业追求的目标,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内涵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所高校长期以来积淀的文化底蕴,它激励鼓舞着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一所大学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内容来强化内涵建设。推动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教育年轻一代把个人的远大理想与国家、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二、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策略 第二课堂摆脱了第一课堂那种形式、内容上的限制,它是第一课堂的继续和延伸,在时空上、组织形式上更加开阔、自由,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它能仅仅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它能够紧密结合地域实际特点,体现区域经济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服务性特点;它更加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内化,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这一优势,采取以下策略来进行。 (一)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是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只有思想路线正确了,才能有正确的行动。现在很多大学生认识上的缺乏,致使“唯我独尊,其他无所谓”或“唯知识论”的现象在校园中蔓延。在提高学生思想性认识水平方面,我们通过第二课堂采取“一条主线、三个办法”来进行。即以始终贯彻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先进性认识作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职院内涵发展教育、学生会主体作用发挥三个办法来进行。 1.强化大学生对党团组织的认识,用党的先进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目前,我党已经带领全国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每个人的发展与新时代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通过“上党团课、讲党团史”“喜迎十九大”,迎接“建国70周年”等庆典活动,观看《孔繁森》《建党伟业》等影片,学习“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优异成绩等,让学生谈感想,提高学生对我党的认识,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党是领导一切的,体会并感受党的先进性、团组织的青年突击队作用。在以“党在我心中”“走进新时代”“学用典”为主题开展系列演讲、诗朗诵等活动中,把对党的认识、学习深入每个大学生的心里,让党在大学生心目中永葆青春。 2.强化爱国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我们通过第二课程课程的模块设置,组织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讲座和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学生“重走抗联路”“不忘国耻”等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四保临江纪念馆”“陈云纪念馆”“杨靖宇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结合新时代赋予青年学生历史使命开展各种形式的时事评论等,让青年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与国家的命运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我们“大家”的存在,才能有“小家”的形成,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在强化学院内涵建设中,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内涵建设。一所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训、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都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树立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院充分重视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对“求真明德止于至善”校训的学习和“勠力同心坚韧顽强向前向上”职院人精神的发扬,并把这些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营造一个“我是职院人,我为职院做贡献”的优良的氛围,牢固树立大学生“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热爱职院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的,增强爱校荣校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4.发挥学生会组织的作用,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实际行动中,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性,对自己有勇于担当的责任 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可以自己执行、管理活动,在自主开展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提升自己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在学院、系宏观调控下,学生会自主开展的一系列的“话剧社”“青春与梦想”等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自我,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积极的、有目的的活动交往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公益服务活动 公益服务活动是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形式,从中为他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打开一扇窗户。同时,通过社会公益服务活动能够让他们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牢记自己的时代使命。在开展活动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以“牢记使命 让青春闪光”这一核心主题的活动,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举办了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如教育系的主题为“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教育帮扶活动、文化下乡活动,药学系的主题为“人类与物种共生”的环境生态保护活动、护理系的主题为“春阳暖人心”的关爱老人活动等。學生在实践活动中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结合起来,真正体验自身的价值存在;磨砺学生的意志,达到修身养性、自省自律;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他们将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积累宝贵的经验。 2.感恩活动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我们从大学生生活方面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把质朴的感恩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始终。如在麻烦他人时道一声“谢谢”,下课向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在外地求学的同学每天和父母通一次电话等。同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到车站、社区、敬老院、特殊学校等义务服务,让学生感受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感恩父母”主题班会,让学生感谢父母给他们生命,让他们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在“我为祖国献礼”活动中通过参观、访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各方面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并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摄影、绘画、手工剪纸、诗歌、话剧等方式表现出来,更加深刻地体现出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唤起他们对献身祖国的历史责任意识。 积极开展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而且富有成效的途径。在开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把责任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灵魂深处,为了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我们对第二课堂活动实时追踪,并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形式产生,最终与第一课堂成绩单同时放入学生档案之中,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 编辑 李 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