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高职培养平台的探究
范文

    费伟杰

    

    

    

    一、引言

    事物发展的外在动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环境决定的,好的环境促使生物向更加能适应生存的方面进化。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抵如此。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为发端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堂,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适应新中国的建设步入的较快发展轨道的技工院校兴起,到如今新形势下,作为职业教育主要阵地的中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无不彰显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变革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配合国家建设的需求,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因此国家也采取了“分配就业”的政策,让中职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就业,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这种供需关系在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家庭对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入中不断弱化,使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面对较大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认同感不强,二是现代企业在对人才的需求上使学生通过中高职学校的就业率低,三是在家长和学生的选择下,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氛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四是学生在校所学的本应直接面向岗位的技能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有较大的差异从而造成对职业教育信心的流失。对于这些问题,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都从多个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策略、方式方法上进行了诸多研究。如2014年国家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姜大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中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对职业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技能和技术内涵”“中职和高职教育差异”“职教与普教等值”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徐国庆、石伟平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论的研究》、孟源北的《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等对当前中高职衔接培养;忽杰的《我国中—高—本衔接现状、问题及对策》中提出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发展动力不足,生源质量不均衡,统筹规划等问题。同时也提出,政府应加强引导,统筹规划,科学设置中职、高职衔接专业布局;坚持市场导向,校企协同,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政策引领,健全机制,全面保障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

    本文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在职业教育为提升个人生存发展水平和促进社会就业的前提下,提出以兴趣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历为支撑点的中高职培养策略,探索中高职衔接中分层培养各层的基本任务,使衔接有机化、分层培养任务清晰化、新供需关系平衡化,提升中高职平台衔接培养的有效性,树立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标杆。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

    那么,中职学生的需求在哪里?有两方面:一是能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完成中高职两种层次的学习;二是坦然面对自己在基础科目上的短板,转向学习自己感兴趣领域的技能。

    从教育部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全国中职学生就业数据来看(图1):

    总的来看,绝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专业能力和升学需求性极强,这两方面歸根到底都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需求。

    同样,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高考”中未被普通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也有少部分学生来自院校与对接的中职学校的单独招生考试。这一类学生目标较为明确,即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大力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获得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技能知识和技术水平。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通过大专与本科院校的对接完成专升本的本科阶段的学习(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实际上对接的专升本正是高职与本科衔接的有效途径,只是这种衔接的受众面较为狭窄。从《2015年中国高职高专就业报告》中指出:2014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9.2%(并非全专业对口),与2012和2013年相比有所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正在“读研或读本”的比例为8.9%,与2012和2013年相比有所上升;“无工作或继续找工作”的比例为3.7%。由此可见,相对于中职学生,高职学生拥有更宽阔的就业途径,除了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技能,还渴望有更高的学历支撑和需要具备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中高职学生的这些需求不仅仅是个人的意愿,更多的是在社会新供需关系环境下的催化结果。这些需求对中高职培养平台的建设有较多的启示。

    三、中高职培养平台应用现状

    近年来,许多地区根据教育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建立中高职培养平台的战略规划建议。首先,积极推进中职和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多个方面的衔接。通过采取“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专业对接的“三二分段”、“3+X证书”高考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极有效地拓宽了中职学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途径,升学“立交桥”得到拓宽,使得近年来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其次,中高职的衔接培养,又涉及普教职教两个体系的融合,尽管从学制上进行了区分,但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在普通高中阶段所学的内容差异性较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融合存在较大的难度。这种瓶颈造成了中高职培养平台的效果远低于预期。有些区域对人才资源存量和中职、高职、本科人才结构比例的分析不足,造成某些行业人才供大于求,而有些企业对某些行业的人才出现“重金难求”,这种供求矛盾关系又必须通过政策的引导、平台的培养、学生的理性选择来得到改善。企事业单位对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强烈,平台所供给的人才又很难达到企业的需求,体现人才的能力支撑不足。

    四、中高职培养平台建设与提升途径

    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从个人的成长和价值体现的角度来看,我校数控专业与东莞及广东其他地区建立的中高职培养平台的培养策略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以获得企业岗位认可的专业技能为本位,以平台培养的最终学历为就业时的支撑点,使学生在就业时都能从容就业,满意就业,达到学有所用的和谐局面。要达到这种局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

    (一)以服务区域行业为前提

    有别于普教系统学科的广度和服务区域的宽泛,职教系统的定位是培养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定位决定了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首先要发挥在服务区域行业上。根据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本地就业的毕业生占直接就业学生的63.94%,异地就业学生占35.46%,本地就业约为异地就业的一倍。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不难推测将来在本地就业人数占比会继续升高。因此,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服务于地方行业经济是非常重要的。东莞地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政府对本地区的行业的状态、岗位需求、行业发展前景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极具针对性地指导本地区中职、高职以及进行中高职衔接的本科院校进行专业的设置。二是政府加强对本地区行业人才需求的宣传,使家长和学生不仅对本地区的岗位需求状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而且对中高职培养在岗位中价值体现取得较大的认同感。三是对平台培养的人才进行职业跟踪获得相应的数据,辅助政府宣传和学校专业建设。

    (二)中高职衔接培养策略的“分与合”

    中高职有机衔接培养,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职、高职院校的组合、各层的主要培养任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1.院校的组合

    从职教纵向层次来看,中职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和高职的培养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东莞地区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各学校的优势专业,使多所中职学校的相同专业与高职院校在中高职培养平台上进行有机整合,便于对学生中职和高职的联合培养进行总体规划,在专业资源的利用上和课程的统筹规划设置上占有极大的优势,避免了重复学习和同一区域资源配置的冗余,而且便于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对接和对高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选拔。另外,同一区域的中高职院校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平台,是给家长和学生的一个明确的期望,同样需要选拔,至少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目标明确,这种期望能较为有效地缓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否定和中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

    2.各层的培养任务

    中高职培养平台的落脚点是为了使一名学生拥有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中高职作为一个有机体,也需要按照教育的一般规律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明确好各层的任务,避免出现“揠苗助长”甚至“本末倒置”。那么,如何确定各层的培养任务?本文提出的观点是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历提升为支撑点,即在中职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高职阶段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深度和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兴趣会使人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撇开各专业之间分数的限制,针对不同的专业内容有选择地进行尝试学习,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等诸多问题。

    学生进入中职学习之前,所学的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而进入中职学校后,接触的便是工程或岗位技术的知识:数控加工、汽车维修、会计电算等,面对这些陌生的专业名词,有的学生在看到这些名词时觉得很喜欢,可是学习相关知识时又觉得与自己所想相去甚远,更多的学生谈得最多的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学这个有什么用?”“我将来不干这个”。对于技术,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很难促使个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产生动力,不适合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中职学习不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到高职还要继续学习,这种做法是有背与“中高本”培养平台塑造初衷的。因此,中职学校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可选择的范围内尽量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学生势必要接触不同的专业知识,可采取的策略是在前两个学期进行选修加必修的课程安排制度,每个专业开设两到三门选修课,允许任何专业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使学生对该专业的较为前沿的技术知识的了解,通过考核记入选修课的学分,作为换专业的主要参考依据。如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学生找到自己较为感兴趣的专业。通过中职的兴趣确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职业技能的储备,在高职阶段,将着力于提升专业技能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使学生能具备岗位技术员的能力和资格。

    3.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

    中高职平台培养的效果如何,依赖于专业的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毕竟学生是依靠这样的设计而成长的。因为,职业技能的学习最重要的环节都是在高职阶段完成的,中职阶段的学习是对专业兴趣的发掘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尚有余力的在本科阶段提升理论深度。在专业设置方面,按照前文提到的以服务区域行业为前提进行设置,满足区域的供需关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以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编写的相关工种职业技能能力要求为指导,以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需求为参考依据,以高职院校为主导,按照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自上而下对课程体系进行规划。使中高职培养平台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课程的有机融合。在中职阶段以专业认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科目进行课程设置,在高职阶段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以强化技能训练,取得较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前沿技术的认识,开展素质提升和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课程设置。

    (三)东莞地区数控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平台的探索

    东莞地区作为中国著名的“世界工厂”,在数控模具制造领域和电子产品加工领域拥有极大的规模。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下,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生产的企业不断增加,如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对智能产线的升级进程日益加快,如大型汽车模具制造企业中泰等。这些制造型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人才的需求密不可分。作为本地职业教育支柱,东莞理工学校/东莞机电工程学校(中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通过对数控模具专业的三二二中高本培养平台的搭建进行探索,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历提升为支撑点。通过三方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学校的资源,构建可行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在东莞理工学校学习阶段以培养专业兴趣和基本技能,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专业上理论深度和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基于这种培养目标,构建了较为详细的课程体系(表1)。

    除了对课程的规划,平台还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进行了规划和分析(表2)。

    概括言之,东莞地区中高职培养平台,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实践,是以满足社會需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和社会活动中可持续进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建立的。中高职各层任务的明确分配和在统一的培养目标制定下的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高度融合,是有利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

    五、总结

    研究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和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上做出的努力不会少于普通教育。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和技能型人才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地位的不自信以及我国职教体系的不完善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较大的阻碍。新的供需关系下,对岗位的要求更高,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高,这些正激发了职业教育新的活力。中高职培养平台既是赋予技能型人才更多的能力的自信,也是普教职教系统融合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使其获得社会认同的有效途径。路漫漫其修远,中高职有机衔接,构建适用性、实用性、持续性人才培养平台还需更多的探索和试点。

    [课题项目:本文系东莞市级课题《数控专业中高职连贯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H671。]

    责任编辑何丽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