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运用“关系大于教育”策略管理班级 |
范文 | 彭耀梅 职业院校入学门槛普遍低,生源差,学生管理成为职业院校的难题,也成为学校管理的“头等大事”。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守纪习惯,班主任们竭尽十八般武艺,但是往往未能得到学生正面的回应,有的甚至酿成了师生冲突。中职班主任一味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效果总是不理想。深究其因,不是教育行为出了问题,而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即师与生相处的关系出了问题。本文旨在从关系大于教育的缘由以及怎样运用心理学规律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阐述,以助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是:中考失利、心理负担大,处于孤立防御状态;自律性差;情绪调控能力差;处于叛逆期,行为表现为:迷恋手机、沉迷游戏,盲目追星、过于攀比,做事易偏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职班主任要和这样的孩子打好交道,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奖励、惩罚、强制,效果都不大。特别是平时老师教育学生,很少有不对的话,却为什么效果不好?很多时候不是教育行为出了问题而是关系出了问题。 关系是什么?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美国学者杰尔·厄卡夫、维利·伍德提出关系金字塔:知道我名字的人→喜欢我的人→对我友好的人→尊重我的人→看重与我关系的人。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强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关系不是过度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 关系大于教育,是后现代心理学建构下的教育理念,更多运用在家庭教育当中,教师同样可以迁移到学校教育当中。学生的亲师性都很强,如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就好。反之,如他们不喜欢某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从而成绩就不好。所以教师的管理工作应该是从关注、了解、接纳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开始。 二、提出“关系大于教育”的缘由 1.关系大于教育 良好的关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只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人是在关系中认识自我、感受幸福的。哈佛大学研究员历时75年,从1938年开始持续跟踪和观察724位白人男性的生活轨迹,终于发现能过好一生的“秘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也让人更加健康。 2.关系先于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稳固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安全感、价值感的来源,是孩子构建自我、走向独立的基础,有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就大,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轻松地完成;同样,在学校教育中,只有走近学生的内心,教师才知道如何引领他们。 笔者带的班级中,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其中一个叫小军,他情商高,会说话,班上的男孩子都爱跟着他;但他同时还带头玩游戏、迟到、早退、旷课,甚至三更半夜爬墙出去吃宵夜,搞得天天要到教师办公室“报到”,且不管笔者怎么罚,不久又会“旧病复发”。为“治标治本”,笔者改变策略,每次找他到办公室时就跟他聊他的朋友、生活经历、生活背景;他生病了去宿舍看他;还常常给他带好吃的;他跟父亲有经济矛盾了,给他支招;他有一点进步了,又发表扬信息给家长。小军见老师对他这么好,内心非常感激。这个时候,笔者提出让他改掉迟到和爱玩游戏的坏习惯、树立参加中职高考的目标,他满心同意。之后,他不但带头守纪、尽责做好班里的纪律委员,还考进本校最好的高考班,正努力为大学梦奋斗。确实,在和小军的关系建立过程中,是很费时、费力并且很消耗耐心的,但一旦确立了师生间的尊重、信任关系,教育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在转化的诸多问题学生中,笔者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关系的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 3.关系包含教育 在师生关系中,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學生,本身就向学生传递了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关系,互动就会有效,教学就会相长。 三、运用心理学规律搞好“关系”的策略 既然关系大于教育,那么,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教师如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呢?其实只要我们学会运用心理学的规律,就可以拔开沟通的层层迷雾。 1.破冰行动第一招——“55387定律” 有一条关于沟通的定律,是所有的教师都应该知道并熟练的,就是著名的“55387定律”,该定律由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55387即55%+38%+7%=100%,就是说人际沟通效果,55%是由态度、肢体语言、面部神情以及穿着仪表是否恰当、得体决定的,38%是由语气、口吻决定的,只有7%来自我们说话的内容。 刚开始看到这个定律时,笔者相当震惊也非常认同。震惊,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说话的内容上而忽略了很多语言内容之外的东西,而这些在沟通效果中占比高达93%!假如没有这93%,那么7%的内容能发挥的作用会极其有限甚至完全送达不了。试想,一个老师如果态度傲慢,对学生或嗤之以鼻,或居高临下,或缺乏尊重,语气里透着不屑、否定、指责……那学生还会去关注、赞赏老师说话的内容吗?很难。反之,假如老师们都态度温和,帯着尊重跟学生对话,语气稳定平和,通常学生会愿意听。 2.破冰行动第二招——“拉波波特法则” 世界著名博弈论专家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了“拉波波特法则”,即先表达认可之处再提出反对意见。它用清晰的四个步骤告诉人们,如何沟通才能避免争吵,达成共识。 第一步,将对方的观点复述一遍,让对方意识到,我明白他的看法。 第二步,提出对方观点中我认可的部分,让对方认为我足够理解他。 第三步,告诉对方,从这些我认可的观点中看到了什么,让对方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第四步,提出我反对的点,给出充足的理由。 需要注意的是,前三步不可省略,只有把这三步走扎实了,第四步一提出反对意见,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用拉波波特法则来推演一遍“没收手机”的师生对话。 老师温和地对学生说:“你怎又在玩手机?你昨天的作业还没交呢!” 学生解释:“我昨天的作业写了,同桌借我的去抄,没还。” 老师回应:“你的作业已经完成了,是吧?那你的手机交给我吧。”(复述学生的话,让学生知道老师明白了。) 学生不肯交:“我在布置学生会的工作,等会就行。” 老师:“我知道你要对工作很有责任感。”(表达出认可和理解。) 老师:“但课堂上规定不能用手机,这个规矩不能打破,你还是把手机上交,下课再布置吧。”(提出反对观点,坚持立场。) 学生态度软化,自然会按照老师要求去做了。 3.破冰行动第三招——“优越感倾听”VS“同理心倾听” 倾听是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学会倾听是沟通的重要技巧。很多老师和学生交谈时,会开启“优越感倾听”模式。什么是“优越感倾听”?就是听學生说话时,教师不自觉地带着一种优越感:“我是老师,我懂的比你多,你就不用说那么多了,都听我的。”老师的心理预设,像一根强有力的绳索,替学生下结论、对学生施加评判和“教育”。 “同理心倾听”是当别人发表了一个观点时,我们应给出的反应是:“为什么呢?我想听听你的观点。”运用这样的倾听方法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师生沟通难题。运用同理心倾听有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眼睛看着学生。 第二,重复学生说的话。 第三,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去理解学生说的话。 第四,全程保持语气平稳、态度温和。 4.破冰行动第四招——“你信息”提问 “你信息”提问法是以“你”字开头,或者把“你”作为核心,把说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说。“你信息”提问具体内容:(1)发生了什么事情?(2)你现在觉得怎么样?(3)你有什么想法?(4)你觉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5)你希望我怎么做?“你信息”提问背后的原理机制是“让渡自我”,即教师不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让学生说话,因学生的行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这一方法和同理心倾听有异曲同工之处。 5.破冰行动第五招——兴趣转移 当前,很多学生玩手机上瘾,但要学生和手机绝缘的可能性非常小,老师平时如和学生开展手机的“抢夺大战”,风险巨大。手机的使用在人,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 (1)让学生体验更有趣的生活。如让学生动起来,组织尽量多的兴趣小组,如篮球兴趣小组、羽毛球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英语口语兴趣小组等;组织尽量多的比赛,如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每周举行“读书分享会”;开美食节等。 (2)帮学生作需求转化。很多老师课堂上看到学生玩手机,就说:“别玩手机了,这对你眼睛不好,对身体不好,影响学习。”这样说对改变学生的行为产生的助推效果微乎其微。因为这句话缺少真正的需求转化能力,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会想“我放下手机后,该干嘛呢?”如我们换一种说法,调动和转移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比如:“我们把手机放下,一起来比拼一下那个小组的同学的记忆力更好?/动手能力更强?/更有创意?……”学生的配合度就会很高。平时,我们勿强硬地抢夺学生手机,而是“温和与坚定”和其达成合理约定:课堂、晚修不使用手机,每次打游戏时间不超过1小时等,和学生反复确定并签订契约,违反则惩戒。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所以,师生相处中,技巧只是良好关系的助推器,“爱”才是良好关系的唯一答案。有爱、有技巧,就会有好的关系,中职班主任自然能“润物细无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何丽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