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秋播地膜大蒜品种适应性试验研究 |
范文 | 刘海宏 刘赵帆 柳发财 摘? ?要:2014—2018年以引进的大蒜新品种甘谷大蒜开展了秋播播期试验、肥密试验,以期形成甘肃省大蒜栽培技术规程,为甘肃省大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服务。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甘谷红蒜的蒜头产量高,且蒜头大,商品性好,可在甘肃省推广种植;甘肃陇东地区大蒜最佳播期为9月中下旬,种植密度以45万~60万株/hm2最适宜。 关键词:秋播;地膜;大蒜;品种适应性;试验 秋播地膜大蒜在甘肃省种植面积逐年增大,但是主栽品种依然是地方品种,因此,通过引进大蒜新品种、对大蒜种质资源进行提纯复壮与栽培技术研究推广示范显得尤为重要[1-6]。本研究前期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蒜新品种20多个,于2014—2018年开展了品种适应性试验,筛选出了适宜甘肃陇东地区种植的大蒜品种甘谷红蒜,通过播期试验、肥料配比试验,探讨大蒜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总结出大蒜提质增效栽培技术,为当地秋播地膜大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4—2017年从甘谷县、徐州市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等地引进大蒜新品种20个,新品系1个,经过4年试验,筛选出适宜甘肃陇东地区种植的大蒜新品种甘谷红蒜。肥料与密度试验、播期试验所用品种均为甘谷红蒜。 1.2? ?试验地点 试验连续4年在平凉市农业科学院马莲试验站进行。海拔1 250 m,供试土壤为黄壤土,土质疏松,地力及施肥水平均匀一致。 1.3? ?试验方法 1.3.1? ?大蒜肥料与密度试验 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5个氮素水平,分别为F1:N 0 kg/667 m2尿素;F2:N 10 kg/667 m2尿素;F3:N 15 kg/667 m2尿素;F4:N 20 kg/667 m2尿素;F5:N 30 kg/667 m2尿素。1个磷(P2O5)水平:8 kg/667 m2(磷酸钙67 kg/667 m2);1个钾(K2O)水平:10 kg/667 m2(硫酸钾20 kg/667 m2)。副处理密度因子4个水平,分别为M1:种植2万株/667 m2;M2:种植3万株/667 m2;M3:种植4万株/667 m2;M4:种植5万株/667 m2。试验小区按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次重复,60个小区,小区面积3.8 m2,试验总面积228 m2。播期9月中下旬,田间管理按常规管理进行。 1.3.2? ?大蒜播期试验 试验设4个播期处理,处理1:9月20日;处理2:9月25日;处理3:9月30日;处理4:10月5日。试验小区按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次重复,12个小区,小区面积3.8 m2,试验总面积45.6 m2。种植密度4万株/667 m2,采用条播覆膜播种,田间管理按常规管理进行。 1.4? ?性状记载及产量测定 记载生育期(播期、出苗、抽薹、成熟、收获期),抗性(抗寒性、抗叶斑病、抗白粉病),农艺性状(株高、蒜头纵横径、叶片数、单株蒜瓣、单个蒜头重、小区产量)。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试验结果见表1~表3。 2.1? ?大蒜品比试验 试验结果及田间综合鉴定表明,甘谷红蒜、国蒜3号、徐蒜918、鲁优1号4个品种产量较好,主要性状及越冬性较好,叶部病害少,适宜本区域推广,并以秋覆膜配套栽培技术为主。其中甘谷白蒜、徐蒜815、双丰1号为白皮蒜薹蒜头兼用型品种。除静宁红蒜产量较低外,其余20个品种产量均在500 kg/667 m2以上(见表1)。 2.2? ?大蒜肥密试验 由表2数据可知,不同施肥量与密度对大蒜蒜头产量存在显著影响,施肥量相同,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整体呈增加趋势,在M3条件下大蒜蒜头产量最高,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单个蒜头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大蒜蒜頭产量随之增加。F5施肥条件下,大蒜蒜头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条件,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显示,F1与F5大蒜蒜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