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研究
范文

    高明 顾恒铭

    [摘 ? ? ? ? ? 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传统文化所宣扬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克己修身、中庸和谐的理念有助于高校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提升课堂活力和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关 ? 键 ? ?词] ?中华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640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4-0009-03

    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程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国家教委(现教育部)为了加强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全国高校的必修课程,一直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六十几年来,世情、国情、党情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与时俱进,符合现实需要,作为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领域进行灌输及引导功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几经改革、调整。

    一、中华传统文化可完成高校思想政治课一半的使命

    从表面上看,高校思想政治课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案设置到课程名称都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怎样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本质的三条主线从未改变。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三是学生高尚道德、人格、价值观的培养。再进一步概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非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了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四项基本原则,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做到真懂、真信。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形成正确而高尚的道德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自强不息、忠诚笃信、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中庸尚和、孝亲尊师、仁爱慈善的为人处世准则完全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人格、道德的要求。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课想要解决的一半问题。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课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共同的使命和功能,应当相互借鉴、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也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功用的补充。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可行性

    (一)传统文化自身特点和国情特点决定传统文化可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

    1.本土文化具有先天优势,符合中国国情

    中华传统文化在华夏土地上传承五千多年,经过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的特定文化积累,是民族精神的可靠载体。作为炎黄子孙,对本土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带有天生的好感和倾向性。中华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中庸、和谐的修身之道,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容易被吸收、贯彻。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许多年轻人对学习传统文化热情饱满,在全国各高校中也纷纷成立了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2.社会信仰缺失引发高校学生道德滑坡,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当今的时代是信仰缺失和迷茫的时代,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富裕了人们的口袋,却贫瘠了人们的脑袋。当今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保守相信的态度,而且还缺失基本的道德操守。高校中学术造假、腐败,甚至出现个别高校学生谩骂、殴打父母的现象。以上种种现象都折射出当今社会和高校个别学生缺乏孝道、诚信教育,而为了解决这些基本的道德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3.中华传统文化可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注入新的活力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抽象化,专业术语化,意识形态化,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以严肃刻板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课堂师生互动性较差,教学方式几乎都为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聊天或者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人轶事、经典故事,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掌控课堂局面,让学生在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中领会到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政治素养。

    (二)中华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丰富的融合资源

    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为大的无私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许多关于教导人们爱国忧民,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内容。从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南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再到清末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充满爱国主义的天下为公情怀一直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始终,涌现了很多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勇士,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爱国主义应该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品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给学生明确的总原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中可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中体现爱国主义的经典,引用一些古人爱国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在生动、深刻的课堂氛围中体会爱国主义在人的品格中的重要性。

    2.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德不孤的勇气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是中华传统文化宣扬的重要做人品质。自强不息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规范,它教导人们要时刻勤奋,自强自立。《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大自然强健运行不怠,有德行的君子也应该不惧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自强不息。[1]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流传着古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传说和故事。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腆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著《说难》《孤愤》;司马迁因宫刑而著《史记》。[2]先贤们不仅留下了千古名作,更留下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和风骨,激励着华夏儿女不畏挫折和困境,自强不息,向着光辉未来奋勇前进。

    3.仁爱慈善,修身克己,不逾矩的从容

    中华传统文化提倡人应当修身养德,做一个仁爱的人。中国古代有很多先哲大贤都是克己复礼的典范,这一点从很多经典著作中都得以体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格言和警句都是在说人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价值,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的成仁,孟子的取义,都是在讲人应当严格要求自己,提升修为,不怕磨炼,敢于吃苦。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慈善、修身克己的良好品质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引入经典著作、案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立志成为有道德、有操守的人。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路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态度,要有针对性地融合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具有两面性,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必须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对待,有针对性地吸收、利用,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有鉴别、有分析,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运用。[3]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愚忠愚孝、长官特权、重农抑商、封建迷信等思想是应该坚决摒除的。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必须本着辩证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有鉴别地对待,有选择地继承。

    (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再学习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必要求教师既要具有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还要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能够将两种不同的文化合理融合在一起,再通过巧妙的外化手段,传授给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作为领导者,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将“言传”和“身教”放在同等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以正确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为学生表率高尚的品行,才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政治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富有魅力的一言一行,展现在学生面前。[4]

    (三)重视氛围、环境效应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整体把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将中华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高校政治理论课不能仅从课堂上做文章。《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两迁三地,最终成就了一代亚圣——孟子。这说明环境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同理,高校课堂外的环境和氛围也会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楼、学生寝室楼的墙上张贴上古代名家的肖像,附上经典格言名句,或开辟“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张贴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名人轶事。开展各种传统文化讲座、读经诵典、诗词比赛等活动,开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选修课。在课外外围环境,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层面都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注重创新协同,充分依托新媒体为课外引导主阵地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我们不但要善于挖掘,还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协同一切力量,结合当今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智特点,跟上时代节奏,采用灵活高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达到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人格高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新媒体是以互联网、电子设备等新技术作为支撑的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就学校而言,在QQ、微信、微博等近年来学生喜爱的社交软件平台上,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符合年轻人品味的电影、视频、电子文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这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使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不再是枯燥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生动的动态画面描述。丰富的信息,多彩的演绎,增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无意中拓展了课堂,提升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国生.关于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问题的若干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6).

    [2]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孙守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05-21.

    [4]周春晓,徐莎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