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用思辨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水位”
范文

    喻志钦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相对无趣、低效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用思辨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水位”的观点,并在精选教学点的基础上,从情感代入、角色演绎、思维可视三个角度入手,形成“心代入”——情感代入法、“怼演绎”——角色演绎法、“巧绘画”——思维图解法三种解读方法,提升了思辨的温度、深度和精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职 文言文 阅读教学 思辨 “水位”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却屡屡出现无趣、低效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中职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第一,现有教材选篇和考试要求与学生的实情及需求适配性不足。一方面,由于编写者与使用者(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教材中的部分文言选篇与当下中职学生的三观严重“违和”。另一方面,文言文考试依然沿袭了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和素养的陋习,侧重对文言知识的“静态识记”,人为地造成学习障碍。

    第二,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固化,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固守满堂灌这种老招式,致使文言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难以适应,甚至十分反感,课堂上教学相离相抗的现象比较普遍。

    第三,学生文言文底蕴不足,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知。作为被快餐文化滋养起来的一代,“00后”的中职生文言文学习的社会支持严重弱化,不少学生觉得文言文难懂而无趣且无用,因此常生厌学之情。

    二、用思辨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水位”的策略与实施

    用思辨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水位”的策略,其基本流程为:精选关键细节,搭建活动平台:代入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角色表演,深入解读文本;借力思维可视,提升阅读精度。通过流程的操作,逐步形成了“心代入”一一情感代入法、“怼演绎”一一角色演绎法、“巧绘画”一一思维图解法三种有效的解读方法,提升了思辨的温度、深度和精度。

    1.“心代入”:情感代入法,代出思辨“温度”

    所谓“心代入”,就是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寻找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共同的“情感系留点”,来促成情感和心灵的“全真”代入,进而打破千年以前的文章和当下中职生之间的时空隔膜和学生对其的理解障碍。

    下面,我们以《项脊轩志》为例对此法的操作进行阐述。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它通过近乎白描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眷恋和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这类朴素的文本,学生往往“无感”。因此,宜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走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选择文中“娘(注:作者母亲)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典型细节描写作为教学关键点,进行“走心”的教学设计。

    首先提问:如果你是那个孩子,此刻你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此间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文本中“儿”的身份代入,进行情感体验,进而拉近学生和作者的心理距离,并最终找到作者与学生共同的“情感系留点”。

    接着追问:母爱应该是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但是为什么在本文中,母爱却成为了令作者归有光悲伤的事情呢?课堂实践中,学生很快就回答说,因为母亲已经去世,母爱只能追忆。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经能够领会文本中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然而,“动情”只是手段,“领会”也不是终极目的。因此,教师应敏锐抓住这个共同的“情感系留点”,深挖文本中的思辨因素,强化“似曾相识”的心境、情境,让学生带着温暖和感动去思辨,去感悟。

    所以,在解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我们可以顺势在大屏幕上出示关于自己母亲的一个细节描写片段,并进行配乐朗读。在学生沉默、凝思甚至流泪之时乘机发问:你的母亲有类似的言行吗?请回忆并运用细节描写描述一个具體的情境并展示。

    2.“怼演绎”——角色演绎法,演出思辨深度

    思辨,需要温度,也需要深度。为此,我们又创设了“怼演绎”一一角色演绎法,让学生围绕选定的关键教学点,通过小组合作设定表演内容,并以“怼演绎”(即PK)的方式来完成有个性、有深度的再现。这样的方式旨在重构文本,让文本走向生活的同时走向学生自我,达成思辨的深度。

    例如:深度理解母爱是《项脊轩志》的教学难点。但课前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文中“母亲”的那份母爱真的“没感觉”,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和文本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这座桥在哪里呢?通过和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细节的画面感是不一样的。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对其进行了全新的“再品”教学设计:即用PPT展示两张全新的表格(见表1与表2),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填写,以此来架构起“怼演绎”的支架。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格中的每一项学生都有大相径庭的答案。以“语调”一项为例:有的填“很急促的大嗓门”,因为“母亲”当时心里急;有的填“柔柔的”,因为当时“母亲”可能病了或是产后比较虚弱;也有的填“急促而轻轻的”,因为“母亲”既着急又怕惊到啼哭的孩子。

    教师可以据此鼓励学生从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找支撑观点的理由,而后进行有理、有序、有质的“怼演绎”。实践证明,“嗨翻天”的交流与碰撞,激发了学生乐学、愿学甚至是斗学的情趣,也提升了思辨的深度。

    3.“巧绘画”——思维图解法,画出思辨精度

    在思辨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容易“旁逸斜出”。为此,笔者又适时创设了“巧绘画”一一思维图解法,即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解读文本。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其核心思想就是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可以增加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可以让难懂的文言文变成鲜活的、可被快速记忆并理解的文章内容,更能提升学生思辨的精度。

    在教学《项脊轩志》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尝试在数轴上画三张图:母亲的焦虑指数变化图、作者的幸福指数变化图、作者与文中人物的亲情指数曲线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笔者以画“作者与文中人物的亲情指数曲线图”为例予以阐述。

    上图的创作小组认为:“母亲”早年就离开了“我”,有生育之恩但没有相处过,所以亲情指数不高;“大母”在“我”幼年时陪伴“我”,照顾“我”,有养育之恩,亲情指数要略高于“母亲”;“妻子”陪伴“我”的时间相对较长,在一起时很快乐,享受过爱情,“妻子”死后,“我”思念至极,最后卧病在床,所以亲情指数最高;“诸父”因为分家将“我”赶出,连狗都不认得“我”了,更别说人了,因此亲情指数最低。

    当然,也有的小组则认为:“母亲”是与“我”血脉相连的人,而“妻子”是与“我”相伴一生的人,她们和“我”的亲情指数应该是一样的,而且很高;“我”和“大母”则要低一些,至于“诸父”因为分家后彼此关系疏远,亲情指数最低。

    实践证明,像《项脊轩志》这类文笔质朴、内容“零散”的文言经典,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思维零乱、答案“漫谈”的无序性阅读乱象。而只要我们能合理运用思维图解之法,就可以将文本内容直观化、有序化、情景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化繁为简”的解读能力,提升其思维精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紧扣教学关键点,用好“心代入”一一情感代入法、“怼演绎”一一角色演绎法和“巧绘画”一一思维图解法等三种解读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学生思辨的温度、思辨的深度和思辨的精度,形成具有“通用”效应的文言文精准阅读和欣赏能力,进而破解文言文阅读教学无趣、低效的难题。

    三、成果成效

    1.課堂教学更加灵动、有趣、高效

    通过近两年的策略实施,笔者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诚如学生在周记中所言:“昔日一片倒(躺)下去”,“今朝全班嗨起来”。由于思辨的强势介入,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动而有趣,学生也能更积极主动地与文本进行思维碰撞,从而更精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快速提升自身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等学科能力。

    2.学生的文化自信得以强化

    不少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之初,因为文化课基础薄弱,往往显得不是很自信,尤其是缺乏文化自信。通过以思辨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水位”策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文言文,爱上了文化经典。在今年举行的区古诗词吟诵大赛中,笔者学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获奖情况更是名列全区前茅。“我是一个文化人/我爱抬头挺胸/经典吟诵/我在文言的世界里/作青春的畅泳”,学生的诗句正是其文化自信的写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