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暗示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范文 | 杨斌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理念的创新,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随之出现,暗示教学法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暗示教学法在当前的教学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暗示教学法,旨在推动初中语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暗示,来展现自己多元的教学手段。暗示教学法是一种教学艺术和技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给略显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改变,鼓励学生多说,多想,活跃课堂氛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仔细分析自己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应用多种暗示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同教师进行互动,探究课本内容,给语文课堂带了生机和活力。 一、从引导语入手,灵活地使用暗示教学法 谈到暗示教学法,很多语文教师对其只有模糊的理解,并不清楚暗示教学法都有哪些手段,导致在实际应用时,不得其法。其实,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已经初步引入了暗示教学法,课堂导入本身就是暗示教学法的一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导入语开始,运用合适的导入语,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体做法如下: 1.直接暗示。语文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flash课件等等,给学生呈现最为直观的画面,或者播放合适课堂内容的音乐,通过这种感官上最为直接的刺激,启迪学生,让学生在心灵和情感上与课堂内容产生呼应。比如,在《紫藤萝瀑布》一课中,笔者就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紫藤萝的视频,视频中是紫藤萝在春季盛开的情景,同时辅之以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进行想象,想象自己真的站在了一簇紫藤萝前,甚至能嗅到那种若有若无的芬芳。然后辅之导入语:盛开的紫藤萝郁郁葱葱,淡紫色的花朵一簇一簇,悬垂着,仿佛是淡紫色的瀑布。今天,我们来一下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让我们在紫藤萝瀑布中踱步,倾听来自生命的轻吟。如此一来,就给这一课进行了较为合适的暗示,为以后的教学做了铺垫。再比如,在进行《我的中国心》一课时,就可以播放《我的中国心》这一歌曲,透过激昂的旋律,让学生心中的爱国情绪激荡起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问题暗示。问题暗示法,就是在课堂进行前,通过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课堂教学。比如,在进行《皇帝的新装》时,笔者就曾经提问,在我们的记忆中,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着及其崇高的身份,皇权浩荡,身穿华贵的服装。然而,故事中的皇帝却没有穿衣服,还在城中游行。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在故事中寻找答案。 3.课文背景的暗示。在做诗歌解析题时,背景时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同样有着这样的作用,凭借背景知识,暗示学生课文的主题思想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学生如果对于文天祥创造此诗的背景不了解,就很难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提前给学生分发了有关文天祥生平经历的介绍,尤其是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设身处地地考虑作者的心理活动,在本诗的情感基调上理解文天祥作诗时的思想感情。 4.故事暗示法。即选择和课堂教学内容相似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暗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背影》一课中,笔者就给学生讲述了自己和父亲间发生的一些令自己感动的故事,藉此来引导学生回忆他们过去经历的一些和父亲间发生的令他们感动的事,透过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所体现出的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 二、以课堂内容为中心,进行巧妙的暗示 我们进行的所有暗示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不论是何种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始终是文章的根本所在。教师在进行暗示时,也要抓住这一点,紧紧地扣住课堂内容,巧妙地进行暗示,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内容。 1.用“问”暗示学生文章的条理。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如何搞清其条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列的问题,暗示给学生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中找到联系。比如《甜甜的泥土》,笔者就要求学生先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重要的线索,然后根据你选出的线索,来概括文章情节。如此一来,学生在梳理文章的结构时,就要简单许多。 2.用“问”暗示文章的中心。比如,《孔乙己》一课中,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酒馆老板对他的态度,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都给予学生暗示,暗示着孔乙己悲惨的结局,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批判人的劣根性。笔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提问道“很多学生读了这篇课文都说,孔乙己之所以会落得这个下场都是他自己的原因,你们对此怎么看?”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告诉学生,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原因,同时也暗示还有其他一部分原因导致孔乙己最后的惨剧。 结语 在过去,暗示法仅仅是使用在课堂引入上,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加大暗示法的使用范围,从课堂开始前,到课堂中,最后到课堂结束,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暗示,最终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霜龛. 暗示学的理论根据和它的原则[J]. 外国教育资料,1981年第2期. [2] 杨银付. 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 第12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舟曲县藏族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