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线上教育背景下未来课堂的构建 |
范文 | 孙宁 摘 要: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立“线上教学”基础上的未来课程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建立未来科学的模型,消除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的弊端,同时,有必要大力发展“线上教学”新模式,以开创未来线上教学模式新道路。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并着重于提高他们的整体能力。随着新课程的发展,为学生创建高效的课堂已成为既满足素质教育要求又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教育的优先考虑之一,这在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线上教育;未来课堂;教育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改变着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方式。“在线教育”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基于现实提出了在“在线教育”的基础上建立未来课堂的思想,以帮助学生创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重点开展的八大行动中“实施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就是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全国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以及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逐渐创建了许多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未来学校”新模式。 一、传统课堂模式的弊端 传统学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主动授课和学生被动听课,通常在教师知识转移过程中侧重于語言和行为宣传。这种学校模式不仅使教学过于僵化,而且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基本状况。另外,传统的学校模式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忽视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并严重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主动性和创造力。通常,传统的学校模式具有以下缺点:(1)它具有“流水线培养化”,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2)“硬式教育”导致学生身心健康的恶化。(3)“功利化求知”扭曲了学生的人性。(4)“重教轻学”使学生阅读死书和活动能力差。(5)“依照教学大纲教学”,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6)“重知识轻能力”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华而不实。 二、时代变迁和技术革新迫使课堂变革势在必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现代学生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师生共处的同一信息环境中,“人”本身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对象,“学生应如何学习”“老师应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成为热门话题,因此,如果技术是班级变化的外部驱动力,那么班级不同部分之间的冲突和适应是班级变化的内在原因。 1.数字化环境中的网络一代 通常将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称为“网络一代”“数字土著”。在信息处理、社会关系和认知特征领域,在数字环境中,学生努力追求个性交往,知道如何使用Internet与他人共享信息,并争取自由和有趣的生活。研究表明,新一代年轻人对网络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且更加关注各个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学习的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1)他们更喜欢多任务学习和更多时间运用;(2)网络互动,喜欢协同方式合作;(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人学习;(4)基于成果进行学习,乐于分享个人/团队成果;(5)偏好基于能力的个人评估。因此,对于现代和未来的教师来说,问题是如何理解数字化环境中网络生成的特征,这种大环境下对学生有何影响。 2.传统课程教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耕种者栽培的物品,农产品是有生命力的,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生活习惯,并且具有自己的内在力量。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爱好、学习方式和认知特征。然而,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教师往往只将学校活动视为理解知识、概念、原则和解题技巧的传授,只是对知识采取灌输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人经历和个性发展,这导致了以下事实:“目中无人”,主要是:(1)学生主体缺失,教师主导越位;(2)教学目标笼统模糊,不具针对性;(3)内容单薄,教材唯一;(4)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理念单一。这不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而且扼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导致未来发展动力不足。因此,以前的“教条化”“标准化”“单一化”和“静态化”传统课程不再能够满足现代培训的需求。 3.“线上教育”为变革传统课堂提供可能 随着教育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集成,例如广泛的教育数据、云计算、触摸技术、3D打印、可穿戴技术、人工智能、5G等,以及新学习形式的发展,例如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移动学习、通识教育计划、创客空间、云课程等,信息技术正日益影响着学校教育。“互动式教育”将改变传统班级变为可能,以确保传统教育的覆盖面和高质量教育的个性,以及对每个人的公平待遇和适合每个人能力的优质服务。“在线教育”预示着新的教育概念的发展,例如个性化、数字化、定制化、构建化等。 将来,学校的学习环境、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课程体系将侧重于个性化学习空间,教学课程体系将趋向于个性、联结和跨学科,更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思想;教与学的方式将是主动、协作、深度、无边界的学习,知识的获取渠道将大大扩宽,更多地反映基于学习的思想;改善知识获取,科学调节学习策略。发展未来学校关键要素的方法如下图: 三、“未来课堂”的构建 基于以上反思和归纳,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指出,未来课堂应该是人性化、互动性、智能性、灵动性和开放性的。尤其是以人文、互动、环境、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和人工智能、云覆盖等为基础,以学生为重点,以个性化学习为主体,实施教与学以增加基础训练,使学生最终在教学环境和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以“主导—主体”教学理念为核心变革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变化是未来衡量学校的重要指标,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变革的重点之一。自2005年以来,已与国内知名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来学习。学校的课堂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应用”“创新”,学校教师对“主导—主体”学习模型有深刻的理解,可以将先进的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如微课、思维导图、Iclass、学习元和数据资源库等),以研究各个学科的创新。“主导—主体”教学概念的主要含义是发挥主导作用,即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设的组织者、学习困难的助手、学生诚信的教育者等,并充分体现学生作为活跃的组织者和试用者的作用;媒体是帮助教师的一种手段,并且教材不是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的唯一教育方式。显然,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这四个课堂的教学主要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结果是,以教师为关注焦点的教育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结合”。 2.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构建未来课堂学习环境 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是改变课堂的关键;创造课堂学习条件是改变课堂的保证。在“主导—主体”的教学概念的引领下,未来的学习环境课程具备以下四个功能:(1)先进思想和技术,知识和人文的融合;(2)着重于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3)互动,经验交流;(4)可获得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及知识的框架转移。未来课堂的学习环境已不只局限于学校或教室里,还会是网络平台或智能移动终端里。例如,在将来的某一课堂(网络課堂)中,有移动桌子、交互式平板电脑、可移动白板等。可以在未来的课堂中实现以下学习条件:(1)配备可轻松移动的可移动座椅,以帮助教师进行各种学习活动;(2)为个别教师建立教育资源基地;(3)提供丰富的情感经验、情境学习条件等。简而言之,将来,学校条件将朝着更多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更多的科学教师培训以及对学校环境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些环境中所有组成部分将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四、展望2030“未来课堂” “预测未来的最佳方法是创造未来。”为了更好地理解未来课堂活动的本质并创造性地执行最佳计划,有必要更深入地理解和预测课堂的未来变化。展望2030年的“未来班”,笔者认为班上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好奇和对新知识的追求,班上充满了人文主义,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个性化的教育,课堂是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变得无处不在,课堂教学会基于真实问题,融合多学科知识,整合基于项目的跨学科知识,基于项目开展更具实践性的活动和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动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将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2]李昕,曹娟译.面向未来的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05. [3]闫涛.回归“零起点”需扭转功利教育观[N].中国教育报,2014-11-20. [4]王素,曹培杰,康建朝,等.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R].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16. [5]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 [6]何克抗.新课改 新课堂 新跨越:教育系统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重大结构性变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3-18. 编辑 谢尾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