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好的数学课长什么样子
范文 宁启平
叶澜教授的好课观是: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李炳亭老师则认为好课要看状态、看参与、看流程、看效果、看师德。我想:数学课一定要引领学生做一番哲学“挣扎”,套用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数学知识也仅仅是一个例子”。
所以好的数学课,无疑是要帮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理,在习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抽象出既独特,又普遍的解决问题的模型,之所以独特,因为那是学生个体思维主动体验的结果,之所以普遍,因为个体获得的经验可供他人借鉴模仿。那么,怎样上出这么精彩的数学课?笔者以为,数学课堂要经营好三个常识:趣味性,学生提问和创造性的解题方案。
一、趣味对话,引航数学探索
“趣味”二字是梁启超最大的人生信仰和教育理念。他撰写了《趣味教育》、《趣味主义》等文,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我们为什么学数学?因为数学有趣,所以学数学。为什么学画画?学打球?因为画画有趣、打球有趣。人生的状态,本来是如此,教育的最大效能,也只是如此。”
梁任公的理念一直启发着我,三十多年来,我的课堂教学始终以趣味为第一教育手段,甚至觉得数学教育的哲学表达方式,首要就是老师妙趣横生地教,学生情趣盎然地学。指导孩子学习《鸡兔同笼》,学生们尽管得出了答案,但是费劲心思后还是总结不出解题模型,于是把企望的目光投向了我。我说:“那好吧,教你们一招:如果我们让兔子像我们人类一样,站起来,那么……”学生们恍然大悟,笑着说:“(鸡兔脚的总数-鸡兔的数量×2)÷2=鸡的只数。”有趣的语言,有趣的解题方法,引起积极地思维,再难的问题,再难的过程,都是有趣的。有趣了,也就有了继续学习的念想。
二、学生提问,启航本质追求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正是有疑有惑,便出現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
可是现行的数学课堂为了体现所谓的启发式教学,由满堂灌变为了教师满堂问,可回答毕竟还是被动的接受。若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课堂问题还得由学生提出。
教学《找规律》一课,老师小结:“余数1,就表示下一组的第一个,也就是第一组的第一个;余数2,就表示下一组的第2个,也就是第一组的第2个……”一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没有余数呢?”多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既是他思辨的结果,也是他进行下一场思辨的开端。正是这个问题的提出,解决了周期问题的普遍解题模型。还是这节课上,老师出示:◇□△◎△□△◎△……按这样摆下去,第100个图形是什么?一学生提出疑问:“这个图形没有规律吧?”另一个学生提出:“这个规律的周期是‘□△◎△呢?还是‘◇□△◎△□△◎△呢?”又是两个好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晰所谓周期规律:题目里至少要看到同样的图形,依照同样的排列顺序,连续出现两次,显然“◇□△◎△□△◎△”的组合,题目里没有连续出现两次,这个组合不是本题的周期。所以经过一番争辩,学生统一到周期是“□△◎△”的认识上。接着学生又提问:“既然周期是4个图形为一组,那么被除数是多少呢?”是呀,第100个图形就一定要用100做被除数吗?学生的回答是:“因为周期是以‘□△◎△的形式出现,所以100个图形里,应首先剔除第一个图形,剩下的图形才具有这种规律。”学生周期规律的本质追问,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的系统。课堂有了这些精彩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老师声嘶力竭地教吗?
三、尊重过程,导航独立创造
案例:
师:“9+4等于多少?”
生:“13。”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9个手指头加4个手指头,是13个手指头。”
师:“我刚刚教过先要凑成10。”并指明另一个学生回答。
生:“4+6=10,10+3=13。”
师急了:“看谁,再把谁分成几和几?”
学生貌似固执:“看4,把9分成6和3。”
师生气了:“我说过,看大数,分小数。”再指明另一个学生回答。
生:“看9,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老师满意地笑了,接着出示“9+ 5=?”
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都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洗礼。只是,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或者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老师不需要节外生枝的回答,于是乎,学生独有的思考被漠视了,否定了。殊不知,同时也否定孩子主动思维的需求,否定了孩子主动探索的兴趣,最终孩子觉得不需要思考,更不需要独立创造了,反正老师会讲的,终于课堂只剩下记忆,也只需要记忆了。
回看本案例,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题形象化为可视的手指,这种数学方法没有价值吗?“看小数,分大数”比之“看大数,分小数”,不符合逻辑推理吗?尊重案例中数手指头的孩子,他会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将纯数学知识类比到日常生活,我们教师再借机引导他将生活问题内化为数学模型,这不正是我们数学教育的追求吗?所以,好的数学课堂,必然是老师尊重学生思考过程的课堂,必然是呵护学生独立创造的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宁县独秀小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37:05